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有多难?比中500万还难?

我们知道范进中举的故事:一个范进,考试考到54 岁,终于中了举人!然后呢?然后就疯了!再然后,有人送银子,有人送房子,有人送仆人……

科举有多难?比中500万还难?

很多人说,科举之难,难于上青天,比中500万彩票还难。要远远超过我们今天考取985大学的难度。科举的残酷,甚于高考十倍。

有的人认为:

秀才,考中的难度大概相当于考上当代比较优秀的一本大学--对应211/985院校。

举人,考中的难度大概相当于考上清华北大这两所大学--中国TOP2。

进士,考中的难度大概相当于取得牛津剑桥的博士学位--世界TOP10。

科举有多难?比中500万还难?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类言论呢?还是让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和强调科举超难的论据吧。

自隋朝大业四年(607年),隋炀帝以“策”取士以来,直到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科举。明清时期的学位主要是三大类:秀才――举人――进士。

秀才考试叫院试(即童生试),每三年举行两次,人口大县有录取名额三四十个,中县二三十个,小县十余个(《清会典》)。

举人考试叫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大省每科最多录取一百二十人,小省每科三四十人。根据清史的记载,满清267 年的历史,共开科112 科,录取举人总数152100人,以清朝立国267 年计,一年平均录取570 人,按照开科112 科来计算,每科录取1358 人。

进士考试叫会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会试的录取人数没有定额,一般是百余名至二三百名不等,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1730),录取406 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共取96 名。大清朝267 年开科112 科,总共录取进士人数为26849 人,按照清朝立国267年计,平均每年录取100 人,平均每科取中240 人。

科举有多难?比中500万还难?

这么看,数据确实很小,每三年才有二百多人能中进士。但我们不能用当下的眼光去看明清时期的教育水平,要知道那时的人民群众识字率是非常低的,而且只有男孩才可以应试。在科举制度下,当时的中国教育完全是精英选拔教育,而且受教育的机会只赋予男子,女子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直到19世纪70年代,在清政府发展新式教育的背景下,“教育普及”或“强迫教育”才被引入到国内。1902年,张百熙等拟定的《壬寅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新学制,其中规定:“儿童自六岁起受蒙学四年,十岁入寻常小学堂修业三年,俟各处学堂一律办齐后,无论各色人等皆应受此七年教育”,提出了7年制教育普及的设想。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即使是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根据宣统时期的人口普查,全国人口约为4.1亿,7至10岁应受普及教育的学龄儿童按5%计算,理论上为2050万,男女比例为110:100,适龄男童理论上为1070万。而1907年初等小学堂为29199所,在学学生仅684657人,仅为适龄男童的6.4%。

科举有多难?比中500万还难?

全国68.4万的在学学生,还不如今天一个省会城市学生人数。虽然当时全国每科只取进士二百多人,但它的基数也是非常小的。所以,过去的科举考试,并没难到上青天的地步,说是比中500万还难,就更是夸大其辞了。

明代考取秀才童生试的通过率大概在10%上下,明代考取举人的乡试录取率在4%至10%之间波动,而考取进士会试的竞争相对童生试和乡试而言,没有那么残酷,明代的会试录取率平均下来介于10%至20%。据清乾隆年间各省乡试举额分配情况来看,直隶8160参加科试,102人中举;江南9152人应试,114人中举……贵州2000人应试,40人中举。

科举有多难?比中500万还难?

按照这样的比例来衡量的话,我更倾向于如下对比:

秀才对应小学文凭,

举人对应大学文凭,

进士对应名牌大学文凭。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心目中的对比参照是什么样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