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翠:浅析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

浅析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

黄翠

黄翠:浅析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

摘 要:歌剧是举世公认的艰难高深的艺术品种。歌剧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整体艺术水平。中国歌剧有自己的发

展史,中国歌剧诞生以来,走过的是一条坎坷曲折的多元化的道路。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音乐戏剧传统。

远自汉代的“百戏”,唐宋时期的歌舞杂剧及后来的戏曲,构成了一幅光辉灿烂、延绵至今的音乐戏剧的独特

画卷。然而,现代意义上的歌剧艺术,确是在伟大的“五四”运动之后,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形式规律和艺术传

统,融汇了中国民间音乐戏剧传统的优秀成分的产物。中国民族歌剧从产生发展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

得到了长 足的发展,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光辉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歌剧、发展、民族

黄翠:浅析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

中国歌剧简介

中国歌剧产生的背景是1919年“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特别是新音乐运动为歌剧在中国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因此中国歌剧始于“五四”以后,随着“新音乐”运动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歌剧与古典的欧洲歌剧在基础的发声方法上都差不多。主要的区别在与题材和音乐,中国歌剧根植于本土,题材自然以中国的历史、现实题材为主。另外中国歌剧的唱法除借鉴西洋歌剧的唱法外,还会吸收本民族的音乐元素。

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方向

中国歌剧的产生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新的世纪下,中国歌剧的发展,应当吸收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中的养分,以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前提,创作出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

一、借鉴西方科学的发声方法

美声唱法在三百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具有独特的演唱技巧的完整理论体系,这些演唱技巧让歌唱艺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并为艺术发展奠定了长期发展的基础。我国民族唱法在时间的沉淀之下,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演唱方式,但是也有着气息控制、发声方法等不足。如果在中国民族歌剧演唱与学习中,加入更加系统的美声唱法的技巧训练,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演唱中的技术难题,使得歌者更好的演绎民族歌剧,丰富民族歌剧的演唱。民族歌剧在演唱中借鉴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 运用更大的共鸣腔, 加长发声管、下沉气息能够加大声音的表现力度,同时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融合, 能扩大音域, 完善民族声乐理论体系。

二、走民族道路

1945年歌剧《白毛女》演出的成功,使我们了解到,中国歌剧只有根植于中华民族这片肥沃的土壤才能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同。只有走民族化的,适合我们广大人民审美需求的,才能使中国歌剧越走越远。从近些年来的音乐发展来看,从艺术家到广大群众,都在追求来自本民族特有的音乐表现形式。中国歌剧应到借鉴中国民族性的艺术形式。将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风俗与国际音乐艺术术有机的相结合,来进行创作。用民族的音乐、民族的语言、民族的表现形式、民族的审美标准、民族的艺术情趣来创新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和喜爱,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歌剧。

三、走群众路线

从古代原始社会至今,音乐的发展都是随着人们的需要而逐渐向前发展的。无论是古代祭祀音乐还是明清时期的说唱音乐都是以人们的需要为前提而存在的。所以,歌剧的创作应该是贴合现实的,能够反映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歌剧《白毛女》之所以能够得到巨大的成功,这是与它取材于群众,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群众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它将题材深深植根于中华民间沃土、将人物性格定格在当时社会最底层受压迫的农民身上,将民歌、戏曲的音调、表现方法与西洋歌剧的不同人物不同音乐形象、巧妙的相结合。使我们的人民群众“看得懂,听得懂”,并能随着剧情、音乐的推进,与剧中人物同喜、同悲、同怒、同恨,把它当成“咱们农民自己的歌剧”。郭乃安说:“音乐,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创造它的是人,享有它的也是人。音乐的意义、价值皆取决于人”

黄翠:浅析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

总结

民族歌剧的振兴是几代音乐家毕生不懈努力的目标,保留民族传统,适应时代精神必将是它今后发展的方向。在音乐创作上,我们应该汲取民族精神,在表现形式上体现时代特征,从根本上趋向大众审美。我们伟大民族的子孙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进行新的创造,中国音乐传统和传统音乐才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吐故纳新,才保持住自己的旺盛生命力的。中国歌剧应当坚持继续发扬民族的传统,只有坚持民族的艺术才能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部分,才能为人类艺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发扬民族艺术,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走出一条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歌剧之路。

黄翠:浅析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