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代大一統的王朝,經濟和政治策略,是否具有延續性?

CBB工作室


個人認為是有延續性的,因為經濟展發方式和統治形式沒有變化!中國最主要的變化源於君主的思想維度更具波浪式,獨裁式主導,確保了統治階級的價值取向…………


臘腸越人


縱觀古代大一統的王朝,所制定的經濟和政治策略整體上具有延續性。但具體到每個朝代,又都根據各自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而制定的經濟和政治政策又有所區別。

首先,制定的經濟和政治策略整體延續的情況。

一 ,政治策略的延續性。

古代大一統的王朝,都是實行的中央集權封建制度。皇帝是中國古代,最高的統治者。

自從秦始皇統一全國後,自稱為始皇帝。皇帝這一古代國家的最高稱謂,一直為歷代王朝所沿用。

全國的軍政大權,全部由皇帝總攬。王朝的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吏,也都由皇帝親自任免。軍隊也是由皇帝直接控制,沒有皇帝的虎符任何人都不能調動軍隊。

這些政策的最大好處,就是使皇帝能牢牢地掌控著王朝的政權。保證王朝的統一與穩定,使社會能處在一個安定的發展環境,並使人們能免受戰亂之苦。

由於這些王朝,都是“家天下”的統治思想。所以,在繼承人的選擇上,也都實行的是“世襲制”。

皇帝去逝了,繼承人也主要在他的直系後代裡去選擇。既使沒有直系後代,也要在近親屬裡面選擇。

這一政策雖能保證王朝的血統為正宗,但難免也會有一些才不配位的人去繼位。這也是導致,古代王朝不斷更替的一個原因。

二 ,經濟政策的延續性。

經濟是決定一個社會的發展基礎。所以,經濟的穩定發展,是一個有抱負的統一王朝最為重視的環節。

自從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實行了一系列有利於王朝統一發展的政策。

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廢止戰國時各國不同的貨幣,改用秦國的圓形方孔銅錢為主要貨幣。並採用商鞅時制定的度量衡標準器,為全國統一使用。

這就極大地便利了,全國各地間的經濟交流。更能促進全國的經濟融合發展,提高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

承認土地私有制,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保證古代社會的小農經濟的發展。在古代社會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始終是任何統治者都要面對的現實。

為打壓商人的發展,對鹽、鐵等主要礦產實行王朝專營制度。也是歷代王朝所沿襲的政策,這極大地保證了王朝的財政收入。為王朝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經濟來源。

【小結】

由於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沒有大的變化。所以任何一個統一王朝的,經濟和政治政策的變化都不是很大。整體上都具有一定的延續性。

其次,還有些大一統的王朝,根據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而制定的經濟和政治策略的情況。

一 ,由於吸取前朝的教訓,而制定的一些不同的政策。

由於各個王朝,所處的時代環境不同。或者可能也因為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所以制定的經濟、政治策略,又都各有所不同。

漢高祖劉邦,在垓下之戰消滅項羽集團。此後又圍剿了一些反叛勢力,使漢王朝政權逐步的穩定之後。

雖然對秦朝的一些政策全面沿襲使用,但對於王朝發展不利的政策就做了取捨。

減輕徭役、賦稅,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不再進行大規模工程的建設,過度地加大人們的勞力之苦。全面恢復國家的經濟發展,提高人們的民生狀況。

還廢除秦朝時的嚴苛刑法,減輕人身的損害程度。使人們不再遭受苛政的折磨,得以在寬鬆的狀態下,能夠正常安穩地生活。

漢高祖劉邦在解除匈奴的“白登之圍”後,就減少了對外戰爭。與匈奴實行和親的政策,避免了國家因為過度的消耗,而引起民生不穩的問題。

對於秦朝的快速滅亡,劉邦還認為可能是沒有實行分封的原因。在消除異姓王之後,劉邦又分封了九個劉氏諸侯王。

但這種倒行逆施的行為,最後又對漢中央王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在漢景帝時期,以吳王劉濞為首發起了著名的“七王之亂”。

雖然這場叛亂最終被鎮壓,但諸候王對漢中央王朝的威脅始終沒有解除。到漢武帝劉徹採用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才逐漸消除諸侯王的威脅。

但漢高祖劉邦的分封制,所造成的教訓又被後世的王朝所吸取。這種類似的分封,後來很少再被採用。例如,明朝朱元璋雖也對自己的後代實行分封,但這些分封王都沒有實際能對抗中央的能力。

二,同一王朝內,不同時期的經濟、政治策略又有所不同。

自漢高祖劉邦到漢武帝劉徹繼位,經過漢朝前期幾十年的發展。王朝已從民生凋敝中,走向了民富國強的時代。

胸懷大志的漢武帝劉徹,已不再滿足於“無為而治”的束縛。必須要對前人的政策,進行積極的改革,才能實現他更偉大的抱負。

因此,他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在思想上擺脫道家“無為而治”的局面。用儒家的思想,來加強皇權的統治力。

為了解除諸侯王,對中央王朝的威脅。頒佈了“推恩令”,以逐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來潛移默化地消除威脅。

又建立中朝,來削弱丞相的權力,鞏固了皇權的神聖地位。再設置十三部刺史,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在經濟上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建立鹽鐵的專有經營權,及對商人增加貨物運營的賦稅等經濟政策。

通過一系列的經濟政策,使王朝的財政收入迅速地增加。由於國庫的充盈,也使得漢武帝能實現自己的抱負,有了財力的支撐。

在對外關係上,也不再忍辱前行。由大將衛青、霍去病帶領軍隊,前後共三次去攻打匈奴。徹底解除了,匈奴對北方邊境的侵擾。

並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與西方進行貿易聯繫的絲綢之路。加強了國際間的交流,擴大了漢王朝的影響力。

【小結】

一些王朝根據所處的社會環境,又吸取前朝的教訓。就對前朝的政策進行了適度的調整。還有在同一王朝內,不同時期所實行的不同政策。都是為王朝的持續發展,所做的不同調整。

所以,縱觀古代的大一統王朝。只要是符合王朝穩定統治的經濟、政治政策,都會被後世的王朝所沿襲。反之,那些不符合王朝持續統治的政策,都會被後世王朝吸取教訓,進而做些適應社會發展的政策。


憶風雲


答案是肯定的。

以古代秦朝和隋朝兩個大一統王朝為例,後繼者強漢和盛唐都繼承了兩個大一統王朝的政策和制度。

秦朝

始皇帝滅六國,統一天下後,實施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改革:包括建立中央集權制度,設立三公九卿、頒佈《秦律》、推行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等等。

秦朝滅亡後,漢朝沿用了郡縣制,並在“秦法”基礎上,制訂了“漢律”,繼承了中央集權制和官制,承襲了秦朝的田賦制度,“漢承秦制”對封建制度的延續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隋朝

隋朝統一天下後,隋文帝制定和頒佈了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改革,政治上初創三省六部制,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輕徭薄賦,實行均田制,促進生產力發展,文化上推行科舉制,進一步完善人才選拔制度,創造了“開皇之治”盛世局面。

後繼而來的唐朝,繼續沿襲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經濟上繼續推行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繁榮發展之巔峰“大唐盛世”。

正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兩個大一統王朝雖然命運短暫,猶如曇花一現,但卻有力地推動了歷史進步,促進了社會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