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如何躲過了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答案隱藏在……

◎ 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鳥類如何躲過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一直困擾著科學家。

中科院古脊椎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對與鳥類親緣關係最接近的非鳥類恐龍至古鳥類的牙齒演化特徵進行了探討,揭示鳥類與恐龍之間食性的差異很可能是其倖存至今的關鍵。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BMC進化生物學》上。

鳥類如何躲過了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事件?答案隱藏在……

6500萬年前,隕石撞擊地球和火山爆發導致地球終年不見天日,依賴光合作用的植物大量死亡。失去食物來源,植食性恐龍飢餓而死。沒有了植食性恐龍,位於食物鏈頂端的肉食性恐龍也相繼滅絕。“在這一食物鏈崩潰引發的滅絕事件中,鳥類卻得以倖存。大家一直都在探究鳥類倖存的原因。”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員李志恆說。

研究人員通過同步輻射的高解析穿透式X-光顯微鏡,對傷齒龍、近鳥龍、小盜龍等小型非鳥類恐龍以及包括今鳥類、反鳥類、會鳥、熱河鳥在內的古鳥類牙齒的微結構進行對比觀察和研究,發現儘管簡單的釉質層在早期古鳥類中都有保留,但牙釉質與牙本質之間的多孔罩牙本質層皆已消失。多孔罩牙本質層被認為是肉食性恐龍牙齒中發育的,能夠避免其在掠食過程中牙齒斷裂的特殊避震保護結構。不僅古鳥類,本次研究的一種小盜龍標本的罩牙本質層也已經消失。

李志恆表示,這意味著鳥類與部分親緣關係相近恐龍的牙齒不再需要特殊的力學保護結構,間接證實了其飲食習慣與肉食性恐龍產生了極大差異,通過食性轉換避開了與肉食性恐龍對食物生態位的競爭,適應能力極大提高,因此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相較於古鳥類的普遍性植食或雜食化的演進趨勢,雖然非鳥類恐龍的少數類群也發生了趨同演化,但仍難避免滅絕的厄運。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編輯:嶽靚

審核:朱麗

終審:冷文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