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齊白石的繪畫藝術,你需要熟知這幾點

從木匠到藝術大師

1863年,在湖南省湘潭縣杏子塢星斗塘這裡,一個叫齊純芝的孩子出生了,家裡人叫他阿芝。他家境貧寒,沒有錢讀書,從小隨祖父學習寫字畫畫。15歲時,因為身體不好做不了農活,父親就送他到同鄉的齊滿木匠學手藝,預備將來養家餬口。期間發現了一本《芥子園畫譜》,愛不釋手,數遍臨習,為他以後木活雕花,乃至成為國畫大師,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27歲時,阿芝遇到了對他早年成長有關鍵作用的人——胡沁園,從此隨他學習畫,還給他取了一個白石山人的別號。“後來人們常把山人兩字刪略,只叫白石。“

齊白石靠賣畫養家,一邊讀書一邊學畫,在學畫過程中揣摩歷代名家的筆法特點,同時學習刻印,讓印章與書畫作品結合。

這期間他認識到自己的眼界狹小,於是決定出去看看。他用了八年的時間,五出五歸,飽覽了陝西、北京、江西、廣西、廣東、江蘇等地的名山大川,用畫紀錄了祖國的山水,古勝,花草樹木。

1919年,他46歲,在北京賣畫為生,當時大部分作品都是仿八大山人的風格,但並沒有得到市場認可。後來遇到陳師曾,獲得啟發引導,自創紅花墨葉一派。

1922年,陳師曾力薦齊白石水墨畫,爆紅日本,自此聲名大振。

三變之蝦

齊白石畫蝦時間長達八十六年之久,他畫蝦自稱“三變”三變之前是鑽研畫法,吸收總結早前了臨摹前人作品的經驗,變法之前沉迷八大的畫法。後來實際觀察寫生,研究畫法,在桌上水盂裡養蝦,這時候的蝦接近真實形象,利用中國墨色“分深淺”,顯現出蝦的透明感和立體感,分辨墨蝦濃淡對比效果,追求神形兼備,將畫蝦風格進一步推進到成熟的階段。三變之後還繼續深入到創作內涵裡,在八十六歲和九十歲時畫蝦技術已經爐火純青。

他將寫實的造型和寫意的書法趣味結合起來,蝦足逐漸從十筆、八筆減到六筆左右,蝦眼原來的兩點變成了兩橫,頭部中心表現蝦腦的一筆齊白石本人最為滿意:“這一筆不但加重了蝦的重量,並且表現出蝦體軀幹的透明。“

瞭解齊白石的繪畫藝術,你需要熟知這幾點

衰年變法-紅花墨葉

那時候齊白石年近五十,在他《自傳》裡這樣寫道這個決定:“師曾勸我自出新意,變通畫法。我聽了他話,自創紅花墨葉一派。我畫梅花,本是取法宋朝楊補之……師曾說工筆畫梅費力不好看。我又聽了他的話,改換畫法。”在北京推廣繪畫一直不順利的齊白石,遇到了陳師曾,在他的啟發和建議下,齊白石決心“從此大變,不欲人知,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乃使或可自問快心時也。”

經過數年摸索鑽研,憑藉對中國傳統藝術的深刻理解,借鑑了明大家徐渭的水墨大寫意,結合自己的創作心得,齊白石改變了堅持了幾十年的小寫意和工筆,大膽創新墨與色的使用技巧,完成了簡練縱逸,獨樹一幟的紅花墨葉大寫意繪畫風格,一改中國文人畫的荒寒之氣,充滿民間的審美趣味。

瞭解齊白石的繪畫藝術,你需要熟知這幾點

“似與不似”的美學觀點

齊白石認為:作畫的曼妙之處就在於相似與不似之間,太相似就俗氣,不相似的話就會欺騙世人。他不主張作品太具象化,同時也不能夠隨性而為,草草幾筆。多一筆似乎太多,少一筆似乎又太少,減到最精妙處,才是齊白石心中的文人墨戲。“妙在似與不似之間”,這與明代王紴“不似之似”論和清代石濤的“不似之似似之”論有異曲同工之妙。繪畫不應拘泥於畫像的外形,更應該探究事物的本質精神。

他反對去畫自己沒有見到過的事物,反對不切實際的空想,所畫的都是身邊常見的花鳥魚蟲,“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張神,要自己畫出自己的面目。”把民間的生活趣味都提煉到畫裡,讓人感受到孩童般的天真恣意,好像又換一幅新的生活場景。

瞭解齊白石的繪畫藝術,你需要熟知這幾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