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最近多次遇到“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的问题。我想,思考这个问题时,有两件事必须事先想清楚:

转型的类型问题

系统重构型还是持续改进型。两种工作的方法论相差很远。

典型的系统重构型的数字化转型包括:从批量化到个性化定制、从制造到服务、从产品提供商到技术提供商,甚至还可以是打造全新的车间、流程和企业类型。这种做法的成功案例有,但比例却很低、难度很大、个性化很强,最好有便于模仿的案例。前提企业家自己想清楚、外人只能做参谋、去完善。

大多数的数字化转型应该是持续改进型的。

名实相符问题

《答司马谏议书》中有段话:盖儒者之争,尤在名实。现实中,人们做的很多工作是“名实不符”的。比如,很多人心中的数字化转型其实是提高自动化水平。

我国很多企业的基础比较差。许多企业打着“数字化转型”的旗号,其实是在搞自动化、传统信息化建设。对于这种情况,企业的想法并没有错。例如,设备基础差,就很难搞数字化转型,基础阶段难以逾越。

对于这种情况,企业大体会有个想法:像某个先进的样板企业那样——这样的企业,国外几十年前或许就已经有了。事实上,先进企业的做法往往限制了当今企业想象力。很多人能想到的,只是加点点缀,如采用若干机器人、建立大数据库等点上的技术。

数字化转型的方法

以上两个问题搞清楚的基础上,数字化转型的边界就清楚了。就可以去考虑真正的数字化转型了。

数字化转型的表现和结果,是各项业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也就是把尽可能多的业务用计算机做、在网上做。大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时,部门和子公司太多;往往找不到一个能够通盘搞清楚全部业务的人。这时,一个常见而又省力的办法是:各个部门提出自己的需求,再由主管部门统筹。

原则上讲,这种做法也没错,但操作的结果往往不能如愿。因为各个部门往往都是从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统筹出来结果经常还是一盘散沙。


工信部两化融合专家组原组长王安耕先生有个观察:信息化的效益体现在信息集成的阶段,而80%的企业在这个阶段没有取得成功。有人分析过这种现象的原因:单纯地把业务从纸上搬到计算机上,未必产生价值;价值往往是因为部门协同带来的。换句话说,两化融合的价值往往来自于协同性增强所带动的“整体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各个部门的利益最大化。

所以,“各个部门提出自己的需求,再由主管部门统筹”

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