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音樂發展真的充斥著大量平平無奇之作嗎?

  《中國故事·大地之歌》歐洲專場音樂會結束後,著名作曲家葉小綱馬不停蹄地趕回中國參加兩會。

  兩會期間,略顯疲憊的葉小綱告訴中新社記者,“設立母語音樂計劃”是他今年專門準備的提案。“我們的孩子如果存在音樂"母語"缺失,自然就會對民族旋律、民族風格的音樂缺乏感覺和熱愛。”

  實際上,“如果”已經成為現實,中國音樂在孩子們眼中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中國的音樂發展真的充斥著大量平平無奇之作嗎?

  對此,葉小綱面露無奈。在他看來,對比勃拉姆斯、德沃夏克、貝多芬等世界級音樂家的作品,中國音樂當前的最大症結就是缺乏必要的藝術自信。“藝術家要有足夠的實力和藝術高度才能擁有自信。如果表現出來的是庸俗手法,那麼一部作品就缺乏含金量和美學內涵,自信當然也就成了空談。”

  如他所說,近年來,中國音樂整體呈現出類似於電影市場“有高原無高峰”的局面—作品數量巨大,但整體質量卻由於缺乏原創、形式單調、後繼乏人等問題,並不令人滿意。就在剛剛落幕的春節演出季中,相比於流行音樂、相聲小品等,交響樂、歌劇、舞劇的售票情況並不算理想,曲高和寡也成為當代中國音樂的真實寫照。

  “生存環境是中國音樂面臨的大問題。”對此,這位作曲家深有體會。他告訴記者,近年來通過走訪全國各地劇院,發現大量平庸作品的存在,已經對於中國音樂的發展造成了太大沖擊。“就像全國各省市都在做的歌劇一樣,水平不高的作品是大多數,真正高水平的作品卻沒有得到推廣,可這就是我們當前實實在在的生存環境。”

中國的音樂發展真的充斥著大量平平無奇之作嗎?

  說到這兒時,葉小綱的語氣有些激動。“因為我們的整體水平不高,就造成了真正高水平的音樂容易被淹沒、被覆蓋、被取代,這樣一來,大眾怎麼會聽到好的作品?”

  更令他感到擔憂的是,隨著選秀類節目的不斷問世,以及商業包裝力度的提升,大量水平並不高的音樂產品“堂而皇之”地獲得了更廣泛的傳播,然後開始擠佔高水平音樂的生存和資金投入空間,導致其所處環境急劇下降。

  “一些很庸俗的流行音樂,儘管被人唱得多,但水平其實並不高。”葉小綱憂心忡忡地說,長此以往下去,恐怕就連專業人士都不知道中國音樂未來的路在何方了。

中國的音樂發展真的充斥著大量平平無奇之作嗎?

  因此,弘揚優秀文化,摒棄低水平產品就成為當前中國音樂工作者不得不承擔的任務之一。“我一直在呼籲提高全民的美育教育水平。”葉小綱說,只有這樣才能從創作者、欣賞者等多方面提升中國音樂的整體水準。但他也承認,這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遠非朝夕可為。

  “但我們無論如何也要堅持走下去。”葉小綱對記者說,這有賴於全民對於傳統中國文化的認知。“我們有時難免會出現偏激。”葉小綱建議,全社會要放下對音樂教育呈現出的急功近利心態,因為這對於下一代的成長極其不利。

  “音樂教育其實對於一個人的素質提高非常重要,但我們做得並不好。”回想起每年中央音樂學院內摩肩接踵的“考級熱”,作為副院長的葉小綱就會心有餘悸。他說,音樂教育應該從興趣出發,考級不該成為兒童學習音樂的主要目的,這樣即使學了,也不能達到真正提升一個人美育素質的效果。

  “中國音樂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自信也要靠一點一滴積累。”葉小綱對記者說,中國音樂的藝術水準只有逐步提高,收穫的自信才能越來越強。

中國的音樂發展真的充斥著大量平平無奇之作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