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皇太极卷」213

《翻开历史看大清》|一个票友眼中的中国史「皇太极卷」213


整个关东,除宁远外,几乎都归大清所有。宁远总兵吴三桂,还是祖大寿的外甥。他大舅、他二舅,反正都投降了,他还会远吗?不用说,劝降的任务,自然落在祖大寿头上。

如今虽各为其主,但大舅的面子多少还要给的。吴三桂在答复祖大寿的信中,说自己还有些犹豫。

犹豫,就表示可以商量。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对于皇太极来说,形势一片大好。

身体虽有些不舒服,但诸王、贝勒、大臣衷心拥护,集体为其祈福;安葬了宸妃,感情的包袱也放下了一些;朝鲜、蒙古诸部、图白忒部等周边国家或地区,已经臣服或表示愿意臣服;山海关屏障尽失,指日可破;阿巴泰再次绕道深入敌后,大获全胜。

时年,皇太极只有五十二岁。不算年轻,但也不老了。按现在的标准,他还不到退休年龄,正可以发奋进取。如果运气好的话,挥师中原,取代大明,完成老爹的夙愿,似乎没啥问题。

为什么要说似乎呢?因为出了问题。

阿甘他妈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就在这一年的八月初九,皇太极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死亡。按清宫的记录:“…是夕,亥刻,无疾崩…”

HUANGDI死亡称“崩”,所谓“无疾”,其实应该不太可能,只不过当时的医疗条件,找不出病因罢了。如果从现代西医的角度来看,他很可能因为过度肥胖,患有“三高”,又因为长时间抑郁,情绪起伏不定,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说得再具体点儿,他可能突发脑溢血,没有得到及时抢救。当然,以上结论纯属猜测,真实的原因,已随皇太极被埋葬在历史的尘埃中。

关于皇太极的功绩,如果简单点说,我觉得用“承前启后”四个字比较恰当。

按《清史稿》的结语:“太宗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虽大勋未集,而世祖即位期年,中外即归于统一,盖帝之诒谋远矣。明政不纲,盗贼凭陵,帝固知明之可取,然不欲亟战以剿民命,七致书于明之将帅,屈意请和。明人不量强弱,自亡其国,无足论者。然帝交邻之道,实与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无以异。呜呼,圣矣哉!”

提到皇太极的过错,有些人会说他给中原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一点不容质疑,因为只要有战乱,百姓便会受苦。更何况,战争也确实由他挑起。

不过,我想说公道话,皇太极大部分时间都只在辽东一带混,偶尔几次扰乱中原,影响范围也不大。

真正给中原百姓带来巨大灾难的,其实莫过于李自成等人。“闯王来了不纳粮”,只是句口号,事实上,“闯王”不仅要粮,还要菇凉(姑娘)。其破坏力和影响范围,绝不亚于大清。

“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千秋功罪任评说……”

总而言之一句话,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崩于盛京后宫,享年五十二岁,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HUANGDI,庙号太宗。

大清开国之初,HUANGDI的庙号,有“三祖一宗”。庙号的规矩,简单来说,“祖有功而宗有德”。一般情况,开创之主称祖,比如唐太祖李渊。后来继任君主都称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中宗李显……

正常来讲,HUANGDI没有缺德的,所以基本都可以称“宗”,而有功的“祖”比较稀有。

努尔哈赤称太祖,因为开创基业;福临(顺治)称世祖,因为底定中原;玄烨(康熙)称圣祖,因为统一四海。

然而,如果没有皇太极开放的民族政策和政治策略,继续沿着努尔哈赤的老套路,大清顶多也就在辽东混个一方诸侯,甚至连这个名字都没有,更不用说后来两百多年的统治。

因此,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大清欠皇太极一个“祖”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