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識“20年代”

經歷了突如其來的一場疫情考驗後,2020年臨近尾聲。人們終於有時間——或許還能帶著些樂觀精神——審視所處的這一年。這種情況下,一個在美國別有歷史感的詞語再度出現:Roaring Twenties(咆哮的20年代)。

20年代是個神奇的時刻:美國人從一場巨大的衝擊中逐步恢復;打著恢復常態旗號的白髮美國總統候選人擊敗對手入主白宮;新的媒體迅速佔領了市場,成為人們的信息來源……這一切看上去都似曾相識,可並不是新近的事情,而是發生在整整一個世紀以前,20世紀20年代被稱作“咆哮的20年代”。

當時給世界造成巨大損失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the First World War);沃倫·加梅利爾·哈丁(Warren Gamaliel Harding)成為第29任美國總統,而且其贏得選民的競選口號是“迴歸常態”(Return to Normalcy),他扭轉了前任令人詬病的政策,美國政治“恢復了正常”(brought back normalcy to the politics of the United States);當時廣播(radio)開始大規模普及,部分取代報紙成為新的大眾媒體(mass medium)。

就像現在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催生了短視頻這種娛樂大眾的產品一樣,20世紀20年代廣播的普及讓爵士樂(jazz)迅速興起。作為流行音樂的jazz首先征服了青少年群體,接著成為前衛城市中的主流文化(mainstream of culture in avant-garde cities)。音樂史學家凱西·奧格倫(Kathy Ogren)評論說,在20世紀20年代,jazz“對美國流行音樂產生了顯著影響(dominant influence on America's popular music generally)”。

Jazz是“咆哮的20年代”精神的代表,後者就是追求現代性帶來的新鮮感(general feeling of novelty associated with modernity),儘量與傳統割裂。在這種追求下,汽車迅速普及,電影也成為大眾娛樂方式,這些都讓生活變得和以往大不相同。

當然,不同的事物未必全都是好的。人們普遍認為“咆哮的20年代”的結尾標誌是前所未有的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現在的世界與“咆哮的20年代”有不少相似之處,但大家都值得擁有一個更好的未來。(王亞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