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億貝殼的幻象

貝殼找房(以下簡稱貝殼)董事長左暉,是2020年開發商最羨慕的人。

2020年房地產行業的大事件,除了恆大債務危機,就是貝殼上市,市值超萬科了,這帶給開發商大佬們的震撼、慨嘆、啟迪,至今未息。

如果說,房地產的互聯網化在此之前還是鏡花水月,是大佬們的不屑一顧或求而不得,貝殼的上市,則讓他們看到了一個驚人的事實:房地產互聯網真的可以變現,原本看不上的中介,身價也幾百億了。資本的遊戲如此美妙。

不過,左暉自有他的煩惱。3月16日,貝殼發佈上市後的首份年報,雖然首次實現了盈利,但其中超過一半是由新房交易帶來的,貝殼引以為傲的ACN、樓盤字典,所謂護城河,並沒能帶來強勁的收入和利潤增長。

相反,新房、二手房正在接近天花板,擴張進入瓶頸期,且都面臨區域市場更嚴厲的調控,以及規模增長、定價權帶來的壟斷風險。

貝殼這個“獨角獸”,撕下互聯網的外衣,靠什麼繼續支撐5000億的市值?在恆大、萬科、龍湖等地產商紛紛自建平臺,甚至介入二手房之後,貝殼的業務又如何增長?它的盈利狀況,是否可持續?

上市從來不是終點。擺在左暉面前的,都是難題。

淪為開發商代理?

毋庸置疑,貝殼已成為中國居住領域絕對的巨頭。

2020年,貝殼GTV(平臺交易總額)3.5萬億,僅次於阿里,相當於3個拼多多、5個美團。

其中,新房1.38萬億GTV,佔全國新房交易量的8%,是碧桂園的1.8倍;1.94萬億的二手房GTV,佔全國二手房交易量約四分之一。

目前貝殼平臺連接的經紀門店數量為4.69萬家,經紀人接近50萬,達到全國總量的四分之一。左暉的目標是,未來擴展到10萬家門店、100萬經紀人。

2020年,貝殼的新房交易營收首次超過了存量房交易營收,前者為379億元,同比增長87.1%,高於後者的306億元(同比僅增24.4%

)。

其中,非鏈家連接渠道完成的新房交易GTV同比增長102.7%至1.11萬億,貝殼沒有公佈由此帶來的收入是多少。

而非鏈家連接經紀人貢獻的二手房GTV,雖然同比增長109.9%至9,281億,但因此帶來的收入僅有30億。

營收結構及增速的變化表明,新房交易已成為貝殼的主打業務和主要收入來源。

兩年前,左暉曾將鏈家比作開發商的“夜壺”,市場不好被拿來用,好了再放回去,“2019年新房GMV有15萬億+,真正通過外面渠道銷售約20%,絕大多數還是靠開發商自銷。二手房仍是貝殼的核心業務,新房GMV大概只佔30%。”

然而今天的貝殼,正在變得越來越像一家開發商代理公司。佔比40%-45%的新房交易量,以及超過一半的營收,讓他們苦心建立的經紀人、樓盤“護城河”,越來越被服務於開發商了。

雖然,開發商們並不希望通過貝殼這樣的渠道賣房,因為佣金太高。渠道佣金起步1%,多則到10%,顯然,通過渠道銷售的房子越多,開發商的利潤也就被分走的越多。

但2018年四季度以來,市場的低迷讓開發商找客戶成了困難,鏈家和貝殼的“渠道費”高漲。有北京開發商人士對華爾街見聞表示,2017年之前鏈家收的北京新房渠道費用都在1%以下,2018年後逐漸提升到了3%以上。市場中也總有“貝殼推高房價”的質疑,因為高昂的渠道費,總要轉嫁到購房者身上。

虛幻的“科技”標籤

越來越多幫開發商賣房子的貝殼,與它講給資本市場的故事,並不相符。

10多年前,在北京幹房屋中介的左暉,沒想到有一天自己可以身價千億,成為互聯網大佬。

但他確實是一個對互聯網極其敏銳的人。2014年,在其他中介都還苦苦跑線下之時,鏈家網問世,同時開啟上市計劃,進行多輪融資。

在資本的助推下,鏈家從北京到深圳、上海,瘋狂收併購,高速網羅門店和經紀人;2018年年初,開放平臺貝殼找房宣佈成立,左暉把鏈家裝進了貝殼,並邀請其他中介公司加入,引發了著名的貝殼、58同城之戰。

2020年9月,貝殼上市,拋出產業互聯網、科技公司的故事,市場和投資者給予極高的熱情。

貝殼股價很快超過了地產龍頭萬科的3000億,摸高到6000億,令一眾開發商羨慕不已。作為股東的萬科、融創,都在中期業績會上,表達了對“互聯網”貝殼的關注。

在美股中概股裡,貝殼股價僅次於臺積電、阿里、拼多多、京東及百度。上市以來,貝殼股價漲幅已超過226%。

貝殼的核心業務模式,是房屋交易平臺、ACN(經紀人合作網絡)模式,彭永東稱,這是一個“門檻極高、大賽道,值得往十年去做”的領域。

但時至今日,貝殼的收入和盈利模式仍來自於佣金和渠道費/分成,2020年,來自平臺服務費的收入只有30億。

而當新房交易營收大過二手房,它和其他的中介代理比如世聯行、易居,又有什麼區別?

與其說它是平臺,不如說是建立了統一規則的中介聯盟,尤其是在新房交易上,對開發商擁有了很大的話語權。

這樣的貝殼值多少錢?資本市場是否高估?5029億的市值,對應27.78億元的淨利潤,市盈率為181,即便按美國會計準則調整後的57.20億元來算,市盈率也在87.9,遠高於其他科技公司。

有人說,貝殼不應該算市盈率,應該看市銷率、用PCF估值法,有人反駁,“虧損之前,投資人可以各種估值法說它股價多合理,賺錢了反而就打破幻想,原來這業務就賺這麼點錢。”這時候反而覺得它更貴了。

從股價表現來看,貝殼上市後股價最高漲至79.4美元/股,但隨後貝殼給出一個定增,股價便再沒上過79。

“貝殼去年剛上市募資20多億美金,三個月後又定增25億,說明非常缺錢。股價70多美金的時候,定增價格定在58,說明貝殼自己都覺得貴”,一名投資者說。

定價權與壟斷的風險

貝殼5000億的市值,是基於GTV給出的,也就是規模,然而規模與壟斷之間,天然地存在悖論。

一方面,貝殼通過快速收併購,讓投資者看到了它的規模和增長,並且擁有了區域市場的定價權,但另一方面,壟斷或接近壟斷面臨政策風險。

目前,貝殼並沒有下沉到四五線市場,在它重點佈局的部分一二線、強三線城市,佔據市場成交量的50%。

貝殼最被詬病的動作是壟斷性定價。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指出,除了在部分區域市場實際上壟斷外,貝殼最大的問題是擁有了定價權。

首先是新房渠道業務針對B端開發商提價,由於2019年房地產新房市場普遍低迷,貝殼在部分城市的新房渠道費率上漲。比如在北京,2017年之前,新房渠道費率在1%以下,從2018年起提到2%-3%,2019年起開始達到5%-8%,部分去化艱難項目達到10%以上。

從財報看,粗略來說,貝殼2020年新房的佣金費率(收入/GTV)大約為2.75%。

2019年,包括天津等地城市政府部門專門發文,狙擊渠道費,比如規定不能超過6%等。

2020年,阿里旗下的天貓好房成立,鬱亮、莫斌作為貝殼的股東方,也和其他200多家地產商都去站臺,背後正是他們對貝殼高昂渠道費的反感。

其次是針對C端普通購房者的佣金漲價。目前,全國主流城市大部分中介的佣金費率在1-2%之間,貝殼、鏈家的佣金費則往往更高。

業績會上,有人問貝殼CEO彭永東,貝殼在有些城市佣金已經提高到3%了,會不會推廣到其他地方?彭永東沒有正面回答,但他表示,希望佣金的比例能符合中介提供的服務水準。

事實上,華爾街見聞發現,貝殼在多個城市已經提價。去年12月底,鄭州貝殼系所有門店宣佈上調中介收費標準至3%,今年2月18日起,重慶貝殼系宣佈服務費用調整為賣方1%、買方2%,此前則為賣方0%,買方2%。

房產交易是普通老百姓一生中最大的財產交易,針對C端的佣金上調,引發大批購房者的反對呼聲;2019年以來,業內多個“反殼聯盟”橫空出世,反對“貝殼一家獨大”。

景暉智庫首席經濟學家景暉認為,今年貝殼還有可能增加中介經紀公司的平臺費。

“貝殼為了做獨角獸,為了獲得資本認可,一直採取高投入策略,走向壟斷,而一旦形成壟斷,各方面都會漲價。”胡景暉指出,定價權和壟斷越高,風險越大。

房天下控股董事長莫天全認為,在二手房住房市場,如果一家公司或平臺的市場佔有率超過30%,理論上來說這家企業就可以左右市場價格走向,決定供需情況,更不用說交易環節費用的上漲。

在二手房交易市場即將達到這一佔有率的公司,只有貝殼。

而針對互聯網大平臺的反壟斷,國家層面的動作越來越多。去年11月至今,監管部門多次提出強化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對此貝殼不以為意。彭永東去年底回應,反壟斷針對取得巨大市場份額的大型互聯網公司,而貝殼成立剛兩年半,未來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胡景暉則認為,在房地產行業內,貝殼已經被打上壟斷標籤,“貝殼一直標榜流量、數據,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踩到線了”。

擴張陷入瓶頸

拋開壟斷與否,看似風光的貝殼,暗流洶湧,擴張已經遇到了阻礙。

貝殼整體交易額、淨利潤的增長,跟去年的特殊年份有很大關係。3月份,中國迅速走出疫情後,開發商急著賣房,疊加貨幣因素,新房交易量達到17.4萬億,再創歷史新高。所以去年貝殼收入增長最快、最大的一部分,仍然是新房交易。

胡景暉認為,新房市場越是接近峰值,越是意味著拐點到來,新房的再增長,最長維持不超過3-5年。

貝殼還將面臨更多的競爭者,分食市場。去年底,恆大房車寶上線,對標貝殼,萬科、碧桂園、龍湖等大型房企,也紛紛成立了自己的房屋交易平臺,這都將可能分走貝殼的流量。

此外,過去幾年,貝殼規模擴張太快,門店和經紀人數量的擴張,接下來面臨瓶頸。據華爾街見聞了解,去年就有不少“退殼”的企業,“貝殼管理風格強硬,很多入駐企業並不適應,用統一標準來做全國市場是會出現問題的。”一些中介從業者說。

而貝殼的立身之本,二手房市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厲調控。今年春節前後,以深圳、上海、杭州為代表的重點城市,首次出現強管控二手房房價的做法,並且針對中介平臺不斷出招。

1月底,北京政府部門約談中介機構,要求不能渲染、炒作房屋成交信息,減少帶看次數等,其後貝殼開始隱藏每個小區的歷史成交價格。

沒過幾天,樓市火熱的深圳出臺二手房成交參考價新政,徹底打破了以貝殼為首的中介在二手房定價中的慣常玩法,貝殼的房源掛牌價格被迫下線。

3月,杭州開始整頓中介市場秩序,貝殼系的鏈家門店、德佑門店被點名批評。杭州房管局還要求,中介平臺展示的房源價格,和監管平臺掛牌價格必須一致——這意味著,杭州也拿回了二手房價話語權。

多個城市的二手房買賣陷入了博弈,交易量迅速轉冷,鉅變正在發生。

從歷史經驗看,二手房市場在密集調控後會走入低谷,交易量的下滑,對貝殼這樣的中間商的影響是巨大的。

高盛便指出,貝殼面臨的風險包括,房地產市場週期性和潛在的監管逆風、競爭加劇,以及與網絡商店/開發商的關係管理,不如預期。

胡景暉認為,政府針對中介平臺的強監管不會放鬆,貝殼想要繼續擴張,面臨很大挑戰,尤其是反壟斷,“房產交易關乎國計民生,這些不可能由一個上市公司掌控”。

上市前,市場傳言,貝殼在B輪融資中籤署了對賭協議,若無法在2020年上市成功,則需要返還64億元+8%的利息。

如今,身價千億的左暉,終究也不過是個資本工具人罷了。

如需瞭解更多相關信息,請閱讀相關VIP文章:

  • 《市場波動期,A股今年板塊表現C位居然是它!》
  • 《從地產美元債看 地產股後市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