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產品,教你如何用好AB Test

本文作者分享了自己從事產品經理三年以來做AB Test的相關經驗。在自我總結的同時,期待可以提高自己。

3年產品,教你如何用好AB Test

入行三年,回顧自己做過的四五十個AB Test,有成功也有失敗,有疑惑也有感嘆。剛開始接觸AB Test理論的時候,心想這真的是產品的一劑靈丹妙藥啊,就像互聯網有一句話,“當產品想不清楚的時候,就做AB吧!”,但它真的有這麼靈嗎?它真的能拯救你的產品於水火嗎?讓我們一起揭開AB Test的靚麗面紗。

一、當我們說起AB Test,我們在說什麼

AB Test實際上是一種假設性驗證,是一種很科學的方法論。通過設置只有一個變量的實驗,在兩組特徵均分的用戶群中放置一段時間,最終分析由這個變量帶來的數據浮動。

與其互相撕逼,不如讓數據說話。

舉個例子:審美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2017年,團隊的設計師們曾經用AB Test的邏輯不斷測試,尋找到了點擊率更優的Banner樣式,把審美這件事進行量化。一方面,這次的AB確實讓我們在能想到的幾種設計樣式中找尋到了最優解,減少設計師和運營平時的相互扯皮,提升團隊效率;但另一方面,也給大家帶來了新的思考,市場會變,審美會變,現在的最優解在未來真的適用嗎?

我們現在AB到的所有方案,包含了所有可能的形式嗎?會有更好的形式嗎?彷彿小熊摘玉米,可能你能看到的,就是某個空間某個時間內的最大的玉米,而後面更大的玉米,隱藏在你的下一次判斷中。真的要不斷依賴AB去尋找這個最大的玉米嗎?

3年產品,教你如何用好AB Test

實際上,AB Test解決是的決策的準確性和成本之間的平衡問題。決策的準確性是指你能否有看到周圍更大的玉米的能力。這決定著,投入產出比的天花板。判斷的成本是指這個相互PK尋找更大的玉米的過程是有成本的,無論是產品設計、開發、數據分析、溝通成本,還有最重要的時間成本,都會讓整個戰線拉的非常長。如果產品每次都可以以較為準確的眼光迅速發現周圍比較大的玉米,那麼實際上是不需要AB Test提供這個PK的過程的。而判斷的準確性。仍然是決定這場戰爭的核心。

二、AB Test的常見誤區

1. 想不清楚就做AB?你只是把困境後移了

剛剛接觸AB的時候,大家會覺得這是一劑救命稻草。因為是拍照類的APP,拍照效果就是我們的核心,有時候作出兩種效果的方向,但產品和效果設計師暫時想不清楚,哪一種效果用戶會更喜歡呢?於是把一堆自拍效果同時上線AB。

我做過最多的一次AB,是有56個實驗組,把各種效果參數拆開排列組合,完全以數據結論為導向來設置實驗。最後上線之後,數據有好有壞,用戶反饋也一大堆,然後再根據數據和用戶反饋去拆解,為什麼實驗組A好,為什麼實驗組B不好;為什麼年齡大一點大用戶會吐槽效果1,年齡小一點大用戶會吐槽效果2。

這就是想不清楚實驗目的的AB最終會帶來的困境。所以說,還是要基於產品核心能力和市場,有最起碼的判斷和假設。再去用AB去驗證這個假設。

2. 指標找錯,一切全費

每個產品都有自己的北極星指標。所謂北極星指標,就是一旦這個指標變動,產品的戰略目標指標也會產生強因果關係的變動。在尋找北極星指標的過程中,我們探索過很多次,最終把核心業務的保存數定為北極星指標,在實行了一年的週期之後,還是發現這個指標找錯了。因為後面我們發現當保存數瘋漲的時候,戰略目標DAU或者收入並沒有因此而增長。這意味著,之前所有AB Test的結論都站不住腳,換句話說,做了一年的“無效AB”,浪費了無法去估計的資源成本。所以可見,指標的尋找是多麼重要。

3. AB的結果是好的,一全量並沒有什麼卵用?

我們之前做過的很多AB Test都有這個問題,做了很多比較正向且可信的測試,但全量之後,彷彿一粒沙子融入了大海,大盤並沒有什麼波動。分析起來,本質上是一種增長乏力的表現。這種乏力分為兩種情況:

  • 每次AB帶來的變動很小,最終反應在結果上數據的波動非常小,即使正向,因為其能帶來的改變天花板非常低。
  • 做撬動市場的新功能,但最終沒能打成戰略目標的提升。

這時候,市場在提醒你,也許應該換一種思路來做產品。

4. 一定要做的改變,需要做AB嗎?

業界,我見過上新一個功能,就必須做AB Test的產品。如果數據不好,這個功能整個都不上線。其實我個人是不太建議這樣的方法。對於那些戰略新功能,做好前期的市場調研、需求挖掘更重要。甚至有了功能之後不上線,利用可行性測試讓目標用戶試用,不斷優化並最終上線。

一定要做的改變也不限於想要撬動市場的新功能,還可能是接下來的戰略目標部署等。想清楚之後,如果這些是一定要做的,那麼不要讓AB阻擋你改變的腳步。

三、如何真正用好AB Test

1. 忘記它,以不做AB Test為己任

任據App Sumo評估,只有25%的AB測試產生了有意義的結果。而一次完整的AB測試周期可能就需要幾周的時間。有人經常問我:AB能來帶增長嗎?答案是,並不能。它只是產品的一種輔助工具,並且要謹慎試用。一個依賴AB Test的產品,並不真正理解它的用戶,它的產品和它的方向。有的時候,AB一時的數據雖然是負向的,但如果產品能判斷這一步的修改對未來戰略目標的意義,數據也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每次我們產品內部在討論需求的時候,有人在提AB,我都會詢問(1)AB的目的是什麼?(2)你覺得哪個方案會更好?(3)你是否做過市場分析和用戶調研?這三個問題能夠有效幫產品梳理需求的意義。如果僅僅以“我拿不準哪個方案會更好”來進行AB,那麼最終你的團隊會陷入無限AB無限浪費資源的死循環。所以警惕你的團隊始終在用AB的思路前進,要讓每個產品都培養“以不做AB Test”為己任的意識。

2. 尋找屬於你的業務的AB Test規律

不同類型的AB Test是有不同的策略的。針對我們做過的所有AB Test,我做了這個一個梳理:首先按照有沒有創造新價值,可以把AB分為增長類和核心類。

  • 增長類的AB分為兩類,首先是視覺類的:一般是改一個icon的顏色、改一個UI的排布樣式。另一類是路徑類:減少或者改變用戶的路徑。這一類的增長天花板比較低,不需要給它過高的預期,但往往投入產出比很高。如果項目組有餘力,可以簡單快速AB。
  • 核心類的AB也分為兩類。一類是對已經上線的新功能進行修改/優化。這一類的AB經常會影響到老用戶的使用體驗,特別是對於產品的核心功能,一定要慎重修改。比如微信的聊天主界面,從一開始上線到現在,也不會做過多的修改。另一類是完全拓展的新的功能,提供了新的價值。這種建議多結合市場進行判斷,大膽上線。

這只是針對我們自己做過的實驗進行的總結,並不保證適用於所有的行業。也許你的行業也有類似的規律可循,不妨試試吧!

3年產品,教你如何用好AB Test

最後,我想談談“產品感”這件事情。對於產品經理來說,產品感仍然是我們最核心的能力和價值。AB是一種很理性的增長思路,它往往顯得沒有那麼有“人情味”,你無法決定它的答案,但你可以決定如何使用它。一旦開始使用它,預示著團隊以數據目標為導向的決心,但千萬不要被AB的結論帶著走,忘記了產品的初心。

作者:小梅梅,美圖公司產品經理

本文由 @小梅梅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於 CC0 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