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區柯克逝世40週年: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希區柯克逝世40週年: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最近網上衝浪有點刺激。

羅志祥領銜的“陽誤運動” 還在如火如荼地上演,噹噹策劃的“慶渝年” 就趕檔插播,幾經反轉,撲朔迷離。看客們大呼精彩的時候,A03事件後沉寂的肖戰發了新歌,又因其粉絲逼迫未成年人氪金,在#227大團結 之後再次引發#427大爆炸……

網友的窺視欲蠢蠢欲動,八卦心熊熊燃燒,微博變瓜田,嗝,好撐。

希區柯克逝世40週年: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自從“八卦之心,人皆有之”的格言普世之後,八卦明星、公眾,甚至是談論身邊人的私生活都找到“大家都一樣嘛”的藉口,窺視欲與八卦心逐漸被合理化與常態化。

但果真如此?當我動起腦筋思考這個問題,發現電影是個好的參照物,「窺視欲」這個問題被很多導演青睞過。

而今天正好是希區柯克去世40週年忌日。在他1954年的作品《後窗》中,就借男主角傑弗瑞的“後窗”對人們的窺視本能進行了映射與探討。

希區柯克逝世40週年: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希區柯克是當之無愧的電影懸疑大師,他作品中的「炸彈理論」「麥格芬手法」影響了無數後世的電影作品,數不盡的電影人向他致敬,他所創作的藝術作品至今也難以超越。

今天,拙見與您分享這部半個多世紀以前的作品《後窗》,藉此邀您共同思考「窺視」這件事。

希區柯克逝世40週年: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影片的故事很簡單。男主角傑弗瑞在一次戶外攝影中發生意外,腿部骨折被打上石膏,只能呆在家中,由護工斯黛拉和女友麗莎照顧,他每天的消遣就是坐在椅子上換著姿勢與工具觀看鄰居們的生活,在此過程中,傑弗瑞懷疑自己目睹了一起兇殺案……

影片伊始,窗戶緩緩打開,攝影機的鏡頭透過這扇窗環視后街的景象,環視一週後,主人公出場,他在92華氏度的酷暑早晨睡著了。

希區柯克逝世40週年: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這個長鏡頭沒有停下,緊接著再次朝後院移動,觀眾開始觀看後院每戶居民的日常生活。

作曲家被收音機中的廣告激怒,調頻換成桑巴舞曲;鬧鐘的聲音將鏡頭吸引到一對被吵醒的中年夫婦身上,為緩解夏日夜晚的悶熱,他們昨晚睡在了陽臺上;鏡頭向下左轉,我們看到一位身材曼妙的芭蕾舞者,她一邊穿衣一邊練習舞步……

鏡頭緩慢移回傑弗瑞的房間,搖過他被石膏裹住的左腿,掃過房間,我們通過破碎的鬧鐘、老式照相機、鑲嵌著畫框的照片以及封面是麗莎的雜誌,大致瞭解傑弗瑞其人與他的生活。

希區柯克逝世40週年: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傑弗瑞打上石膏的左腿

鏡頭不斷地在各窗戶間穿梭,將院子裡居民的生活細緻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傑弗瑞窺視後院裡的鄰居,而傑弗瑞自己以及他的鄰居也正在被銀幕前的觀眾窺視。

這一點與雷蒙德·卡佛在其小說《取景框》中所表達的理念如出一轍: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出表演,我們的眼睛如同相機的取景框,觀看他人的同時,也生活在別人的取景框內,被觀看。

對此,有人是自覺的,也同樣有人是不自知的。

片中角色對於窺視的反應相當涇渭分明。

傑弗瑞的窺視行為,對他個人而言,是無聊生活的排遣,他自覺地拿起了自己攝影師的長焦相機,窺進了對面住戶的房內隱私;對於斯黛拉和麗莎則是不自知的本能驅使。

起初得知傑弗瑞一直偷窺鄰居生活的時候,護工斯黛拉覺得他最後會被判刑;女友麗莎也直言這種偷窺行為是“變態”。

希區柯克逝世40週年: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當我們旁觀一個窺視行為的時候,理性會告訴你:“窺”,意味著偷看,意味著有事被禁止,不允許看、不該看。

最初的麗莎和斯黛拉是與傑弗瑞對立的旁觀者,顯然能夠清晰地認知到窺視鄰居隱私的行為是不合乎社會行為準則與規範的。

那麗莎和斯黛拉又是如何陷入這場窺視而不自知的呢?

隨著傑弗瑞窺視的不斷深入,對面樓的蘇先生與他臥病在床、並且病情每況愈下的妻子愈發神秘。尤其當妻子突然失蹤,蘇先生開始拿著手提箱在雨夜幾進幾齣、拿繩子捆綁木箱、甚至是收拾鏟子等工具,這些窺視到的種種蹤跡在傑弗瑞的推理下,紛紛指向“蘇先生謀殺了妻子,並試圖逃亡”

這個懸念在傑弗瑞的窺視中發酵,挑起麗莎和斯黛拉的好奇。

此時,弗洛伊德認為是本能的“窺私慾”在她們心中佔了上風,理智被打下,她們正式與傑弗瑞結夥,摩拳擦掌準備查獲一宗兇殺案。

這種窺視慾望,是本能驅使,也是不自知的集體無意識。

希區柯克逝世40週年: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電影中,“後窗”為角色們窺視他人隱私提供了可能性,而“窺私本欲”又讓窺視行為能夠曝光在陽光之下,好似變得相對“合法”。

將這一理念放到當下,手機與電腦正在成為我們的“後窗”與“取景框”,直播、短視頻、真人秀、社交平臺,現代社會似乎走進窺視與監控無處不在的時代,人人都在局中:

人人在窺視,人人也都在被監控。

窺視本能的合理性為這一切的發生提供了理所當然的藉口。

需要強調的是,窺視本能「存在」的合理性,並不能成為窺視「動機」與行為的理由。

這幾個業餘偵探不斷窺視到蘇先生更多奇怪的行為,於是決定自行一探究竟。麗莎潛入蘇先生的公寓尋找關鍵證據,儘管影片的喜劇感貫穿全片,但此時的緊張與懸疑也達到了頂峰。

麗莎找到證據,兇殺案被證實確有發生,但她本人也因此陷入了危機,甚至與嫌疑犯正面交鋒。警察到達之前,能否平安從公寓中逃出?如何保證安全?

這些疑問不禁讓觀眾思考:窺視隱私、腦補破案、私闖民宅,這些窺視行為當真會因為偵破兇殺案變得有理?

窺視動機從好奇,自我修飾為“偵探”,就在本能的基礎上,被賦予了“正義”的動機。

但正義嗎?

希區柯克逝世40週年: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麗莎潛入蘇先生家中尋找關鍵證據得手

希區柯克高妙的是,這群自詡正義、偵破兇殺案的人同樣窺視到對面樓中,「孤獨小姐」有明顯的自殺念頭。面對兇殺案的刺激與落寞的自殺困境,顯然,主角們對前者興趣盎然,而對後者很快喪失興趣。

希區柯克逝世40週年: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比起挽救生命,他們更在乎偵破兇殺案,這個動機也在同一時間暗示著觀眾,而這讓人不安。

「比較而來的正義」更容易讓生活中的“窺視”陷入困境。

網友抱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吃瓜,其實已經很友善了,這的確是在「窺視本欲」驅使下的自我滿足。而一些網友出於對公眾人物的妒恨心理,抱著希望人設崩塌的看戲姿態,陷入自我意淫,開始一些自認為“正義自由”的發言,從而過度深入,讓自己、也讓他人落入困境。

比起事實,網友們更在意的是反轉與獵奇。

前不久,為李醫生做了一頓雞腿的美食up主“徐大sao”被指炸捐,徐大sao發佈視頻澄清收益、公開明細,B站官方回應收益為真實數據。但事實性的證明沒有平息輿論,反而發展至對視頻質量的否定、對身份的質疑,甚至對其家人進行的人身攻擊。

吃瓜群眾的不斷湧入與“正義”網友的不斷討伐,這早就

從一場看似正義的輿論監視,變味成一場畸形的輿論狂歡,不講事實、不講道德、不講正義。

希區柯克逝世40週年: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徐大sao澄清視頻

「雪崩之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這種俗套話,正好可以用來說明窺視本能不論多麼有理可據,當脫離道德、法律等社會規範的約束,它就應當披上「不正當動機」的外衣,被鞭笞。

希區柯克一向喜歡偷窺,在他看來 —— 觀眾能夠在偷窺的鏡頭下剝開真實,獲得真理,繼而告訴所有人:這只是一場電影。

希區柯克逝世40週年: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後窗》的結局皆大歡喜,殺人兇手被抓住,男女主角也終成眷屬,從“後窗”窺視到的各類生活中,男女主各自成長,收穫生活的真相。

觀眾在偷窺的攝影機中感受到的刺激、恐怖、懸疑抑或浪漫都只是電影,但我們透過現實“後窗”對他人進行的窺視從來不是電影,而是確定存在的生活真實。電影或許看完就忘,但生活中經歷過的痛苦與歡愉卻沒那麼容易忘卻。

滿足本欲需要適度。否則,影片人物從嬉笑的偷窺日常,陷入困境時的緊張與恐怖,就會如同你從吃瓜時的愉悅,墜入集體無意識導致惡果時的錯愕與惋惜。

窺視本能沒有錯,總是拿它當藉口,毫無顧忌地滿足慾望就不對了。

希區柯克逝世40週年: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撰文 | 大零

配圖 | 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希區柯克逝世40週年: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你喜歡希區柯克哪部電影?”

- 分享給我們

希區柯克逝世40週年: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希區柯克逝世40週年: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希區柯克逝世40週年: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希區柯克逝世40週年: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希區柯克逝世40週年: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