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仁政,不修长城

中国的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在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古人在高山峻岭上修筑了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6700公里长的世界奇观,蜚声海内外,令世人为之惊叹。

大约从西周开始,中国历朝历代就有了修建长城的传统。经过2000多年断断续续地修建,到明朝时,中国已经拥有总长度超过2万公里,遍及陕西、河北、北京、天津、山西、甘肃、内蒙古等15个省区市的长城,“万里长城”名副其实。


修仁政,不修长城

但是,凭借长城屏障来防御外族入侵,这样的国家军事防御战略已经逐渐失去了其意义,对于这一点,清朝皇帝康熙认识得很彻底。

康熙三十年五月,古北口总兵蔡元上疏启奏要修石北口一带倒塌的长城。康熙说:“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修仁政,不修长城

康熙帝权衡利弊,颁上谕永不再筑长城

康熙还说:“如古北口、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实际上,康熙皇帝是把修德安民、各个民族的民心悦服作为国家之本和边境安定的重要基础,并视为治国之道极力加以实施。故康熙帝权衡利弊,取民心,修仁政而不修长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