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的歷史:源自中國,走向世界,重回故里……

火柴,又稱為“洋火”,曾是盛極一時的取火工具。它的出現讓火的應用變得更普遍也更簡便。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就是這一根小小的火柴改變了人類的生存狀態,也照亮了人類的未來。我們無法想象,如果人類沒有發明火柴,如果火柴因某種緣故未能大行於世,那人類的歷史也會因此暗淡許多。

“火柴”的歷史:源自中國,走向世界,重回故里……

在人們的印象裡,火柴是一種由西方傳入中國的玩意兒,十九世紀中葉進入中國,被人們稱為“洋火”。在興盛了一個多世紀之後,如今似乎已經慢慢的走入歷史,與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了。特別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恐怕已經很難想起上一次使用火柴是什麼時候的事了。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火柴只是存留在記憶深處那一團溫暖的小火苗。很少有人知道,所謂的“洋火”其實是地地道道的“國貨”!它是我們的祖先最早發明並使用的,它的“根”就在中國。先是由中國傳到其它國家,在傳播過程中被不斷的改進,後來又於十九世紀經西歐反傳回“故里”。此絕非筆者訛傳,史書典籍中白紙黑字記錄著“火柴”“兒時”的檔案。

“火柴”的歷史:源自中國,走向世界,重回故里……

最早見於史籍的有關火柴的記錄是唐末五代時期政治家陶谷所著的《清異錄》。該書收錄了中國古代社會許多極具史料價值文化信息。其中就有關於火柴的記錄和描述:夜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杉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貨者,易名火寸。從這段描述中不難看出,這個被稱為“引光奴”或者叫做“火寸”的東西,已經十分接近於我們印象中的“火柴”了。不同之處在於,這種“火柴”尚不能直接擦出火苗,需藉助火種來引燃火焰。但這在一千多年前已經算得上劃時代的發明了,它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改變絲毫不亞於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項重大發明。

另有元末明初學者陶宗儀所著《輟耕錄》中,也有關於火柴的記載:杭人削松木為小片,其薄如紙,熔硫磺塗木片頂端分許,名曰發燭,又曰粹兒,蓋以發火及代燈燭用也。這種被稱作“發燭”的塗有硫磺的小木片,在原理上和火柴幾乎沒有區別,不同之處同樣是沒有打火機制。

“火柴”的歷史:源自中國,走向世界,重回故里……

實際上,這種早期的“火柴”出現時間可能更為久遠,甚至早在戰國時期,一些煉丹家和方士已經掌握了類似早期火柴的取火術,這在一些古典文獻中亦有零星記載,只是當時這種技術僅被視作煉丹過程中的一種“副產品”,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所以便未廣泛應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這種取火術後來經阿拉伯人之手傳到了世界各地,雖然具體時間已不可考,但它對整個人類文明的貢獻卻功不可沒。到了近代,在歐洲“遊學”數百年之後,當年的“引火奴”又以全新的面孔,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因年歲久遠,不被鄉人所識,以為是他方之物,遂稱之為“洋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