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庸“闲读‘幼学’”卷一之:岁 时(13)


周克庸“闲读‘幼学’”卷一之:岁  时(13)

图片来源于百度图库


二月朔为中和节,

三月三为上巳辰。

二月初一为中和节,三月初三为上巳日。

朔,农历每个月的初一为“朔日”。《释名》:朔,“月初之名也。”中和节,据《新唐书•李泌传》,唐德宗贞元五年下诏,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是日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互相赠送,称为“献生子”。中和时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求丰年。百官进农书,表示务本。

上巳,汉以前指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民俗于是日修禊(河边嬉戏,临水洗濯)以拔除不祥,魏晋后“上巳”固定为三月初三。辰,时光,日子(辰光、诞辰之“辰”即用此义)。

冬至百六是清明,

立春五戊为春社。

冬至后一百零六天是清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

冬至,清明,皆为节气名。冬至在十一月中(农历,下同),清明在三月初,二者相隔一百零六天。

立春,节气名。戊,天干的第五位,故代指“五”。五戊,即第五个戊日。古时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日。春耕前祭祀土地神以祈丰收,谓之“春社”;立秋后举行酬祭土地神活动,谓之“秋社”。社,土地神。引申指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典礼。

寒食节是清明前一日,

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

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初伏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

寒食,节气名,又称“禁烟节”。是日禁烟火、吃冷食(《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故曰“寒食”。据传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的之事有关。《后汉书•周举传》:“太原一郡,旧俗以介之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介之推(又作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名臣。晋国内乱,太子申生遭陷害致死,公子重耳逃亡,风餐露宿,饥寒交迫,介之推相随十九年与重耳同生死共患难,并曾割取自己的股肉为重耳充饥。重耳返晋登基为晋文公后,介之推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不肯受赏。晋文公带人马前往绵山寻访无果,下令三面烧山。大火三日后方熄灭,介子推已焚骸身亡。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立庙祭祀,并于清明前一天禁火冷食。后“寒食”成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初伏,是“三伏”中之头伏(的第一天)。夏至,节气名。第三庚,第三个庚日。庚,天干的第七位。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四月乃是麦秋,

端午却为蒲节。

四月正是麦秋,端午却为蒲节。

麦秋,麦子成熟的季节。宋寇准诗《夏日》有句云:“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秋字本义即“禾谷孰(熟)也”(《说文》)。

端午,五月初五。明外方山人《谈征•事部》:“端午者,淮南斗五月建午。《说文》:午,牾也。五月阳极,阴气仵逆阳冒地而出也。五月午时,正阴阳冲会之时,所以谓之‘端午’。”这一解释未必准确。端者,开头也;午者,“五”之假借也。明张存绅《雅俗稽言》:“《岁时记》:五月一日为‘端一’,二日为‘端二’,五日为‘端五’,端,即初也。”蒲节,即端午节,因民间端午有于门上挂菖蒲叶的习俗,故称端午为“蒲节”。

2020,4 (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