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培養一個像詹青雲一樣優秀的孩子,有多難?

最近有個名叫詹青雲的女孩子火了。

貌不驚人、瘦瘦弱弱,站上《奇葩說》的辯論臺,卻是最璀璨的那顆星。

錦繡華章,娓娓道來,知性之美,光芒奪目。


想培養一個像詹青雲一樣優秀的孩子,有多難?

詹青雲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學士、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她的背景如此耀眼。

然而,曾經的詹青雲,卻是妥妥的一枚學渣,甚至被老師斷言連高中也考不上。

是她的父母,一直在鼓勵她“媽媽給你算過了,到了四年級,你就會成為全校最棒的學生”“媽媽重新算過了,成為年級第一的時間,就在初一”……

無論詹青雲表現如何,媽媽一直給她以最大的鼓勵、期望和信心,她也終於在高二那年,成了年級第一……

積極的期望,成就了一個孩子的人生。

這樣的事件,並非孤例。

親戚的女兒小A,零基礎上小學,遠遠落後於同班的學生。

第一次數學課,老師讓寫1-100的數字,小A一下子懵了。這時候旁邊的同學自告奮勇幫她寫好讓她交給老師。老師看後,溫和地對她說:“孩子,請你自己把這些數字寫一遍。”小A無奈地自己寫了一遍,一握筆,她就覺得糟糕透了,因為她寫的字又粗又大,非常難看。當她艱難地寫完,忐忑不安的把本子遞給老師的時候,她心裡想一定會被老師罵死了。可是,她聽到的卻是“小A,你看,你自己寫的字多漂亮啊。以後都要自己寫哦,你很棒。”

老師簡單的一句話,在小A聽來是那樣悅耳,自信的種子在她心中悄悄萌了芽。

從此,她愛上了學習。她每天認真聽課、寫作業,哪怕還是很落後,哪怕一直在追趕,伴隨著老師的鼓勵,她從一年級的落後生一下子變成了二年級的績優生。

她越努力,學得越好,她學得越好,身邊表揚、鼓勵她的人越多,她的自信也越來越堅固。乃至到後來,無論她做的好還是壞,她都堅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做到最好。

最終,她考上了全國最著名的名牌大學之一。

為什麼學渣可以變學霸,這背後有什麼物質起了什麼奇妙的化學反應?

其實,心理學家們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給我們解了迷。

在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一位心理學家以小學生為實驗對象做了一個實驗,這個實驗的結果對實驗組的學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這個實驗是這樣的:

心理學家來到一所小學,給學生們做了語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測驗。測驗完成之後,他沒有看測驗結果,而只是隨機地抽選出20%的學生,對他們的老師說“這些孩子很有潛力,將來會比其他孩子更有成就”。

數月之後,心理學家再次來到這所小學。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他隨機抽選的那20%的學生,和對照組相比,成績有了非常顯著的提高。

而實際上,在數月之前,這20%的學生並沒有比其他學生更優秀。造成這樣好的結果的,僅僅是因為老師們相信心理學家的結論,對這些學生給予了更高的期望,更加信任、鼓勵他們,這些學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強,進步得更快。

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實驗,也稱“皮格馬利翁效應”。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也嘗試推行積極教育。

一、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不關注結果,但注重過程,“只管努力去做”。

二、做完之後,無論結果如何,找出2-3條,鼓勵孩子“我看到你積極回答老師問題,老師誇你很主動”“你在這些方面做的很好”“因為你努力做了……所以你又進步了”。

三、偶爾故意示弱,“你這個字寫得真好看,你可以教教媽媽嗎?”“你的話寫得真好,你是怎麼想到的?”

初入小學至今,短短數月,孩子在體育、藝術、學習各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雖然並沒有像一些學霸孩子一樣次次考一百分,但他一直在進步。而很多時候孩子收穫的意外的驚喜,都只是因為“相信自己”“勇敢地去做了”。

我們的孩子或許很普通,或許很平凡,不管如何,作為父母,都讓我們給予他/她積極的愛,給孩子自己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