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聽說《你的名字》這部動畫的部分情節有與《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相似的地方,於是我想來重新回顧一下這部動畫。

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以下簡稱《雲》)是新海誠於2004年出品的第二部動畫,也是第一部長篇動畫。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一 前言

在點評這部作品之前,先介紹一些新海本人的經歷。

新海誠1973年出生在日本長野縣某鄉間小鎮的一戶雖普通卻也算當地小有名氣的富庶人家,殷實的家境為他將來的愛好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讓他比一般的同齡人在更早的階段接觸到了電腦——這一日後創作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並從此與之結下不解之緣。。。高中時到手一臺X1turboZ,雖然只有4096色,但已經足夠新海少年盡情選取色彩了,那些日子,他一有空就埋頭於朝霞和晚霞的CG繪製。

新海的大學專業是日本文學,大學時代曾在Falcom打工,大學畢業後就正式加入了Falcom。新海在加入Falcom之初從事的是遊戲產品包裝、說明書、宣傳廣告等印刷製品的設計工作,入職3年後開始負責CG動畫製作。此後他參與制作了一系列Falcom出品遊戲的片頭動畫,同時也開始嘗試自己進行動畫創作,《遙遠的世界》《她和她的貓》就是這個時期完成的。在Falcom工作了5年後,新海辭職了,成為了自由動畫創作者。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2002年新海創作完成的《星之聲》一鳴驚人。這部25分鐘的數字動畫短片,除了音樂音效,幾乎是新海憑自己一人之力完成的(甚至最初男女主角的配音也是新海和他的女友擔任的)。這部作品顛覆了人們以往對個人獨立動畫的看法,廣獲讚譽,斬獲多項大獎。《星之聲》出乎意料的成功開始讓新海多少有些自我膨脹起來,他打算做一部時間更長、內容更復雜的作品。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雲》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創作的。

二、腳本

在《雲》開始製作之前的2002年,新海曾經繪製過一個名為《塔之彼端》(塔のむこう)的短篇漫畫,這個就是《雲》最初的故事原型。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漫畫講述了某個女高中生一天逃學去看過去一直嚮往的一座高塔的故事,並具體描寫了過程中她的一些遭遇和心理變化。說到底這只是一個關於日常生活的小故事,有些《她和她的貓》的味道。

《雲》的世界觀十分複雜,北海道在二戰後被蘇聯佔領,日本從此被南北分割,而故事的開始時間大概是1996年。此外《雲》還引入了關於平行世界和夢境的SF設定。與之前的短篇漫畫相比,《雲》雖然在內容上已經面目全非了,但內核上還是有相似的地方。

我們可以發現新海作品的一貫核心之一,就是追尋某種難以企及的東西以及相應而生的一種失落感。嚮往高塔,嚮往所愛之人,這是一種自然而質樸的感情,但卻可能蘊含著偉大的力量。《星之聲》《雲》兩部作品都採用了宏大的SF風格的世界觀設定,但當我們剝離動畫紛繁的設定,我們所看到的核心其實就是這樣簡單的一種情愫。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塔的形象在《雲》中被很大地誇張化了。纖細卻高到看不到盡頭,違反物理法則的構造,彷彿連接到另一個世界,直到動畫快結束時觀眾才第一次看到塔頂。特別是當SF風格的高塔與其他日常的景物建築一起出現時,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對比。新海通過這種誇張,表達了塔強烈的象徵含義。令人神往、無法觸及、約定之地等等。。。劇中岡部先生關於塔有一段臺詞,新海其實借他之口表達了自己的用意。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雲》的世界觀設定十分豐富。南北分割造成的家庭離散,志在收復故土的恐怖組織,足以毀滅世界的平行世界科技。任意挑一個出來深入發掘一下都會是一個很好的故事,如果每個都深入描寫的話甚至可能是一部SF鉅著。然而《雲》所呈現的故事是幾個少男少女,面對他們所身處世界的鉅變,仍然對一個小小約定的堅守,而其他所有的危機與變故,只是這份執著的陪襯。對於當時的新海來說,他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描寫更加宏大的劇情。我這裡並不是批評新海,他雖然沒有深入展開,但設定都充分利用了,不像有些動畫白白堆砌設定。然而對於不瞭解新海的觀眾,看到這部動畫時難免會產生一些心理落差。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新海人送外號“壁紙狂魔”,他的動畫中的精美背景往往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然而作為一個動畫監督,最重要的還是講故事的能力。那麼新海講故事的能力如何?我覺得從腳本上來說是相當不錯。《雲》的情節具有一定的時空跳躍性,而且其中有不少關於夢境的橋段,講好這個故事並不簡單。但新海講得很順,節奏適中,伏筆、轉折和高潮安排得也不錯。劇中浩紀和佐由理夢中相遇的這個情節十分震撼,畫面配合上BGM當時我整個人duang的一下。新海是一個腳本能力很強的監督,他的所有動畫的腳本都是他自己寫的,甚至《秒速5釐米》《言葉之庭》《你的名字》的小說版也是他自己寫的。與其他的動畫監督相比這是他的一個明顯優勢。不過在分鏡上感覺他有些缺乏經驗,這個問題我之後再說。所以說,新海作為一名小有名氣的動畫監督,我認為真正使他成功的歸根結底還是他講故事的能力,而背景精緻只是錦上添花。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新海有一種文藝青年的氣質,不知道是不是和他的大學專業有關。他設計的臺詞往往充滿文藝氣息,尤其喜歡使用獨白,還有就是讀信這種形式,比如《雲》中佐由理的信。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不過從腳本上來說,《雲》並非完美無缺,我覺得佐由理醒來後的這最後一點情節安排得並不好。就在佐由理覺醒前的最後時刻,她說了一段比較重要的話。這段話前面有些繞,不過最後的重點是,她祈禱自己不要忘記對浩紀的愛意。哈?原來還會忘?因為是做夢?然後佐由理醒來了,故事此時也達到了最高潮。當我還沉浸在高潮中,這時佐由理說有什麼重要的事想對浩紀說但是忘記了,然後我就混亂了。面對醒來後悲傷的佐由理,浩紀安慰她,說了幾句支離破碎的話。。。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按照新海一貫的風格,他總喜歡設計一個十分開放性的,但你仔細想其實是Bad End的結局,直到《秒速5釐米》都是這樣。但關於醒來後會遺忘這件事他之前有做鋪墊嗎?有的。動畫開篇出現的第一句話是:“一直覺得會失去什麼。”這句話後來又反覆出現過幾次。但這句話實在太過含蓄了,作為鋪墊來說並不算充分,因為與整體劇情聯繫不緊密,反而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總之動畫的結局有一種突兀的無力感,新海沒有把一些關鍵的東西說清楚。如果《雲》的結局是一個更加簡單明瞭的Happy End的話,或許這部作品在商業上會更加成功一些?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新海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在這部作品(《追逐繁星的孩子》)之前,我覺得我只是靠感覺而不是知識、經驗的根據來編輯故事。因為沒有這份根據,我曾經一度認為這反過來就是我的作品和其他作品的差別化所在。我本來也不是動畫業界出身的人,算是半路出家的門外漢,所以也不認為其他的人是敵對的對手。

新海是一個十分真性情的人。《追逐繁星的孩子》之前,他做動畫的時候比起他人的看法更重視自己的偏好和原則。結局必須要是開放性的,這就是他的原則,即使一個簡單明瞭的Happy End操作上可能更容易一些。《雲》結局的問題不在於開放性,而在於這個開放性的結局技術上沒有處理好。

在此之前我做了一部叫《秒速五釐米》的作品,獲得了一定程度的評價和支持,但是我感覺並沒有正確傳達自己的想法。我自己並沒有考慮過什麼HAPPY END/BAD END,但有很多觀眾把《秒速五釐米》這個故事歸類到了BAD END裡面。怎麼理解作品是觀眾的自由,但是至少我是沒有想要做成BAD END的打算的。再仔細深入地想一想,這就變成技術層面的問題了吧。

到了《言葉之庭》的時候,結局依然是開放性的,但結合片尾曲後的彩蛋,故事這回終於更加完整了,觀眾期望Happy End的心理也得到了撫慰。但我還是覺得,新海你以後結尾還是稍微多寫一點吧,別高潮剛過就放片尾曲啦,我心臟實在受不了。。。

三 人物塑造

新海作品的一貫核心之二,早熟努力執著無畏的少年和失落迷茫逃避現實的青年。

新海筆下的少年往往十分成熟,做出了一些與他們年齡不符的壯舉,執著而無所畏懼地追求著什麼。在《雲》中,身為初中生的兩位主人公竟然自己製造了一架小型噴氣飛機,在現實中這是難以想象的一件事。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相比之下,青年或是少年長大後反而膽怯懦弱,經常處於一種頹廢的狀態。在《雲》中有一段比較長的關於浩紀在東京的生活狀態的描寫,臺詞十分文藝,配合上BGM十分能帶動觀眾的情緒。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和新海本人的經歷有關,新海在Falcom工作的5年可能是他人生的一個低谷期。沒能從事最想做的工作,與領導和同事相處不好。。。

新海回憶起每天晚上12點左右下班趕末班電車的情形,深夜1點附近從武藏浦和出站,到家還需騎上10分鐘左右自行車,那10分鐘裡他一直都在心中對自己說:“這樣下去可不行,一定要做點什麼出來”。

《她與她的貓》這部作品大體可以反映他本人當時的心理狀態。另外,“電車”這個元素反覆出現在他的作品中,應該也和他的生活經歷有關。

這樣一種心理可能很多人都曾有過。年輕時的我是多麼勇敢,長大後反而變成了自己曾經討厭的人。新海通過他的作品想向人們傳達一點,生活中的一些事我們無可奈何,但我們依舊要不忘初心。這個立意往往還是很能引起年輕觀眾心理共鳴的。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此外新海常常喜歡在動畫中設計一個“比男主人公年長的二十歲後半段的女性形象”,《雲》中的笠原就是這樣一個角色。笠原雖然出場次數不多,但一直默默支持著拓也。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總的來說,《雲》的故事背景雖然宏大,但是隻有6個主要人物。用90分鐘來塑造這6個人物相對比較容易,結果也確實不錯,不過女主角佐由理好像弱了一點。

四作畫

先來說說背景。《雲》的背景著實很精美,許多背景都值得單獨拿出來欣賞,很適合做桌面壁紙。另外官方確實很貼心地做了一套桌面壁紙。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雲》的美術是由丹治匠和新海兩個人負責的。圖像線條寫實,細節很充分,但色彩上更加豐富,可能會使用一些不那麼現實的顏色,光影對比強烈。對天空和雲的描繪給人的印象格外深刻,天空根據時間和季節可能會變成不同的顏色,而云有一種特殊的油畫質感。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除了風景外,機器建築等對象的描繪也十分細緻。薇拉希拉的設計讓人眼前一亮,根據Staff表,應該是新海參考了網上某人的設計並改進而來的。劇中關於科學實驗的一些場景十分的高大上,SF風盡顯。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說完背景我們再來說人物。新海本人是不怎麼會畫人物的,而且這也不是他的興趣所在。《雲》的人設和作畫監督都是由田澤潮擔當的,他的人設風格比較樸素。(田澤潮後來做過《亞爾斯蘭戰記》的人設。)《雲》的人物作畫質量並不高,這是這部動畫一個比較明顯的短板。人物局部偏靜態的關鍵鏡頭作畫質量還可以,但人物連續動作的質量只能用勉強形容,甚至有崩壞。另外劇中大量使用遠鏡頭,這樣人物就變得比較小,看上去更加簡陋。我不知道這是因為新海在分鏡中就是這樣設計的,還是由於資金和時間的壓力不得已而為之,恐怕兩者的因素都有。但觀眾可能往往會被精美的背景吸引住而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在分鏡上我們可以看到新海採用了一些手法,比如關鍵點時瞬間局部特寫或鏡頭的連續快速切換,另外大角度旋轉長鏡頭的運用是新海的一個突出個人特點。

那時電視上正在放映《不思議的海之娜迪亞》(又譯:《藍寶石之謎》),監督十分喜愛該片的OP,開場第1卡鏡頭追著海鷗一路向上滑翔,緊接著出現太陽的畫面,手繪的日輪光暈瞬間閃亮,那一瞬間讓高中生新海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之後又在VHS上反覆觀看了好多遍,從那時起,他便萌生出想要製作影像作品的強烈衝動。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這段鏡頭和《雲》最後的一段鏡頭,兩者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總體來說,比起文字的運用,新海在鏡頭的運用上要更加生疏,只能算是平庸。《雲》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是通過人物臺詞支撐起來的,而不是人物行為和鏡頭運用。

五、音樂

新海早年參與了許多片頭動畫的製作,可能是由於這種特殊動畫形式的影響,他十分看重音樂的作用。說到新海動畫的配樂,就不得不提到天門。

天門,本名白川篤史。他作為作曲家曾在Falcom工作,算是新海的前輩。兩人應該有著深厚的友誼,天門自《她與她的貓》開始就為新海的動畫提供配樂。他差不多與新海同時離開了Falcom,後來加入了minori。他參與了大量minori出品遊戲的配樂工作,同時也繼續為新海的動畫配樂,直到《追逐繁星的孩子》為止。

天門其實並不是能力很強的一位作曲家,而且2008年以後作品水準有所下降,這可能也是他沒有參加新海後續動畫配樂工作的原因。不過他以鋼琴或小提琴為基礎創作的一些簡單的旋律給人的印象還是很深刻。《雲》的配樂是他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對於動畫配樂來說,第一是要配合動畫內容的需求,第二是音樂本身的質量。在第一點上《雲》的表現是相當不錯的。除了天門以外,親自擔任音響監督的新海也功不可沒。在第二點上,《雲》中確實有一些素質不俗的樂曲。核心旋律也就是佐由理的小提琴的那段旋律十分驚豔,配合上動畫中的一些高潮段落更加震撼人心。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六 製作團隊

新海製作《星之聲》時的製片方是Mangazoo,但後來Mangazoo被CoMix Wave收購了,新海後來一直與CoMix Wave保持合作關係。CoMix Wave這個公司從事多種業務,動畫製作大概應該是從新海的加入才開始。另外一提,知名galgame製作公司minori曾經是CoMix Wave的軟件事業部,因此新海曾經為minori出品的許多遊戲製作過OP動畫。2007年CoMix Wave拆分重組,負責動畫製作的部門成為了後來的CoMix Wave Film。minori也成為了獨立的公司,因此在《ef》之後就再也沒有新海的參與了。《ef》的兩個OP是新海OP中的代表作,十分精美華麗。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在《雲》製作開始時,CoMix Wave的動畫製作事業應該才剛剛起步,《雲》的主創團隊當時基本還是沒有太多經驗的年輕人。新海沒有協調團隊製作動畫的經驗,又是第一次挑戰長篇動畫。在腳本上新海一度陷入瓶頸,製作進度曾一再拖延。從這個角度思考的話,《雲》的完成確實不易。

回想起來這簡直是在完成一件無法達成的使命,可以說沒有川口、伊藤、CWF的鼎力支持就不會有《雲之彼端》殺青公映的那一天。在此期間,新海曾數次想到放棄,某個階段,監督心中已經做好即便作品完成也無法上映的最壞打算。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雲》雖然已經不是個人獨立動畫了,但在此片的製作中新海還是擔任了相當多的職務。除了監督、腳本、分鏡,新海甚至擔任了許多像攝影、編輯、色彩設計等這樣具體職務。《雲》後續的作品也依然是這樣,這或許與新海本人的意願有關吧。不過後來他也意識到,作為監督還是把精力集中到演出上更好一些。對於《你的名字》新海在接受採訪時說:

以前都是一幀一幀地做,攝影階段自己不動手感覺就放不下心。但是這一次畫面部分大部分全都交給了STAFF處理。而我的主要精力則放在了背後的故事結構的編劇啊,時間軸的控制上面。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新海既非動畫專業出身,又沒有在動畫業界長期工作的經歷,說白了是一個圈外人。動畫製作說到底是一項需要大量人員集體協作的工作,人脈對於監督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雲之彼端》讓新海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有了身為監督的自覺,並讓他在作品之外收穫了他導演生涯中最值得信賴的工作夥伴,從此結成了新海團隊。除CWF外、還包括田澤潮、丹治匠、馬島亮子、三木陽子等人。做片雖然艱苦,但一群人在一起“合宿”,感覺就像回到了學生時代的學園祭。。。那時大夥兒還那麼年輕,讓監督不由唏噓時光的流逝。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後來隨著能力和口碑的提高,新海的Staff陣容越來越大,許多優秀的人才逐漸參與進來。當我知道《你的名字》的製作團隊中有田中將賀和安藤雅司時,我其實挺意外的。最後來總結一下。

總的來說《雲》是一部質量尚可的動畫電影,作為新海的第一部長篇動畫來說我覺得還是比較成功的。如果10分滿分的話,我可能會給7分左右。在《雲》這個時期新海的能力還比較有限,但一些優秀的潛質已經可以看出來了。

七 後語

《雲》上映之後反響一般,評論兩極化。新海認識到自己能力不足,於是做了一部沒有SF元素的由三個短篇構成的《秒速5釐米》。這部作品我覺得與《雲》相比其實並沒有太多提高,所謂“短篇連作”這種形式並沒有太運用好,但卻使新海聲名遠揚,國內許多粉絲好像最初也從這部作品接觸到新海的。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此後新海去了中東參加當地關於動畫製作的研討會,後來又在英國倫敦呆了1年。雖然不清楚期間他具體經歷了什麼,但他的創作思路確實開始變化,於是就有了後來的《追逐繁星的孩子》。他的初衷是想做一部受眾更廣,甚至世界其他地方的人都能看懂的動畫,然而這部動畫卻超越《雲》成為了他人生第一大黑歷史。

雖然買票去影院觀看《追逐繁星的孩子》的觀眾不在少數,但新海的身心還是受到了不小的打擊,健康狀況一向良好的他少有的發起了高熱,且一連2周臥床不起。據他講,那段日子裡他躺在床上連續不斷地做噩夢,打那以後新海行事起來變得愈發謹慎。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經歷瞭如此慘痛的教訓之後,新海迴歸到自己擅長的青年男女情感題材,做了短篇動畫《言葉之庭》。新海此時在演出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但出於謹慎只做了一部“小品”。直到下一部《你的名字》,新海才終於揚眉吐氣。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由於新海的短篇動畫往往比長篇動畫成功,人們有時錯以為他只會做短篇動畫。新海還是有駕馭長篇的能力的,之前長篇動畫不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新海之前走了不少彎路,然而沒有彎路是白走的。沒有過去的失意與磨練也就沒有今天《你的名字》的強勢逆襲。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新海曾不止一次說過,某種程度上《你的名字》是《雲》的另一個重拍版本,他將《雲》裡沒能實現的部分,通過《你的名字》重新演繹了一遍。

評價——《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