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教學能手陳棟:淺論教師進行職業寫作的幾個角度

陳棟

省教學能手陳棟:淺論教師進行職業寫作的幾個角度

陳棟,楊潔語文工作坊坊員,西安高級中學教研室副主任,教育碩士。西安市教學能手,陝西省教學能手。西安市課程改革先進個人。國培計劃培訓團隊研修班授課講師。安康學院高中教師暑期培訓班特聘導師,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培訓團隊專家。主持省級課題一項,參與省級規劃課題一項,區級課題兩項。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十餘篇,參編教材兩部。

教師投入寫作活動,原本應該是一種與職業素養密切相關的專題修煉,但不知從何時起,竟然成為一個問題,一個令某些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問題。這也就無怪乎會有人譏諷某些中小學教師自己不讀書,學問少而有誤人子弟之嫌。當然,我們並非認為寫作能力一定就與教學能力構成正比,但就教學工作所具有的高度實踐性特點而言,職業寫作的確是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走向卓越的必由之路。就我所知,不少 “名師”成長之路的經驗都告訴我們:教學反思寫三年,想不成良師都很難。而“實踐+反思=專家”的觀點,更是被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廣泛認同。實際上,“教書匠”與“教育家”的最根本區別正在於:你自身所覺知、經歷,並實踐著的那些寶貴的教學經驗,能否被充分觀察、描述、匯聚、提煉以及傳達。而能夠校驗、審思、確證這一切的最理想途徑,莫過於訴諸筆端。可見,寫作之於教師,不僅僅出於一種純粹的言說興趣,更是發展自我的題中應有之義,是體現工作效能的關鍵工具。

遺憾的是,在諸多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書籍中,對教師職業寫作進行有效指導的內容相對較少。相當多教師的職業寫作還處於自發自為狀態,比較盲目。這也造成了我們不少同仁一提起寫作,要麼敬而遠之、退避三舍,絲毫沒有動筆的興趣;要麼狹隘地將寫作理解為嘲風弄月、言志抒情,從而天然地認為寫作就是語文老師的事,與其他專業沒有關係;更有甚者,自以為是地視寫作為套路,為徒具形式的走走過場,為浪費時間的空洞體驗與自娛自樂的荒腔走板。有人每日寧可花費海量時間去追逐那些譁眾取寵的段子,與聳人聽聞的言論,也不肯沉下心來在字裡行間積澱一些兼具人生體悟與思想營養的真切感受。一名教師,如果總是習慣於獵奇的噱頭與膚淺的享受,那麼,他就根本無法真正培養起學生勤思好問的習慣與渴求真知的理想。

明確價值,是為了更好地躬身實踐。為此,我們扼要分析一下教師開展職業寫作的幾個角度,以期提供一種能夠促進教學反思的有效途徑。

角度一:可記錄的教學機制

常言道: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這實際上就是在強調教學機智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價值。所謂教學機制,是指教師在既定教學設計框架內,應對課堂即時生成性內容的理答策略與引導方式。實際上,在一名善於思考的教師眼中,即就是面對同樣的教材內容,其課程設計的著眼點與著力點也是各不相同的。一言以蔽之:好老師從不會上完全相同的兩節課。教師的職業舒適區,不在於教材的固定不變,而在於教學內容選擇的雷同與機械。所以,就這一意義而言,我們對一堂好課的期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學習活動過程本身存在的某些不確定性內容的期待。在這裡,積極記錄教學機制產生的軌跡,從而在課後做出對自我課堂表現的戰術覆盤,就顯得尤為必要。其實,一名教師多年的職業生涯幾乎很可能就集中在課堂上那靈光乍現的一刻,如果任其輕易劃過而不作任何追溯,無論如何,都是一件十分遺憾的事情。所以,我們應該養成一種隨時整理自己課堂實錄、課後回放、採擷亮點的寫作習慣。要達成這一過程,則教師完全可以結合自己的課後反思與學生的聽課記錄,定向還原教學機智發生的鮮活現場,反躬自省,研磨課例。

角度二:可回溯的教學失誤

如果說,教學機智是課堂上“摟草打兔子”的意外之喜;那麼,教學失誤則顯然是機關算盡卻依然出師未捷的遺珠之憾。學情誤判、預設落空、安排失衡、節奏紊亂、環節斷裂、應對倉促、知識硬傷、尷尬冷場等等,都有可能讓一位雄心勃勃的老師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理想的課堂永遠都發在下一節。但我們也因此而必須清楚,比百戰百勝(事實上幾乎也不可能做到)更重要的是,無論輸贏,我們都能從中有所收穫。其實,辯證地看,課堂上沒有絕對的“垃圾時間”與錯誤內容,只有放錯了位置的教學資源與未掌握火候的教學行為。這意味著,對標教學失誤,清晰回溯其產生機理,精準評估期待落差,則一堂不夠理想的課堂反而會呈現出一種理想的借鑑意義。因此,教師職業寫作要密切關注、積極梳理課堂教學失誤的案例,有針對性地積累“病案”,根據重難點錯位、目標落空、行為偏差、知識水平及專業素養不足等“症候”,將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對號入座,建立與自身專業成長同步的教學“病理切片”素材庫,進而能夠真實回溯錯誤的實然樣態,最終使自己的教學行為在“攬鏡自照”中得到更為精確的對位調整。

角度三:可提煉的教育心路

陸游有詩云:如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我們從事教學活動,更是如此。歸根結底,課程就是一種人際交往與信息互動系統;所以,從來就不存在單向度的知識灌輸過程。教學的原點無非人心。讀懂人,讀懂育人過程中的自我,才能真正讀懂課程,讀懂課堂。實際上,我們在課堂上促進學生學習的同時,自己也在與學生的交流之中傾聽心曲、傾訴衷腸、分享心得。師生之間,正越來越緊密地結成某種學習意義上的命運共同體,方能取諸懷抱而悟言一室之內,開誠佈公以俯仰天地之間。育化心靈、涵養氣質,既是達成教學效果的人格生態,也是教學活動必然產生的溢出效應。在這一過程中,每一名教師培養學生時所走過的心路歷程,無疑將是其職業生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而我們通過教育敘事,摹繪出這一靈魂軌跡,就極有可能實現自身職業生涯與認知層次的迅速躍遷。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教育敘事寫作的切入點完全是靈活多樣的,既可以是轉化學困生的典型事件剖析,也可以立足學生角度對面落筆,重新審視教學活動的生本價值;還可以通過訪談、調查報告、班級日誌等形式隨手、隨心記錄師生交往過程中值得靈魂追問的那些關鍵時刻;當然也包括在與學生、家長、班主任、同行的實時互動中整理積累的課堂教學反饋。總之,教育敘事的題材往往不拘一格、包羅萬象。隨感雜談、零語短札、掌故逸聞、漫話心語,皆能入文,遣詞造句的門檻不高,在培養教師職業寫作習慣時相對容易上手。

角度四:可觀察的教學行為

課程能否從理想的理念變成理想的實踐,通常與教師教學行為的效能密切相關。卓越教師之所以出類拔萃,不僅僅在於其知識學問的精深博大,更在於其對課堂教學行為的主動調適與精準定位。那些令我們賞心悅目的課堂,總是活躍著舉手投足如行雲流水一般舒展自如的名師身影。而觀察一堂好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觀察教師的神采形容與舉止應對。正因為如此,我們對課堂教學行為背後組織邏輯的揭示、省察與審思才顯得無比重要。因為,一個無法被觀察、被呈現的教學行為,無論其在當時的學習情境中如何精彩,則仍然只能被視作屬於教師個人自發性、暫時性、碎片化的教育經驗與職業經歷,當然不具備示範、遷移、複製,以及推廣的價值;故其在更大範圍內對課堂教學效果的促進作用就十分有限。從這一認識出發,我們將很自然地聯想到職業寫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們知道,寫作之不同於言語交流的最大特點正在於:組織文字本身,就是一個促進思想走向澄澈清明、辯證自洽的過程。於是,運思謀篇便不僅僅表現為遣詞造句、潤飾成文那麼簡單,而首先是對自我思維屬性的深刻反省與形塑確證;所以,寫作往往意味著對理性的深刻建構。與之相反,言說過程則通常會因其瞬時性、迅捷性的特點而不免粗疏膚淺之處,正如我們有時會形容某些人“說話不經過大腦”一樣。可見,哪怕水平一般的文字,只要結構成篇,也必然存在著一種構思上的刻意。簡而言之,寫作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琢磨感覺、錘鍊思考的過程。為此,我們同樣有理由相信:用文字陳述、觀察教學行為本身,就是在對其進行學理意義上的有效研討。毫無疑問,擺事實就是在講道理。

通過以上考察,我們不難發現:有關教育教學活動的幾乎一切體驗,都有成為寫作素材的可能。而實現的關鍵,正在於我們是否具備積極思考的意識與習慣。這將最終決定一名教師能夠在專業成長道路上自由行走多遠。寫作,既是一個釋放自我的過程,更是一個成全自己的舞臺。好教師,既要手不釋卷,也能落筆成文。

編輯:王波

《陝西教育》(綜合)是陝西省教育廳主管,陝西教育報刊社主辦的綜合性教育類月刊。欄目設置見置頂文章,發表不收取任何費用,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