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的野營文化:為自由,人們重返山川湖海

二十世紀的野營文化:為自由,人們重返山川湖海

如果你想要知道人們為什麼熱愛露營,你會得到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是所有答案中肯定都包含著同一個詞:自由。

塞萬提斯說過,自由是上帝賜給人類的最大的幸福之一。人類追尋自由的腳步從未停歇,從露營發展史就可見一斑。

露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那時的人類先人只能在荒野之中生存,創造了由動物皮毛和木杆製成的印第安圓錐形帳篷,英文稱為teepee 或者tipi tent,為後人開啟了露營帳篷的發展之路。

二十世紀的野營文化:為自由,人們重返山川湖海

在美國早期,西部開發者用樹枝建造單坡棚居住,或只是簡單地住在馬車上,後來這些居所覆蓋了帆布,成為絕佳的棲身之所。拓荒時代結束後,後期的狩獵運動和釣魚旅遊中,人們很自然地選擇帳篷作為過夜的方式。而露營所需的種種專業技能,由一些青年組織保留了下來,如丹尼爾· 布恩子孫組織(Sons of Daniel Boone)、男童子軍和女童子軍。

二十世紀的野營文化:為自由,人們重返山川湖海

二十世紀的野營文化:為自由,人們重返山川湖海

不過,以家庭為單位、以休閒為目的露營活動卻是現代的產物。現代休閒露營的創始人是托馬斯· 海勒姆· 霍爾德(Thomas Hiram Holding),他於1908年編寫了《THE Camper’s Handbook》的第一版,中文名為《露營者手冊》。其對露營的渴望源於他小時候的經歷——1853年,他乘坐一列貨車穿越美國大草原,與一家300人的公司共行駛了1200英里(1900公里),這種經歷讓他對自由自在的露營生活充滿了嚮往。

二十世紀的野營文化:為自由,人們重返山川湖海

但其實,在北美,人們從19世紀60年代初就開始在野外進行自由活動,如步行、騎馬或乘獨木舟旅行。漸漸地,在19世紀70年代後發展出了許多露營組織,如阿迪朗達克山俱樂部(建於1922年)、阿巴拉契亞山俱樂部(1876年)和塞拉俱樂部(1892年),長期以來都為露營者提供專業的服務。

二十世紀的野營文化:為自由,人們重返山川湖海

1914年,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戰爭的烏雲籠罩著大地,許多人都逃到偏遠地區,生活在帆布下面。當戰爭結束後,很多人都不願意再住進帳篷裡,但還是有小部分人鍾情於在帳篷內的感覺。他們發現只需花費很少的費用就能得到所需的露營裝備,從而可以輕鬆地去欣賞田園風光,享受自由而愜意的生活。之後,商業和俱樂部露營地相繼成立,露營度假的熱潮開始。

二十世紀的野營文化:為自由,人們重返山川湖海

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更多的美國人發現露營既樂趣無邊又價格低廉,因此把它視為度假的絕佳方式。自此,城裡人認為,接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具有極大的魅力。露營地遊覽和休閒項目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人對露營活動流連忘返,露營和享受戶外活動在中產階級變得流行開來。

二十世紀的野營文化:為自由,人們重返山川湖海

送走20世紀50年代的緊縮後,迎來了60年代的繁榮。市場上開始出現來自法國的彩色框架帳篷,像Headquarters & General這樣的公司也開始提供露營工具和配件,包含了一個家庭在露營度假中所需的一切裝備。

二十世紀的野營文化:為自由,人們重返山川湖海

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早期,露營拖車和自備式露營車輛開始大行其道。70年代後期,高漲的油價使露營車輛有所減少,但80年代早期,露營的自由生活方式又被人們所青睞,乃至引發露營活動熱。

二十世紀的野營文化:為自由,人們重返山川湖海

露營發展至今,作為親近自然的一種生活方式,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愛。戴維·貝拉米應該算是英國最著名的環保主義者,他對外宣稱露營地是“生物多樣性的綠洲”,由此可見,露營是環保的度假方式。

二十世紀的野營文化:為自由,人們重返山川湖海

在露營時,當你與小鹿、松鼠、啄木鳥和蜻蜓分享家園,你會真正學會感激它們,並很快學會照顧好露營地。這種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模式,對人類的身心發展具有極大的益處。

二十世紀的野營文化:為自由,人們重返山川湖海

此外,露營絕大多數的快樂,是來自於可以自由地感受時光的流逝,與重返生活的質樸。露營把你從水泥森林裡轉移到大自然的懷抱。在戶外,只要拉開帳篷,目光所及之處都是城市之外的絕美景緻。

你或許需要開啟一次休閒的露營之旅。當陽光傾瀉、微風吹起,快打包好你的裝備,和「屋外的週末」一起出發,探索最棒的戶外露營生活方式吧!


二十世紀的野營文化:為自由,人們重返山川湖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