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淺析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

淺析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

黃翠

黃翠:淺析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

摘 要:歌劇是舉世公認的艱難高深的藝術品種。歌劇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整體藝術水平。中國歌劇有自己的發

展史,中國歌劇誕生以來,走過的是一條坎坷曲折的多元化的道路。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音樂戲劇傳統。

遠自漢代的“百戲”,唐宋時期的歌舞雜劇及後來的戲曲,構成了一幅光輝燦爛、延綿至今的音樂戲劇的獨特

畫卷。然而,現代意義上的歌劇藝術,確是在偉大的“五四”運動之後,借鑑了西洋歌劇的形式規律和藝術傳

統,融匯了中國民間音樂戲劇傳統的優秀成分的產物。中國民族歌劇從產生髮展短短几十年的發展歷程中,

得到了長 足的發展,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具有光輝的發展歷程,同時也形 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特點。

關鍵詞:歌劇、發展、民族

黃翠:淺析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

中國歌劇簡介

中國歌劇產生的背景是1919年“五四”以來的新文化運動特別是新音樂運動為歌劇在中國的產生準備了條件。因此中國歌劇始於“五四”以後,隨著“新音樂”運動的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中國歌劇與古典的歐洲歌劇在基礎的發聲方法上都差不多。主要的區別在與題材和音樂,中國歌劇根植於本土,題材自然以中國的歷史、現實題材為主。另外中國歌劇的唱法除借鑑西洋歌劇的唱法外,還會吸收本民族的音樂元素。

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方向

中國歌劇的產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下不斷髮展起來的。在新的世紀下,中國歌劇的發展,應當吸收中華民族傳統音樂中的養分,以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為前提,創作出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歌劇。

一、借鑑西方科學的發聲方法

美聲唱法在三百年的歷史中,形成了具有獨特的演唱技巧的完整理論體系,這些演唱技巧讓歌唱藝術得到了更好的發展,併為藝術發展奠定了長期發展的基礎。我國民族唱法在時間的沉澱之下,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演唱方式,但是也有著氣息控制、發聲方法等不足。如果在中國民族歌劇演唱與學習中,加入更加系統的美聲唱法的技巧訓練,那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演唱中的技術難題,使得歌者更好的演繹民族歌劇,豐富民族歌劇的演唱。民族歌劇在演唱中借鑑美聲唱法的演唱技巧, 運用更大的共鳴腔, 加長髮聲管、下沉氣息能夠加大聲音的表現力度,同時對美聲唱法的借鑑與融合, 能擴大音域, 完善民族聲樂理論體系。

二、走民族道路

1945年歌劇《白毛女》演出的成功,使我們瞭解到,中國歌劇只有根植於中華民族這片肥沃的土壤才能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同。只有走民族化的,適合我們廣大人民審美需求的,才能使中國歌劇越走越遠。從近些年來的音樂發展來看,從藝術家到廣大群眾,都在追求來自本民族特有的音樂表現形式。中國歌劇應到借鑑中國民族性的藝術形式。將民族的文化傳統,生活風俗與國際音樂藝術術有機的相結合,來進行創作。用民族的音樂、民族的語言、民族的表現形式、民族的審美標準、民族的藝術情趣來創新出符合廣大人民群眾需求和喜愛,的具有民族特點的歌劇。

三、走群眾路線

從古代原始社會至今,音樂的發展都是隨著人們的需要而逐漸向前發展的。無論是古代祭祀音樂還是明清時期的說唱音樂都是以人們的需要為前提而存在的。所以,歌劇的創作應該是貼合現實的,能夠反映廣大人民群眾需求的。歌劇《白毛女》之所以能夠得到巨大的成功,這是與它取材於群眾,深刻的反映了當時群眾的生活是分不開的。它將題材深深植根於中華民間沃土、將人物性格定格在當時社會最底層受壓迫的農民身上,將民歌、戲曲的音調、表現方法與西洋歌劇的不同人物不同音樂形象、巧妙的相結合。使我們的人民群眾“看得懂,聽得懂”,並能隨著劇情、音樂的推進,與劇中人物同喜、同悲、同怒、同恨,把它當成“咱們農民自己的歌劇”。郭乃安說:“音樂,作為一種人文現象,創造它的是人,享有它的也是人。音樂的意義、價值皆取決於人”

黃翠:淺析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

總結

民族歌劇的振興是幾代音樂家畢生不懈努力的目標,保留民族傳統,適應時代精神必將是它今後發展的方向。在音樂創作上,我們應該汲取民族精神,在表現形式上體現時代特徵,從根本上趨向大眾審美。我們偉大民族的子孫們根據自己的需要不斷進行新的創造,中國音樂傳統和傳統音樂才得以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吐故納新,才保持住自己的旺盛生命力的。中國歌劇應當堅持繼續發揚民族的傳統,只有堅持民族的藝術才能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部分,才能為人類藝術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發揚民族藝術,堅持“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走出一條具有我們“中國特色”的歌劇之路。

黃翠:淺析中國民族歌劇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