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一杠,说王八盒子差劲的“很多老兵”,出来走两步

我这人水平不高,但最看不起人云亦云。就拿对王八盒子的贬损来说,大概最初说王八盒子差劲的,说是“某个老兵”这么说的,于是后来舔着别人的口水学舌头的那帮子人,便也说王八盒子差劲是“某个老兵”甚至“很多老兵”说的,等等。

我曾不止二十次地请说这话的人给个出处,让我也知道一下都是哪些老兵曾经这样说过,但迄今没能得到半句有效的回复。

当然,还是有回答,依旧是:很多老兵都这么说。

我又提出,既然都这么说,你就说说都有谁,也不用都说,就举两个例子,或者就举一个例子也行。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也有的说,是某个已故老兵亲口说的,或已故的“我爷爷”亲口说的。

我问:如何证实呢?因为治史有治史的规矩,不能仅凭让人没处查考的“我爷爷”说吧。

……(摊手)

抬一杠,说王八盒子差劲的“很多老兵”,出来走两步

我在几十年里,也特别留意曾亲历战争的老一辈有关王八盒子的忆述,但与网上千篇一律的贬损正相反,我看到的都是好评,我也从没看到过有老兵诟病王八盒子。

我看到的这些,都是公开出版物中的,任何人想看都可以看到。

看看13岁入伍的小八路徐光耀创作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对王八盒子的描写:

小嘎子扬扬王八盒子,“瞧,长苗儿,厚梭儿,口径嫩,绷簧紧,里里外外,满挂烧蓝,一扣机啊,嘎!嘎!连扣连响,不坐不摆,又稳当,又脆声,这才真是新出炉的东洋造啦!”

看看冀中的老八路雪克创作的长篇小说《战斗的青春》中对王八盒子的描写:

武小龙从卷着的破夹袄里,拿出一支崭新的蓝晶晶发光的日本安都式驳壳枪。人们争着你摸摸我看看,都羡慕的不得了。

有人说了,小说中的例子不能作史料举例使用。呵呵!看清楚了,我引小说中的描述,意在展示作为当年参战老兵的徐光耀、雪克等对王八盒子赋予的情感与评价,而非想用小说中的情节说明什么。

抬一杠,说王八盒子差劲的“很多老兵”,出来走两步

再看看当年老兵的回忆中怎么说的:

武工队员贾正喜回忆:“火车站内敌伪一共10个人,有8条三八枪,一把王八盒子。尽管人数不多,武器装备很强。”

亲历东北抗战的老人孙洪元回忆:“‘王八盒子’撸子(日本造)。此种撸子是缴鬼子的。枪身比一般撸子稍大稍重,带红色皮套,好看。中小头目喜欢挎带,数量不多。”

抗战老兵、《铁道游击队》的作者刘知侠回忆:“徐广田拿过我这支手枪,拉拉枪栓,检查下零件,感到这支手枪的弹簧稍软,就把自己使用的鸡腿匣子换给我。这表现了他对我的浓厚的友谊。”

抗战时任八路军寿东支队指导员的张鸿绪回忆:“在一次战斗中我缴获了一支日本安多式手枪,大约100多发子弹。我怕上级收走了,只上报了6粒子弹。”“大约是1944年,美国考察团到晋察冀边区考察时,上级要把缴获的最好的战利品送给美国考察团作为纪念,最后这支手枪就送给了美国考察团。”

解放战争中任西海独立一团四连指导员的傅毅武回忆潍县战役:“我的通信员小陈忽然发现敌团长躲在干草垛里,被我们捉住了。我从他身上缴下一支崭新的日制鸡腿手枪,烤蓝黑中透亮,连枪套、皮带都是新的。我对这支手枪爱不释手,请求留下自用。第二天,副团长来看我缴的枪,赞不绝口,只是说:好、好……后来,教导员打来电话,说副团长想要这支枪,答应给我另配一支好的匣子枪。我情不自愿的上交了。”

和“某个老兵”“很多老兵”的说法一样吗?

(注:安多式、安都式、鸡腿匣子、鸡腿撸子等,都是战争年代对王八盒子的俗称)

看一张历史老照片:

抬一杠,说王八盒子差劲的“很多老兵”,出来走两步

这是解放前中共泰安专署公安侦察队全体官兵的合影,照片中的队员几乎人手一支盒子炮,队长刘汉臣(前排左四)和指导员许新光(前排左五)则各配一支王八盒子。

只有十几个人的公安队的队长、指导员不是坐在后方指挥所里的高级干部,而是要每每带队上阵拚杀的兵头将尾。作为统率千军万马的军长、师长,其身上的配枪一般不是全师最棒的,但作为率领十几个人的最基层的侦察队、武工队等,队长、指导员身上的家伙则往往是全队最棒的。这张照片说明了什么,各位自己思考。

直说了吧,那些所谓的“某个老兵”、“很多老兵”,不过是先由某个人杜撰出来,然后又由一波接一波的抄袭者一遍又一遍的复制粘贴而已。

我压根不认为王八盒子是一支多么优秀的手枪,我只是不忍看那些跟人学舌头的大V小V们以讹传讹蒙人,不过而已。

谁不服你们就举个例子出来。

(本文只讨论“某个老兵”、“很多老兵”,不转移话题。关于王八盒子的威力、可靠性、仿制、美与丑等,笔者都有专门文章,有兴趣的欢迎到那里去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