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毕业班独立出来,承认毕业班的应试属性,可治应试教育!

顾名思义,应试教育是一种“为考试而进行的教育”,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评价上唯分数、唯升学率;与考试无关、难以考核的人格养成、个性发展、社会关怀、乃至音体美等内容被架空虚置,从而背离了教育树人育人的内涵。改革应试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任务。

初高中毕业班独立出来,承认毕业班的应试属性,可治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在改变吗?

从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开始,大张旗鼓地倡导素质教育,至今近二十年了应试教育不仅强度越来越大,难度也越来越高,对熟练程度、解题速度的要求,是“一看就会,一做就对”,“刷题”已经成为学习、复习的代名词。

高三花整整一年、初三花半年以上时间,进行记忆力、解题技巧和速度的应试训练。事实上不仅使所有大学导师、高中教师都不可能通过高考;即便通过高考的大一、大二学生,再次考试也很难胜出。评价的扭曲,使得“北清率”(北大、清华录取率)已经成为一种正式评价,而在十年前这一说法刚出现时,大家只是作为一个笑谈。应试教育“做大做强”的趋势,突出表现为“超级中学”的崛起,曾经显赫一时的“县一中”现象已经消失,衡水中学那样极端的模式正在走向全国。

应试教育的另一个新形态,是借助互联网的数字化生存——以教育创新的名义。互联网+ 教育最显著的表现,是资本强势进入教育市场,教育培训成为资本逐利的火爆战场,将更多教育资源不足地区的儿童裹挟进来。用电子白板、大数据使应试训练更为精细化、精确化;营造全天候的学习环境,使应试训练变得更为便捷和有趣。问题是它并未脱某种窠臼:将教育窄化为教学、将教学窄化为应试训练。其实际的关注还是分数和知识点!它显示的是在关键教育制度(考试评价制度、重点学校制度)和教育环境、教育文化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单纯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技术对基础教育整体改善的作用是有限的。

初高中毕业班独立出来,承认毕业班的应试属性,可治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真的“有效”?

衡水中学对自己的教学成效很自豪,向批评它的学校和同行叫板:不服来比一比啊,谁的学习成绩更好、升学率更高!然而,教育真正需要比较的,不是考试分数,而是学生走上社会的适应性、创造力和生活的幸福感。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杂技团经过严格训练的猴子、小狗能够走钢丝、钻火圈,我们有多少人愿意选择那种成功?

对“中国式教学”、包括“超级中学”在应试上的显著成效,是需要认真辨析的。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应试教育,在教学模式上实行的是一种“直接性教学”。其指导理论主要不是来自儿童发展理论,而是建立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基础上,依据行为研究和如何达成有效训练的研究,控制学习者可以被测量和观察的行为,把教学内容分解为细小并分离的部分(知识点),进行反复强化训练。其重要的概念是塑造、模仿、练习、回馈和强化。与之相反的,是具有建构性的生成性教学,是师生依据已有经验与现场互动的新信息逐渐生成、共同建构的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现场性和随机性。国外教学实验的结果显示,直接性教学对达成目标的实效明显高于其它类型,但它并未被追捧,而是被有限地使用在语言教学等领域;相反,通过讨论、阅读、交流获得经验的学习过程,这种平淡无奇的“低效课堂”才是主流。这是因为两者的教学目标完全不同。后者关注的不是“短平快”的教学效果,不是知识点和“提分”,而是学会学习和合作、阅读习惯的养成、知识系统的构建、反思和批判的能力等等。这就是为什么不少中国的“学霸”在更重视研究能力的研究生阶段和职场便相形见拙了。

应试教育不仅是一种以重复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还有统一教材、标准答案和唯分数的评价制度,从而形成一种大一统、强控制、高竞争的制度。在全国统一的高考、省级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之外,还有区县一级的统考统测;学校内部则有日测、周考、月考这样的制度,每个学生都知道自己在全市、全区、全年级的排名,升学率和分数标准与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和工资直接挂钩。这种“强控制、高竞争、高评价”的制度模式,通过升学率对学校、教师、学生实行捆绑,教师和学生都在这种高压下超负荷地高速运转,完全没有来自家长、教师、学术和任何方面制约和制衡的力量。

这种评价机制除高三、初三外,必须改变!今天的问题是,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全民教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绝大多数城市家长对以考试和分数压迫孩子——尤其是小学生——的教育深恶痛绝,但投诉无门,反抗乏力,有一点能力的就选择出国。可见,家长的理性是大致健全的,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