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学能手陈栋:浅论教师进行职业写作的几个角度

陈栋

省教学能手陈栋:浅论教师进行职业写作的几个角度

陈栋,杨洁语文工作坊坊员,西安高级中学教研室副主任,教育硕士。西安市教学能手,陕西省教学能手。西安市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国培计划培训团队研修班授课讲师。安康学院高中教师暑期培训班特聘导师,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培训团队专家。主持省级课题一项,参与省级规划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两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编教材两部。

教师投入写作活动,原本应该是一种与职业素养密切相关的专题修炼,但不知从何时起,竟然成为一个问题,一个令某些人唯恐避之不及的问题。这也就无怪乎会有人讥讽某些中小学教师自己不读书,学问少而有误人子弟之嫌。当然,我们并非认为写作能力一定就与教学能力构成正比,但就教学工作所具有的高度实践性特点而言,职业写作的确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走向卓越的必由之路。就我所知,不少 “名师”成长之路的经验都告诉我们:教学反思写三年,想不成良师都很难。而“实践+反思=专家”的观点,更是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广泛认同。实际上,“教书匠”与“教育家”的最根本区别正在于:你自身所觉知、经历,并实践着的那些宝贵的教学经验,能否被充分观察、描述、汇聚、提炼以及传达。而能够校验、审思、确证这一切的最理想途径,莫过于诉诸笔端。可见,写作之于教师,不仅仅出于一种纯粹的言说兴趣,更是发展自我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体现工作效能的关键工具。

遗憾的是,在诸多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书籍中,对教师职业写作进行有效指导的内容相对较少。相当多教师的职业写作还处于自发自为状态,比较盲目。这也造成了我们不少同仁一提起写作,要么敬而远之、退避三舍,丝毫没有动笔的兴趣;要么狭隘地将写作理解为嘲风弄月、言志抒情,从而天然地认为写作就是语文老师的事,与其他专业没有关系;更有甚者,自以为是地视写作为套路,为徒具形式的走走过场,为浪费时间的空洞体验与自娱自乐的荒腔走板。有人每日宁可花费海量时间去追逐那些哗众取宠的段子,与耸人听闻的言论,也不肯沉下心来在字里行间积淀一些兼具人生体悟与思想营养的真切感受。一名教师,如果总是习惯于猎奇的噱头与肤浅的享受,那么,他就根本无法真正培养起学生勤思好问的习惯与渴求真知的理想。

明确价值,是为了更好地躬身实践。为此,我们扼要分析一下教师开展职业写作的几个角度,以期提供一种能够促进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

角度一:可记录的教学机制

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实际上就是在强调教学机智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价值。所谓教学机制,是指教师在既定教学设计框架内,应对课堂即时生成性内容的理答策略与引导方式。实际上,在一名善于思考的教师眼中,即就是面对同样的教材内容,其课程设计的着眼点与着力点也是各不相同的。一言以蔽之:好老师从不会上完全相同的两节课。教师的职业舒适区,不在于教材的固定不变,而在于教学内容选择的雷同与机械。所以,就这一意义而言,我们对一堂好课的期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学习活动过程本身存在的某些不确定性内容的期待。在这里,积极记录教学机制产生的轨迹,从而在课后做出对自我课堂表现的战术复盘,就显得尤为必要。其实,一名教师多年的职业生涯几乎很可能就集中在课堂上那灵光乍现的一刻,如果任其轻易划过而不作任何追溯,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养成一种随时整理自己课堂实录、课后回放、采撷亮点的写作习惯。要达成这一过程,则教师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课后反思与学生的听课记录,定向还原教学机智发生的鲜活现场,反躬自省,研磨课例。

角度二:可回溯的教学失误

如果说,教学机智是课堂上“搂草打兔子”的意外之喜;那么,教学失误则显然是机关算尽却依然出师未捷的遗珠之憾。学情误判、预设落空、安排失衡、节奏紊乱、环节断裂、应对仓促、知识硬伤、尴尬冷场等等,都有可能让一位雄心勃勃的老师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理想的课堂永远都发在下一节。但我们也因此而必须清楚,比百战百胜(事实上几乎也不可能做到)更重要的是,无论输赢,我们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其实,辩证地看,课堂上没有绝对的“垃圾时间”与错误内容,只有放错了位置的教学资源与未掌握火候的教学行为。这意味着,对标教学失误,清晰回溯其产生机理,精准评估期待落差,则一堂不够理想的课堂反而会呈现出一种理想的借鉴意义。因此,教师职业写作要密切关注、积极梳理课堂教学失误的案例,有针对性地积累“病案”,根据重难点错位、目标落空、行为偏差、知识水平及专业素养不足等“症候”,将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号入座,建立与自身专业成长同步的教学“病理切片”素材库,进而能够真实回溯错误的实然样态,最终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揽镜自照”中得到更为精确的对位调整。

角度三:可提炼的教育心路

陆游有诗云: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更是如此。归根结底,课程就是一种人际交往与信息互动系统;所以,从来就不存在单向度的知识灌输过程。教学的原点无非人心。读懂人,读懂育人过程中的自我,才能真正读懂课程,读懂课堂。实际上,我们在课堂上促进学生学习的同时,自己也在与学生的交流之中倾听心曲、倾诉衷肠、分享心得。师生之间,正越来越紧密地结成某种学习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方能取诸怀抱而悟言一室之内,开诚布公以俯仰天地之间。育化心灵、涵养气质,既是达成教学效果的人格生态,也是教学活动必然产生的溢出效应。在这一过程中,每一名教师培养学生时所走过的心路历程,无疑将是其职业生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而我们通过教育叙事,摹绘出这一灵魂轨迹,就极有可能实现自身职业生涯与认知层次的迅速跃迁。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育叙事写作的切入点完全是灵活多样的,既可以是转化学困生的典型事件剖析,也可以立足学生角度对面落笔,重新审视教学活动的生本价值;还可以通过访谈、调查报告、班级日志等形式随手、随心记录师生交往过程中值得灵魂追问的那些关键时刻;当然也包括在与学生、家长、班主任、同行的实时互动中整理积累的课堂教学反馈。总之,教育叙事的题材往往不拘一格、包罗万象。随感杂谈、零语短札、掌故逸闻、漫话心语,皆能入文,遣词造句的门槛不高,在培养教师职业写作习惯时相对容易上手。

角度四:可观察的教学行为

课程能否从理想的理念变成理想的实践,通常与教师教学行为的效能密切相关。卓越教师之所以出类拔萃,不仅仅在于其知识学问的精深博大,更在于其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主动调适与精准定位。那些令我们赏心悦目的课堂,总是活跃着举手投足如行云流水一般舒展自如的名师身影。而观察一堂好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观察教师的神采形容与举止应对。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课堂教学行为背后组织逻辑的揭示、省察与审思才显得无比重要。因为,一个无法被观察、被呈现的教学行为,无论其在当时的学习情境中如何精彩,则仍然只能被视作属于教师个人自发性、暂时性、碎片化的教育经验与职业经历,当然不具备示范、迁移、复制,以及推广的价值;故其在更大范围内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就十分有限。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将很自然地联想到职业写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们知道,写作之不同于言语交流的最大特点正在于:组织文字本身,就是一个促进思想走向澄澈清明、辩证自洽的过程。于是,运思谋篇便不仅仅表现为遣词造句、润饰成文那么简单,而首先是对自我思维属性的深刻反省与形塑确证;所以,写作往往意味着对理性的深刻建构。与之相反,言说过程则通常会因其瞬时性、迅捷性的特点而不免粗疏肤浅之处,正如我们有时会形容某些人“说话不经过大脑”一样。可见,哪怕水平一般的文字,只要结构成篇,也必然存在着一种构思上的刻意。简而言之,写作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琢磨感觉、锤炼思考的过程。为此,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用文字陈述、观察教学行为本身,就是在对其进行学理意义上的有效研讨。毫无疑问,摆事实就是在讲道理。

通过以上考察,我们不难发现:有关教育教学活动的几乎一切体验,都有成为写作素材的可能。而实现的关键,正在于我们是否具备积极思考的意识与习惯。这将最终决定一名教师能够在专业成长道路上自由行走多远。写作,既是一个释放自我的过程,更是一个成全自己的舞台。好教师,既要手不释卷,也能落笔成文。

编辑:王波

《陕西教育》(综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类月刊。栏目设置见置顶文章,发表不收取任何费用,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