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老子是“爭”不走的

作者:葉建民

鹿邑:老子是“爭”不走的

近幾年,各地競相開發旅遊資源,圍繞名人故里之爭的新聞持續不斷。無論是專家爭論也好,還是刻意炒作也罷,只要具有了轟動效應,起到了宣傳效果,提高了該景區的知名度,這些“官司”還會打下去。

有些歷史懸案撲朔迷離,至今難辨真偽。像河南南陽和湖北襄陽圍繞臥龍崗歸屬地問題,學術界已經爭論了許多年,至今仍沒有什麼結果。我曾經去過這兩個“臥龍崗”,導遊說的都是有理有據,都認定諸葛亮曾在他們那裡躬耕過,劉備三顧的“茅廬”也都修的有模有樣。南陽市臥龍崗武侯祠正門,題有清人顧嘉衡著名的對聯,旨在平息兩家的爭論: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 名高天下何必辯襄陽南陽。

上聯是說,諸葛亮一心為了國家社稷,並沒有分君主是賢明的劉備還是昏庸的阿斗;下聯是說,諸葛亮名垂千古,為天下傳誦,又何必分辨什麼襄陽和南陽呢?遊人看後都是一笑了之,因為這樁歷史“公案”,由來已久,各執一詞,沒有人敢輕易下結論誰是誰非。

鹿邑:老子是“爭”不走的

但是有一場名人故里爭論卻讓人匪夷所思,這就是老子故里之爭。

去年春節我回家過年,一位朋友告訴我,說安徽渦陽在和鹿邑爭老子,而且爭得很兇,力度很大,我聽後很吃驚。因為老子是鹿邑人在我半個多世紀的記憶裡是根深蒂固的,史書上有記載,詞典裡有收錄,遺址上有見證,景點上有建築,怎麼就突然成了渦陽人呢?

司馬遷在《史記》中有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春秋時期,鹿邑叫苦縣,先隸屬陳國,後來陳國被楚國滅了,又歸屬了楚國。

鹿邑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她的歷史有六 千多年。豫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圍繞鹿邑方圓兩百里範圍內,伏羲、許由、姜尚、管子、尹喜、壺子、文子、范蠡、老子、莊子、扶搖子都誕生在這裡或在這一帶活動。

鹿邑:老子是“爭”不走的

我在網上查了一下,沒想到“十大名人故里之爭”,“老子故里爭奪”竟排在了第一位。後來才知道,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臺灣從來了一個叫馬炳文的道人,人為地拉開了老子爭論的序幕,前後算來也就是二十多年的時間。

1990年6月,鹿邑太清宮來了一位臺北中華道教學院的馬炳文。馬先生回臺後給當時的鹿邑老子會會長張景志寫了一封信:“能來老子誕生地朝拜始祖,一生光榮。”後來他在臺灣以“重建老子故里”為名,募捐了100多萬美元。正當鹿邑人民翹首以盼之時,事情卻出現了驚人的反轉。

鹿邑:老子是“爭”不走的

馬炳文

馬炳文又來信說,老子故里不在鹿邑,而在他的家鄉渦陽。由此以鹿邑老子故里為名募捐來的100萬美元,自然就轉投向了他鄉。可以想象,當時鹿邑人的心情是難以名狀的。故事有點曲折,但並不複雜。常人一看便知,因為渦陽是馬先生的家鄉,他的胳膊肘是不會輕易向外拐的。

作為一名熱愛家鄉的臺灣同胞,這樣做雖然有失誠信,但畢竟這筆款子沒有投向美國或日本。以鹿邑人博大的胸襟,是不會和一個不瞭解老子歷史文化的人計較的。但是據說個別遠在千里之外的京城“學者”,瞭解老子的時候都已到了不惑之年,且並十分不專業,竟不負責任地跟著瞎起鬨,也說老子故里在渦陽,這樣就不能不讓人質疑他是真學者還是假學者了。

鹿邑:老子是“爭”不走的

如今,鹿邑人正奔著既定的目標埋頭苦幹,圍繞老子文化開發建設忙得不亦樂乎,誰也不想在“爭”的問題上再費口舌。尤其是鹿邑先後獲得一系列國家層面的認定,如國家郵政總局在鹿邑舉行老子郵票發行式,國家原旅遊局獨家授予鹿邑的“老子故里旅遊區”4A級景區,時任法融會長代表中國道教協會為鹿邑書題的“道教祖庭”,中宣部、全國文聯命名鹿邑的“中國老子文化之鄉”稱號,更使鹿邑人有了文化自信,早已把無端遇到“爭”老子的煩惱拋到了九霄雲外。

如果說景點可以複製造假,但歷史不可能複製造假。當然,有人會說,史書也不排除有瑕疵的地方,畢竟有人為的因素。但歷史上有八位皇帝親臨鹿邑朝拜過老子,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最早從漢代開始,有漢恆帝劉志、魏文帝曹丕、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後梁太祖朱晃、宋真宗趙恆、宋徽宗趙佶。

這八位皇帝中,漢桓帝劉志、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趙恆、宋徽宗趙佶等五位皇帝是專程來鹿邑縣太清宮朝謁老子的。魏文帝曹丕是路途經過鹿邑。女皇武則天武曌是伴君同行朝謁老子,後來登基稱帝。還有一位皇帝是領兵平息叛亂,駐紮在太清宮的五代十國的後梁太祖朱晃。一個縣來過八位皇帝,都是為了朝拜一個偉大的智者——老子,這在中國歷史是絕無僅有的。

鹿邑:老子是“爭”不走的

最令人信服的是,曾有三位皇帝頒詔欽改鹿邑縣名,而且都與老子有關,這地名學的層面再次鐵證了老子故里在鹿邑的史實。

“真源縣”名是唐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於乾封元年(666年)改的。李唐王朝認老子為先祖,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這一年,唐高宗從泰山封禪後專門來到鹿邑朝拜祭祀老子。高宗認為,太清宮是先祖老子的誕生地,是真理(道家、道教)的發源地,所以叫“真源”。

鹿邑:老子是“爭”不走的

央視《中國通史》對唐高宗到鹿邑拜祭老子並改縣名為“真源縣”的介紹

“仙源縣”名是武則天改的。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對老子的母親非常尊崇,因為武則天是女性,李母也是女性,武則天是唐朝國母,也是“李母”。武則天認為,老子是仙人,而李母是生育了仙人的人,是仙之源,所以就改縣名為“仙源縣”。

“衛真縣”名是宋真宗趙恆於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來鹿邑朝拜老子之後下詔改的。他也是信老奉道之人,在位時堅決捍衛道教真理在當時的統治地位,隨之改縣名為“衛真”,以表明他比其他人更加維護與捍衛老子、道教的權威地位。

鹿邑:老子是“爭”不走的

宋真宗所立的:重修太清宮碑(右),先天太后之贊碑(左)

不光是八位皇帝來過鹿邑。謝靈運、李白、杜甫、蘇轍、范仲淹、歐陽修等名垂千古的文學大家也都到過鹿邑,在這裡留下大量尊老崇道、詠物狀景的詩篇。唐朝大詩人杜甫到鹿邑太清宮朝拜,寫下了1200字的《朝獻太清宮賦》,並篆刻立碑於太清宮,這也是有力的憑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歷史上還有一個人,如果你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歷史上還有一個人,如果你瞭解了他,會更加相信鹿邑就是老子故里。

很多人都知道道教鼻祖是老子,但很多人卻不知道道教老祖是陳摶。據《宋史》記載,陳摶出生於太清宮鎮陳竹園村,他和老子是一個鄉的,距老子出生地太清宮曲仁裡只有2裡遙。

陳摶深受老子文化的影響,他青少年時代常去太清宮和老君臺,或散步、或朝拜、或沉思,“道”的種子早早的在那時的陳摶心中體悟萌發。因為對老子的尊敬,後來他寫過一副舉世聞名的楹聯:開張天岸馬,奇異人中龍。如今真跡仍珍存在洛陽龍門石窟附近。

鹿邑:老子是“爭”不走的

在中國思想史和道教史上,陳摶均享有崇高威望,成為老莊之後的道教至尊。可以想象,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僅靠在學堂上和書本里是不可能真正瞭解老子文化和《道德經》精髓的,也只有生活在老子家鄉的人才有機會接觸和感受老子的生存狀態,真切體會和自覺傳承道家的思想,切實揣摩和把握老子文化的本源。

魯迅說:“中國文化之根砥全在道教。”而道教文化的精華凝聚於陳摶。我倒不是說,老子故里一定會產生道教至尊,但老子家鄉產生道教至尊肯定在情理之中。我相信,對陳摶渦陽不可能再“爭”了吧!

鹿邑:老子是“爭”不走的

毛澤東早就說過,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毛澤東早就說過,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鹿邑人世世代代生活在老子誕生的這片熱土上,對老子不但懷有深厚的鄉情,而且對老子的歷史也是最有發言權的,他們和老子的感情是幾千年積澱形成的。

在鹿邑,老子可以說是婦孺皆知。我剛懂事的時候,我奶奶就領著我到老君臺給“老君爺”燒香,從那個時候起,我就知道我是老子家鄉的人。《道德經》的精髓只有鹿邑人體會最深,把握最準,應用也最廣泛、最到位。老子文化已經融入到138萬鹿邑人的血液中,滲透到他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裡,絕對不是靠讀幾本學術著作就能夠達到的認知高度。

確認鹿邑是老子故里,走馬觀花不行,道聽途說更不行,必須在這裡生活過、工作過,才能真正體會到老子生長的這塊土壤的神奇和鹿邑人身上散發出來的迷人魅力。老子文化體現在為人處世的各個方面,包括生活細節上的接人待物、禮俗文化等等,無不打上老子文化的烙印。

鹿邑:老子是“爭”不走的

很多在鹿邑工作過頗有建樹並贏得良好口碑的領導同志,都是以主打老子文化品牌作為振興鹿邑經濟的抓手,他們以弘揚老子文化為己任,以鹿邑為第二故鄉而自豪,對老子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掘向來是積極主動的,也是卓有成效的。他們“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堅強決心,受到了鹿邑人民的由衷稱讚。

我認為,誰想在老子故里歸屬問題上節外生枝,非要千方百計整出個“花”來,譁眾取寵,硬把謊話變成真言,那就不是質疑他的學術水平問題了,而是讓人懷疑他的動機,是不是受了某種利益的驅使?

這倒不是以小心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是想提醒一些所謂的“老學專家”,在對待老子故里歸屬問題上一定要慎言、慎重、慎行。毛澤東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如果像韓國那樣非要說孔子是他們國家的人,這就不是什麼爭鳴問題了,而在開國際玩笑,純屬鬧劇。

鹿邑:老子是“爭”不走的

我認為,渦陽和鹿邑“爭”老子,拋開學術問題不談,單從發展旅遊經濟的角度來看,不是什麼壞事,它對鹿邑來說至少有三個好處:

一是會更加提升老子故里鹿邑的知名度。

眾所周知,老子不是今天才出名的,但為了讓老子更加出名卻是今天。應該看到,通過“爭”老子故里,兩個縣都想把老子文化這盤棋下好,把老子故里旅遊的品牌擦亮,這就是鯰魚效應。能通過“爭”,讓老子享譽世界,譽滿全球,這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來說是一件大好事。對鹿邑來講,也是一件比做廣告宣傳更為有效的妙事。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即使遊客先去了渦陽,鹿邑人也不要擔心,他們一定還會對鹿邑的老子懷有一種強烈的期待,像看真假美猴王一樣,探尋究竟誰是真的孫悟空?

我相信,當遊客看到鹿邑明道宮和太清宮悠久的歷史遺蹟和宮殿的恢弘氣勢,看到老子文化產業園區老子學院、陳摶老故居等項目景點的宏偉氣派,看到“七帶八景”“九河繞真源,五湖潤鹿邑”的喜人景象,遊人心中自會有答案的。

二是會更加堅定鹿邑人弘揚老子文化的決心。

真正把老子作為鹿邑“名片”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文革”中老子是“四舊”,是被“破”的對象。當年砸老子銅像揭開了鹿邑“文革”的序幕,當時我是一名九歲的圍觀者。鹿邑能有今天翻天覆地的變化,完全得益改革開放。鹿邑人已經嚐到了通過弘揚老子文化帶來的喜悅和鉅變。如果說某階段由於政策和資金等原因,發展老子旅遊業的步子邁得還不夠大,那麼在今天“前有標兵,後有追兵”的情況下,已經沒有任何人懷疑發展鹿邑經濟主打老子品牌靠不靠譜的問題了。

當前,鹿邑上下立足實際、科學施策、穩步推當前,鹿邑上下立足實際、科學施策、穩步推進,拉開了文化旅遊建設的序幕,全域旅遊新格局的藍圖正在繪就,大景區項目強勢推進,隨著老子文化產業園區被評為全省重點文化產業園區,新一輪旅遊產業發展的高潮已經掀起。通過推進文化旅遊產業打提質升級,一定會使老子文化在科學發展中更顯活力。以“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四大文化品牌延伸的旅遊業產業鏈條,將會衍生出一批旅遊新業態、新集群。

三是會更加使鹿邑人有了危機感和憂患意識。

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亙古不變。只有通過“爭”,鹿邑人才會有危機感和憂患意識。作為鹿邑人,都應深刻認識到,懈怠和滿足很快就會被對手超越,被時代所淘汰。全縣上下必須發揚“五河”治理精神,敢打硬仗,善打惡仗,能打勝仗。各級領導和民眾都要認識到:在硬件上,必須著眼未來,科學謀劃。避免勞民傷財,重複建設,留下爛尾工程。多爭取大項目、好項目、可持續項目落地。爭當貫徹和實踐“五大發展理念”的排頭兵。在軟件上,全縣幹群都要有一種本領上的恐慌,要認識到提高政治素質、科學素質、業務素質和文化素質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尤其是各大景點上的工作人員,要熟悉業務、鑽研業務、精通業務,講好老子故事,傳播好老子文化,樹立好良好形象。

一百多萬鹿邑人、包括在外打拼的鹿邑籍的人士,在“產業興城,文化立縣”的宏偉事業中,不應有旁觀者,人人都應是老子故里的義務宣傳員和老子文化的自覺傳承者。在建設富裕鹿邑、人文鹿邑、平安鹿邑、美麗鹿邑的征程上,都要爭取做出自己積極應有的貢獻。競爭是進取不竭的動力。鹿邑人的特點是喜歡競爭、不怕競爭,越競爭越有激情,越競爭越有幹勁。“老子文化開放推進年”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堅信,鹿邑人團結一心,老子誰也“爭”不走!

鹿邑:老子是“爭”不走的

閱讀延伸:

君請看,“周口人講周口故事”第五講都講了啥?

周口網:2018-09-03

鹿邑:老子是“爭”不走的

周口網訊 (廣電全媒體記者 王振偉 沈琳桂)講周口故事,強文化自信。8月31日上午,由中共周口市委主辦,市委宣傳部承辦,市社科聯協辦的“周口人講周口故事”文化宣講活動在市人民會堂舉行第五場宣講。本期主講嘉賓是我市鹿邑人,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步兵學院副軍級教授葉建民。

鹿邑:老子是“爭”不走的

劉繼標、嶽文華、王田業、劉國連、楊珺、劉士欣、李清臣等與廣大黨員幹部和市民群眾共同聆聽葉建民教授的精彩報告。

鹿邑:老子是“爭”不走的

本期“周口人講周口故事”是由鹿邑縣推薦,主講嘉賓葉建民作為從鹿邑走出的知名文化學者,對老子文化有著較深的研究。在兩個小時的宣講中,他滿懷激情,充滿自豪地圍繞“弘揚傳承老子文化,增強文化自覺自信”這一主題,從老子文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老子文化與中華民族的復興、老子文化與周口新時代發展等三個方面入手,結合國內國際形勢,為大家作了一場十分精彩的報告,進一步加深了大家對老子文化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的理解。

鹿邑:老子是“爭”不走的

王田業在主持宣講活動中指出,鹿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故里,是天下李姓的發源地。老子所著五千言《道德經》博大精深,微言大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2000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老子是鹿邑獨有的特色人文資源,老子文化在鹿邑深入人心,廣為傳承。而葉建民教授的報告旁徵古今,博引中外,知識面廣,信息量大,見解獨到,分析透徹,令人深受啟發、獲益非淺。相信葉教授的報告,一定能幫助大家更進一步瞭解老子思想的豐富內涵和歷史傳承,瞭解我們周口豐富而悠久的歷史文化,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鹿邑:老子是“爭”不走的

據瞭解,葉建民教授是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步兵學院副軍級教授、中國華夏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軍事文化專家、作家、劇作家、詩人,被解放軍藝術學院等幾十家單位聘為客座教授。出版著作13部,發表文章100多篇,教學成果8次獲全軍一等獎。創作的文藝作品40多次獲全國、全軍、軍區及省市級等獎項。

(責編:杜發光 李玉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