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哲理與詩歌,一個有趣的話題。有時候讀懂一首哲理詩,特享受


世界上最幸福的字眼

世界上最難受的字眼


世界上最實在的字眼

世界上最虛偽的字眼


——呵呵

好一個“忙”字了得


這是在下前不久在《中國詩歌網》發佈的新詩拙作《思無邪》三首之一,網友認為詩中用“幸福”和“難受”、“實在”和“虛偽”兩組對立的詞彙,把世界上真忙和假忙的謎底揭開,讓世人嘴上的“忙”字有了更加深刻的註解,富有哲理。

至於大詩人臧克家那首《有的人》就更加因為寓意深刻而膾炙人口了: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詩和哲理就結下了不解之緣。一首抒情詩,哪怕是一首小小的抒情詩,如果僅僅地停留在抒情上面,那麼,無論你語言再優美,想象再奇特,你的詩還只是平平而已。然而,一旦你的詩貫注了某種哲理,詩中的語言和景象就會頓時有了神韻,詩中的意境即隨之昇華。

看看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再看看北宋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無不是憑藉哲理將詩的境界昇華。

著名詩人何其芳說:“哲理――詩歌意境昇華的飛黃。”這話是很實際的。一提哲理,有的讀者就總以為這樣的詩是板起面孔來教訓人的。其實並不然。中國新詩創作中就有很多這樣的佳例。記得曾讀過新時期詩人白航的一首小詩(《中國青年報》1983年3月13日)題為《書》,頗耐人尋味:


希望把書

嵌進你的.

眼睛裡

再用

黎明的手指

一頁一頁

翻閱它

留下

閃光的記憶

那時

你知識的蓄貯

便會越來越多

漸漸沉入

深井的水底


這首小詩告訴人們,只有帶著閃光的希望,付出辛勤的勞動,才能紮紮實實學到知識。它富於哲理,但並不死板。當然,我們還是要承認,奇特的想象和美妙的譬喻,往往是產生哲理的基礎。這首小詩將哲理融化在奇特的想象中和美妙的譬喻中,伴隨著叮冬流泉般的語言,輕輕地敲開你智慧的門扉,猛可鼓起你信念的風帆,給你以美的享受和啟發的力量。正因為詩中的哲理寓含於奇特的想象和美妙的譬喻中,所以哲理詩並不是板起面孔來教訓人的,而只是乘你在藝術美的陶醉中潛移默化地給你以啟迪。說到這方面,我還想和大家一同來欣賞另一小詩:


一個纖細的生命,

擎一片火的激情。

歷史,象火柴盒上的磷片,

每個生命,

都將在上面劃過

一一或冒幾縷青煙,

或迸一串火星……

誰害怕痛苦的磨擦,

誰就默默無聞。

誰敢於打破平靜,

誰就給生活帶來歡欣。

一粒火的種籽,

只為追求光明!

(聶鑫森:《人民文學》1982年3期《火柴》)


歷史一一磷片, 生命―一火柴;艱辛的奮鬥一—痛苦的摩擦;劃不燃的火柴一―默默無聞的人生。這一連串想象是多麼新穎、警闢!通過一根小小的火柴來反映生活的意義,用一個不打眼的劃火柴的動作來顯示人生的哲理。當你默守成規而無所作為的時候,當你畏懼困難而跌廚不前的時候,只要想起這些詩句你的周身就會充滿了改革和進取的勇氣。匈牙利著名愛國詩人裴多菲的閃爍著哲理光輝的格言詩中“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不朽詩句,曾陪伴著中國革命的先鋒戰士周文雍和陳鐵軍手挽著手地昂首挺胸地走向刑場,演下了紅花崗上那一幕舉世無雙的歷史正劇。臧克家的短詩《有的人》之所以富有持久的生命力,被奉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準則,不就是因為詩中有著醒人的哲理嗎?

哲理詩的魔力,就在於給你以藝術美的享受的同時,化作你精神的瑰寶,變成你奮進的力量。馬雅可夫斯基說:“每個公民,都需要一首哲理詩。”這足以說明哲理詩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和意義。可惜,詩難為,哲理詩更難為。它除了要求詩人本身的起點高,還要求詩人具備非常嫻熟的技巧。你只能不動聲色地將哲理融進美的藝術中去,來不得半點虛張和強求。因為弄不好,哲理就變成了口號。詩,也就成了決心書了。另外,哲理詩一般要短小精悍。寫得太長,就容易讓人感覺空洞乏味,還不如去讀一篇寓言來得充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