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白毛女》,如何成為土地改革和解放戰爭的宣傳武器?

"每次演出都是滿村空巷,扶老攜幼,屋頂上是人,牆頭上是人,樹杈上是人,草垛上是人。淒涼的情節、悲壯的音樂激動著全場的觀眾,有的淚流滿面,有的掩面嗚咽,一團一團的怒火壓在胸間。"

這是丁玲筆下當年延安群眾觀看歌劇《白毛女》的情景,還說《白毛女》是農村人的精神食糧。


歌劇《白毛女》,如何成為土地改革和解放戰爭的宣傳武器?

歌劇《白毛女》於1945年在延安首演,是一部為響應毛澤東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同時為即將召開的中共七大獻禮的民族歌劇。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

"我們今天開會,就是要是文藝很好地成為整個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的武器,幫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敵人作鬥爭。"

這成為解放區文藝工作者進行文藝創作的方向與指南針。

《白毛女》創作緣起

20世紀40年代初,在晉察冀邊區廣泛流傳著"白毛仙姑"的故事,當時在晉察冀日報社工作的李滿天聽到這個故事後,將其寫成小說《白毛女人》,並託人帶給時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院長周揚。周揚看後認為這個題材很好, 當即決定以此為題材創作一部歌劇。

因為它借一個佃農女兒的悲慘身世, 一方面集中地表現了封建黑暗的舊中國和它統治下的農民的痛苦生活, 另一方面又表現了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解放區)的光明, 在這裡的農民得到翻身。即所謂:

舊社會把人逼成鬼, 新社會把鬼變成人

1945年1月, 在周揚的主持下, 成立了以魯藝戲劇音樂系主任張庚為負責人的集體創作組。張庚、王大化、賀敬之、丁毅等藝術家開始討論歌劇的人物設計和場次安排, 並決定劇本由賀敬之、丁毅執筆, 馬可、張魯、瞿維、李煥之、向隅、陳紫、劉幟等人作曲, 導演則由王濱、王大化、舒強等負責。

1945年4月22日,在中國共產黨七大召開的前一天,歌劇《白毛女》在延安中央黨校禮堂舉行了首場演出,會場座無虛席,連陳賡當時都是站在門口看的。據那晚飾演喜兒的王昆回憶,第一幕結束劇場休息時,導演到後臺對大家說:"第一幕很成功,所有的人都拿著手絹擦眼淚。"全劇演完後,毛澤東、周恩來、鄧穎超、劉瀾濤、羅瑞卿等領導和許多代表都來到化妝間看望演員。

《白毛女》首演轟動延安,此後,該劇在延安前後共演出三十多場,機關、部隊及群眾大都看過。有人連看數次,還有人遠遠從安塞、甘泉走來觀看,成為當時延安的一大文藝盛事。


歌劇《白毛女》,如何成為土地改革和解放戰爭的宣傳武器?

1945年《白毛女》首演劇照

《白毛女》深刻地表現了中國社會變革中農村的基本矛盾,即地主和農民兩個對立階級的矛盾和鬥爭。鮮明地塑造了正面人物楊白勞(意為白白地勞動)、喜兒、大春,反面人物黃世仁(四川話諧音"枉是人")、黃母、穆仁智(四川話諧音"沒人智")。

在土改和解放戰爭中成為一大利器

歌劇《白毛女》在土改和解放戰爭中產生的巨大作用,這是創作者們始料未及的。土改時,工作組每到一處便先搭臺演出《白毛女》,"為喜兒報仇"成為當時最普遍的口號。《白毛女》演出後往往在農民中掀起參軍、土改的高潮。此後,伴隨著中國革命的發展和解放戰爭的進展,《白毛女》在全國新老解放區紛紛上演。

電影《大決戰:淮海戰役》裡還有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跟戰士們一起看《白毛女》演出的片段。


歌劇《白毛女》,如何成為土地改革和解放戰爭的宣傳武器?

1946 年張家口人民劇院《白毛女》演出海報。標明“一 律邊幣六十元”。

據當時黃世仁的扮演者陳強回憶說:

1946年解放戰爭中張家口保衛戰時,我們聯大文工團到懷來演出《白毛女》。當地盛產水果,當我們演到最後一幕時,隨著臺上群眾演員“打倒地主惡霸黃世仁”的口號聲喊起,臺下突然飛來無數果子,一個果子正好打在我的眼睛上,第二天我的眼成了個“烏眼青”。最可怕的一次是冀中河間為部隊演出那次,部隊戰士剛剛開過訴苦大會就來看戲,也是在演到最後一幕時,戰士們在臺下泣不成聲,突然有一個翻身後新參軍的戰士咔嚓一聲把子彈推上槍膛,瞄準了舞臺上的黃世仁,幸虧緊要關頭被班長髮現了,把槍奪了過去。

這類戰士要開槍打黃世仁的情況,在其他地方也屢有發生,以至最後規定戰士看《白毛女》時不許帶子彈。


歌劇《白毛女》,如何成為土地改革和解放戰爭的宣傳武器?

陳強飾演的黃世仁深入人心

一位解放軍高級將領回憶說:

"46年看歌劇《白毛女》時,我還是個團政委,那時戰士看完這出戏,殺敵勁頭之高,甚至比我們戰前政治動員還有效。”

這種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所發揮的政治效力,也表現在對被俘虜官兵的感化教育上。據早期新聞工作者回憶,1946年3月下旬在張家口看《白毛女》演出時:

"那一次是招待八十幾個被俘的蔣軍官兵,他們坐在前幾排,當演到楊白勞死去,喜兒摔盆,惡漢搶她的時候,這幾排貴賓竟哭不成聲,後來索性嚎啕大哭起來,連舞臺的對話和歌聲都聽不清楚了。”


歌劇《白毛女》,如何成為土地改革和解放戰爭的宣傳武器?

劇照

一部歌劇感動了黨的高級領導,感動了解放軍官兵,感動了工人農民,感動了各階層、各行業、各領域的人,使他們滿懷激情地投入到打破舊社會、建設新中國的革命中去,成為中國告別黑暗、走向光明的重要動力。

《白毛女》產生的說服力、動員力、凝聚力難以估量。多年後談到這部歌劇時,田漢還發出感慨:"這部戲是為革命立過功的。"或許可以說,中國人民解放軍之所以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不僅是因為他們手中有槍,更因為他們手中的槍上有文化,有《白毛女》。

《白毛女》在輿論上賦予了共產黨奪取全國政權的必要性與正義性,對黃世仁的仇恨轉化為對扶持黃世仁的社會制度以及這個制度的代理人蔣介石集團的仇恨。於是,《白毛女》的演出成為發動群眾的宣傳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