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中唐“一代文宗”的权德舆,为何在唐朝诗坛上籍籍无名?

号称中唐“一代文宗”的权德舆,为何在唐朝诗坛上籍籍无名?


“埋没天光又千年,朝代更替换人间。”在历史洪流中万事万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沉。纵然是星光熠熠的唐朝诗坛,也随着朝代更替而不得不改弦更张。经过千年地大浪淘沙之后,能够沉淀下来的即可被视为经典。

唐朝、唐诗、诗人是一个十分完美的文化组合,如果唐诗失去了唐朝政治背景的支持,以及具有独特文化氛围的大唐文化依靠,亦或是以诗歌创作为己任的诗人,相信唐诗也未必会成为中国文化史中的瑰宝。

号称中唐“一代文宗”的权德舆,为何在唐朝诗坛上籍籍无名?

正是因为这种“三位一体”的文化特色,唐诗才有了如此高调的文化魅力。文化传承固然是唐诗,走向文化之巅的必然因素。但是能够传承和发展这种文化的,却是唐朝诗坛上前赴后继的诗歌创作者。

相信一提起唐诗很多人都会想起,那些振聋发聩的大诗人的名号,并且还会吟诵他们的经典诗歌。但是万里长城非一块砖而为之,唐朝诗坛也并非只有,站在塔尖的几位大诗人。其实还有很多诗名和声望虽然逊色,但却实属文化大家的唐诗作者。

号称中唐“一代文宗”的权德舆,为何在唐朝诗坛上籍籍无名?

在中唐时期曾有一位“掌制诰九年,位列宰辅”,并被时人誉为“诗台”的权德舆。他的诗名虽然至今依然鲜有人知,但在当年他的确是一位,世人尽知的“一代文宗”,且时人皆以效法权德舆为人生乐事。


“一代文宗”权德舆的人生和仕途

1.官宦世家,少年神童

权德舆出生于公元759年,此时的唐朝统治者是唐宪宗李纯。唐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也是“安史之乱”后的第一位大唐帝王,虽然他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做出了很多挽救国家于危难的贡献,而且本人也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但是依然无法拯救已经日薄西山的大唐王朝。

出生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权德舆,其家族历史在整个古代历史中都有记载。自其十二世祖前秦仆射安邱公权翼以来,再到其父权皋可谓数代为宦。他的父亲权皋是唐朝时期,以忠孝闻名于世的起居舍人。

号称中唐“一代文宗”的权德舆,为何在唐朝诗坛上籍籍无名?

权皋曾是安禄山帐下的幕僚,但是在“安史之乱” 爆发之前便逃离叛逆,他本人也因此而获得了世人的称赞。在这种家世背景出生并成长起来的权德舆,不仅占据了家族荫护的天然优势,同时因其自幼便博览群书,时人皆称其为“神童”。

“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十五岁时就创作了数百篇文章,他也因此开始在唐朝文坛上崭露头角。这其实也为其后来成为,唐朝文坛上的“一代文宗”埋下了伏笔。所谓“文宗”即“百代文宗,一人而已”。此语出自《晋书·陆机陆云传论》。

号称中唐“一代文宗”的权德舆,为何在唐朝诗坛上籍籍无名?

这次也特殊强调一下权德舆的出身背景,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古代封建社会中,虽然寒门出贵子的现象也频繁出现。

但是真正能够占据优势教育资源的人群,依然以官僚阶级为主。权德舆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文宗”,其实与其家世背景和教育优先息息相关。

2. 仕宦显达,以文著称

公元780年二十一岁的权德舆,被授为淮南黜陟使韩洄从事,官试秘书省校书郎。“校书郎”一职在唐朝绝对是一个非常传奇的职位,因为很多不可能顶级文官,都以“校书郎”为踏板走上了人生巅峰。

号称中唐“一代文宗”的权德舆,为何在唐朝诗坛上籍籍无名?

公元786年权德舆以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充任江西判官。六年后因其政事卓著入朝为太常博士。虽然在唐朝时太常博士只是一个从七品上的小官,但是却担负着“掌教弟子,国有疑事,则备咨询,撰定五礼”等重要责任。

三十三岁的权德舆一步一个脚印,逐渐从地方官进入唐朝政治中心。因为他在入朝为太常博士时,“朝士以得人相爱”遂迁左补阙。所谓“左补阙”

号称中唐“一代文宗”的权德舆,为何在唐朝诗坛上籍籍无名?

其职责范围,主要是对皇帝的决策以及行为进行规谏,在国家用人之际还可以举荐人才。

笔者认为在这期间权德舆充分表现了谏官的价值,公元792年淮南、浙西等地遭遇洪水之时,他向皇帝谏言“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亡为固”。这不仅减轻了灾区百姓的赋税压力,同时也为灾区重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公元792年七月权德舆又先后两次,上疏唐德宗陈述度支要职,反对司农少卿裴延龄任职,这种不顾个人安危的做法,不仅体现出了在其位谋其职的工作作风,同时也彰显出了其个人高尚品质。

号称中唐“一代文宗”的权德舆,为何在唐朝诗坛上籍籍无名?

自此从贞元十年任起居舍人兼知制诰开始,一直到元和五年810年拜相,前后十六年的时间,权德舆从一个普通文官,以每年升迁的速度成为,大唐王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不仅彰显出了其仕途显达的一面,同时也奠定了其“一代文宗”的历史地位。

“玉台体”重要代表人物权德舆

权德舆作为中唐时期政治领域,以及文坛上的重要代表人物,在贞元、元和年间,不仅手握治理国家的重权,而且还执掌中唐文柄,此时的权德舆可谓名重一时。“仕宦显达,以文著称”,是对权德舆最贴切的评价。

号称中唐“一代文宗”的权德舆,为何在唐朝诗坛上籍籍无名?

权德舆虽然在政坛以及诗坛上顺风顺水,但其人“性直谅宽恕,蕴藉风流,好学不倦”。中唐时期的很多文人墨客,都曾投其门下虚心学文。刘禹锡和柳宗元就是权德舆的得意门生。

1.“玉台体”组诗的文学价值

所谓“玉台体”其名得于《玉台体十二首》组诗,是由唐代宰辅诗人权德舆所创作。这十二首组诗作品不仅用词唯美,而且还具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特点。每一首诗作都写出了真挚的感情。

《玉台体十二首》组诗以“闺情”为主题,不仅细致地表现出了,所描写人物的心理性格,而且也体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价值。权德舆作为中唐时期的文坛领袖,以男人视角所撰写的“闺情”诗,仔细阅读后才发现其实,男人要比女人更了解女人。

号称中唐“一代文宗”的权德舆,为何在唐朝诗坛上籍籍无名?

“鸾啼兰已红,见出凤城东。粉汗宜斜日,衣香逐上风。情来不自觉,暗驻五花骢。”

这首六句小诗不仅写出了,一个粉雕玉砌、青春逼人的少女“怀春”的心思,同时也刻画出了这位女子“情来不自觉”的真情流露。

“婵娟二八正娇羞,日暮相逢南陌头。试问佳期不肯道,落花深处指青楼”。一位年芳十六岁的少女,正是情窦初开的大好年华。此时的她正期待着心上人能够早日出现。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她与心上人,约会时的心理变化和情景。

号称中唐“一代文宗”的权德舆,为何在唐朝诗坛上籍籍无名?

2.“一代文宗”的文学之路

关于权德舆在中唐时期的文章盛名,在唐朝的很多史料中都有据可查。他在创作文章以及诗歌的时候,主张“体物导志”、“有补于时”。

大意就是要言之有据,应该根据具体事物以及时事,来抒发个人感情和表达个人情志。

他的诗文不仅“尚气尚理”,而且还具有儒雅的风度以及恢宏的气派。但由于权德舆在中唐时期,不仅家世背景十分优越,而且仕途显达并未遭遇过坎坷,所以他的文章和诗歌,在内涵上缺少了一些深度,但这也并不影响其诗歌价值,以及文章的艺术造诣。

号称中唐“一代文宗”的权德舆,为何在唐朝诗坛上籍籍无名?

因其文章主张“体物导志”,所以权德舆对“词或侈靡,理或底伏”等衰薄文风深为不满。作为当时唐朝文坛上的“一代文宗”以及诗歌领袖,他的建议和主张对中唐的文风以及诗风,都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以及重要的文学意义。

据《旧唐书·权德舆传》记载:“于述作特盛。六经百氏,游泳渐渍,其文雅正而弘博,王侯将相洎当时名人薨殁,以铭纪为请者什八九,时人以为宗匠焉。”

这段史料不仅体现出了,权德舆在中唐时期的文学地位,同时也表达出了时人对权德舆文章的推崇。

唐代散文家皇甫湜在《谕业》中说:“权文公之文,如朱门大第,而气势宏敞,廊庑廪厩,户牖悉周,然而不能有新规胜概,令人竦观。”可见权德舆的文章以及文学地位,在中唐时期已经达到了无人可及的地步。

笔者认为虽然在众多评价面也多少蕴含着,对其宰相身份的吹捧,但如果从客观角度来看,权德舆的文学素养、诗文的文学价值,其实完全配得上“一代文宗”的美誉。虽然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其人其诗,但也不能抹杀其在中唐文坛上的中场地位。

号称中唐“一代文宗”的权德舆,为何在唐朝诗坛上籍籍无名?

“诗台”权德舆诗歌特色和艺术价值

权德舆所创作的诗歌作品多以五言古诗居多。张荐在《答权载之书》中,称其诗“词致清深,华彩巨丽,言必合雅,情皆中节”。这不仅道出了权德舆诗歌创作中的主要特色。同时也再一次重申了“一代文宗”,“体物导志”、“有补于时”的主张。

《沧浪诗话》一书对权德舆诗歌评价颇高。“权德舆之诗,却有绝似盛唐者,……或有似韦苏州、刘长卿处”。这说明他的诗歌不仅气象高华,而且夜间被词华美之特色,他虽然是一位中唐诗人,但却有盛唐恢宏诗歌之风。

笔者认为虽然这些溢美之词有一点夸张,但如果结合权德舆诗歌进行考量和赏析,就会发现这位号称“诗台”的大诗人,不仅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一代文宗”,而且在唐朝诗坛上的贡献也不容小觑。

1.诗歌颇负盛名,不亚于韦“苏刘”

权德舆留存后世的诗歌为330首,而文章多集录于《童蒙集》、《制集》、《元和格敕》。其诗歌则被收录于《全唐诗》以及《唐文拾遗》中。其中《斗子滩》一诗则为,权德舆最负盛名的诗作之一。

“斗子滩头夜已深,月华偏照此时心。春江风水连天阔,归梦悠扬何处寻”。

这首诗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月夜春江图”。不仅充分体现出了,权德舆在行文作诗方面的主张,而且还具有写有实物、言而有志的特色。

夜深人静之时诗人来到斗子滩头,皎洁的月光照在心头,仿佛内心也如月光一样清澈明亮。江面上的春风乍起,水波不断涌向远方,看起来好一派水天相接之景象。“归梦悠扬何处寻”可谓全诗的“诗眼”,写出了诗人“寻梦”之情。

2.《浩歌》一诗中的浩然正气

实际上权德舆的经典诗歌不胜枚举,比如《浩歌》一诗中,他写道“杖策出蓬荜,浩歌秋兴长。北风吹荷衣,萧飒景气凉。鱼鸟乐天性,杂英互芬芳。”此情此景不仅波澜壮阔,而且也体现出了高超的文学创作能力。

笔者认为如果从客观角度去分析,权德舆的诗歌特色与文学思想。不难发现由于其个人经历的局限性,很容易导致他的诗歌局限于“台阁”诗风。虽然这些诗歌的文学意境很高,但也不免缺少对下层人士的同情。


结 语

后世人之所以鲜有知晓“一代文宗” 权德舆,可能存在很多方面的原因。除了与权德舆的文章,以及诗歌多有遗失有关系之外。其实还与他的诗文过多依附“台阁”之风有关系。这与其本人家世显赫、仕途显达,以及并未深入了解底层民众疾苦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段承校《试论皎然诗学对权德舆诗论及诗作的影响》

严国荣《权德舆诗歌"承中有变"的历史功绩》

王红霞《试论权德舆的诗歌创作》

付丽娟《权德舆诗文用韵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