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對歐洲乃至世界都影響深遠的戰爭,老牌強國慘遭撕裂,新興國家紛紛崛起。在這場戰爭當中美國、中國和日本都是受益者,但三個國家的側重點卻不盡相同,其中尤以日本獲取的勝利果實最為實在。
戰前的世界格局是英國一家獨大,其餘法、德、俄、美、奧匈緊隨其後,當時的中國尚遊走在爭取民族獨立的道路中,而日本雖然步入列強行列,但終究不被白人國家所重視。當戰爭打響之後,德奧匈與英法俄之間瘋狂撕咬,伴隨著軍事科技的進步,戰爭以前所未有的慘烈程度在歐洲大陸上展開。此時,擺在其他國家面前一道很現實的難題就是如何選擇站隊。
與二戰不同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聯盟的軍事實力遠在軸心國集體之上,但一戰中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卻是難分伯仲。仗打到1918年,雙方都拼盡了全力,誰能多堅持一下,或許勝利就是誰的。
就在德皇準備再拼一把突破英法聯軍的防線時,德國後方爆發起義,後院起火德國首先出局,就這樣協約國贏得了戰爭。但這樣的勝利確實僥倖,因為在德國投降四個月前,全世界仍然看好同盟國,認為協約國更有可能輸掉戰爭。幸運的是這種結果沒有發生,作為協約國集團的一員,中國、美國和日本都成為了勝利者。
對於中國來說當務之急是取得民族獨立,能夠在以後與西方列強站在對等的高度打交道,雖然後來的巴黎和會無視中國的訴求,但我們終究還是得到了部分經濟實惠和國際地位。美國在一戰則主要是負責賺錢,戰前美國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債務國,欠著歐洲大量的債務,但靠著在戰爭當中售賣武器,戰後一躍而成為歐洲最大的債權國。
而日本的做法更加現實,雖然對德國宣戰,但地處東亞的日本人並不急於向歐洲派遣遠征軍,相反它的第一反應是搶佔德國在亞洲和太平洋的殖民地,這其中就包括中國的青島。
與英法相比,德國畢竟是後起之秀,雖然大塊兒的蛋糕已經被英法瓜分完畢,但剩餘的邊邊角角德國人還是撈了不少。只可惜此時分身乏力,像太平洋上的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等德屬島嶼紛紛落入日本囊中,原來僅限於本州、九州、四國和北海道的日本一下子把勢力範圍向太平洋推進了兩千多公里。這下你明白為什麼在二戰太平洋戰場上美軍逐島向西推進會那麼艱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