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梅菉頭貔貅舞,他堅守40載,把傳承作為一生的事業

省級非遺項目吳川梅菉頭貔貅舞代表性傳承人陳欽泉堅守40載—— 把兒時的愛好當成一生的事業

“舞貔貅疊羅漢”,是吳川市梅菉街道梅菉頭一項風格獨特的民俗絕技,全國少見。它需要數十人配合疊成4至5層的人塔,最高一層僅一人,即“牌頂”,是整個疊羅漢活動最關鍵的人選。今年54歲的陳欽泉(又名陳海峰),從13歲開始接觸舞貔貅,具有相當豐富的“上牌頂”表演經驗,在當地被譽為“專職上牌頂”,是梅菉頭“舞貔貅疊羅漢”的優秀傳承者。


今年4月,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佈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陳欽泉(吳川梅菉貔貅舞)榜上有名。


吳川梅菉頭貔貅舞,他堅守40載,把傳承作為一生的事業

陳欽泉(右)指導隊員表演舞貔貅。

堅守祖輩代代相傳的“民俗瑰寶”

“堅守了40年,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讓梅菉頭貔貅舞這項祖輩代代相傳的‘民俗瑰寶’,繼續傳承下去,發揚光大。”日前,記者在吳川梅菉頭村理事會辦公室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貔貅傳承基地”,見到了現任梅菉頭村理事會主任的陳欽泉。說起舞貔貅,陳欽泉的眼裡閃耀著光芒,他詳細地向記者講述了梅菉頭“舞貔貅疊羅漢”的歷史淵源和藝術特色,以及他與“舞貔貅疊羅漢”結緣40年的歷程和感悟。


吳川梅菉頭貔貅舞,他堅守40載,把傳承作為一生的事業

梅菉頭舞貔貅疊羅漢表演

梅菉頭村的舞貔貅又稱“紫微降貔貅”,是一種表現人與動物搏鬥的舞蹈,流傳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梅菉頭人仿照傳說中的貔貅形象,用竹篾和藤條製作出來,編成舞蹈藉以寄託驅邪納吉的願望。這種舞蹈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極富藝術感染力。每逢新春佳節,梅菉頭人均表演舞貔貅,世代相傳。

梅菉頭舞貔貅最特別的絕技是貔貅上牌山,也即是“舞貔貅疊羅漢”,這項民間絕技一般在每年的新春元宵佳節或喜慶之日表演,以祈福驅邪,保佑平安,寄託當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祈求。上牌山是梅菉頭人在舞貔貅的基礎上創新的,已有百年曆史,早在解放前湛江有一富商,舉辦採青活動,把“青”吊得很高,邀請梅菉民間藝人去參加,當時梅菉頭的舞貔貅藝人就已經通過“上牌山”的形式去採青。

“梅菉頭舞貔貅疊羅漢採青活動最高疊過5層,5層的話約需要150人配合。”陳欽泉說,上牌山時,數十人用盾牌相托組成人塔的第一層後,十來人站在第一層的盾牌上組成人塔的第二層,依此方法,可以疊成三至五層的人塔。貔貅從人梯上到塔頂,在上面起舞、採青,舞動時,人塔隨著鑼鼓聲慢慢移動、旋轉。這一運用了雜技表演技巧的創新,大大增加了貔貅舞的空間感,使之奇、險、趣的特點更鮮明。現在舞貔貅疊羅漢一般是4層,包括鑼鼓、牌橋等共需80人參與表演。最高一層,僅一人,即“牌頂”,是整個疊羅漢活動最關鍵的人選。


在牌頂上表演舞貔貅,從未失手

陳欽泉說,他最初接觸舞貔貅,是1979年,那時他才13歲。他見到長輩舞貔貅疊羅漢後,非常喜歡,接著就請求老師傅教他,開始在梅菉祖廟門前空地訓練。向他傳授過舞貔貅疊羅漢技藝的老師傅,包括鄭文元、陳志焜、林英球等。

“當時幾乎每天晚上都去訓練,從傍晚6時多吃完晚飯一直訓練到晚上10點,三四十人一起練,非常起勁。”陳欽泉介紹說,那年代平時沒有好玩的,所以就學舞獅、學功夫,覺得很充實、很滿足。他說跟鄭文元(綽號“哥五”,已過身)學得最多,因為“鄭文元的矮腳獅舞得好看”。

日復一日的刻苦訓練,陳欽泉練就了一身紮實的舞獅基本功。訓練幾年後,到1984年,當地鄉紳決定,在梅菉祖廟由陳欽泉試上舞貔貅疊羅漢。一共4層,陳欽泉在羅漢頂層舞貔貅,他的表現得到鄉紳們的一致稱讚:“夠膽、夠力,舞得好”,“腰力、手力足,馬步穩。”

自此以後,陳欽泉年年“上牌頂”,表演舞貔貅疊羅漢。

表演時,陳欽泉在牌頂上活動的藤牌中心,僅僅20釐米寬,而且還要舞獅,沒有足夠的腰力、手力和膽量,一般人不敢完成,“在只有20釐米寬的牌頂上舞,很多人可以上去,但不敢舞獅。”

表演舞貔貅上牌頂時,最怕下雨。下雨後獅頭重,藤牌溼滑,非常危險,而這種情況他也曾經歷過。在這種情況下,更加要講功底,講功夫,而且無安全帶,牌頂一散就整體都散。

幾十年上牌頂從未失手,離不開傳統舞獅紮實的基本功。陳欽泉說,基本功中,訓練得最多的就是馬步了,這步法是最基礎的項目。那時候,每晚幾小時不間斷練馬步。有時他還想盡辦法加重訓練的強度,比如在手部、腿部等處加上重物。在身頂重物的情況下,還必須紋絲不動,每次訓練結束都是汗流浹背,衣服都能擰出很多汗水。


傳承,為了讓非遺走得更久遠

“所有的非遺項目,最大的難度就是傳承。”陳欽泉說,作為土生土長的梅菉頭村人,他有責任也有義務擔當起傳承的重任,不能讓祖輩代代相傳的瑰寶流失。他意識到這項民間技藝傳承的重要性,為此,他經常晚上專門培訓年輕人學習舞貔貅上牌頂。

在陳欽泉以及現年84歲的廣東省“年例”項目非遺傳承人凌生等熱心人士的大力推動下,舞貔貅疊羅漢這項絕活在梅菉頭得到較好的傳承和發展。特別是最近幾年,梅菉頭直接參與舞貔貅的村民有60多人,全村加起來參與人數有約200人,民間藝術的傳承氛圍很好。只是參演的藝人普遍年齡偏大,急需補充新鮮“血液”,現在正加緊培養年輕一代的藝人。

“梅菉頭的舞貔貅疊羅漢在粵西地區絕無僅有,在省內乃至全國也是很少有的民俗活動。”廣東省“年例”項目非遺傳承人凌生說,梅菉頭舞貔貅疊羅漢技藝高難精湛,表演程式套路豐富,群體氣勢恢宏,風格獨特,是嶺南貔貅舞類的拓展與昇華,值得大力弘揚和傳承下去。

吳川當地文化、旅遊等相關部門積極支持梅菉頭舞貔貅疊羅漢“走出去”,參加各類大型文化旅遊活動。“希望讓外界更多的人瞭解梅菉頭舞貔貅,瞭解吳川本土的民間藝術。”陳欽泉說。

(來源:湛江晚報 文/圖:記者林明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