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钟会如果没有谋反后半生会怎样?同样难得善终

263年,钟会带领大军进攻蜀国,战事初期非常顺利,然而随后历史的走向则变得诡异起来。先是钟会囚禁了诸葛绪,又要召回邓艾;邓艾在绝境中奇袭成都,迫降了刘禅;随后邓艾一改之前反对伐蜀的态度,上表要求伐吴,这让司马昭很不高兴;再之后钟会一路从剑阁关赶到成都,刚到成都就突然宣布要造反;可是造反的种种安排又让人觉得匪夷所思;最后不得人心,被乱兵杀死,而司马昭居然宽待了他的家人;反而是什么都没有做的邓艾被杀死,子孙也下场极惨。

三国钟会如果没有谋反后半生会怎样?同样难得善终

​​

从钟会的性格来看,我感觉他不论谋反与否,都是很难善终的。

首先,钟会是个性情中人,这种人爱起来或恨起来,都会比普通人更加强烈甚至偏执。他其实是一直渴望得到别人的真挚情感的,这种渴望在他精彩的《刍荛论》中勾画得淋漓尽致:


“凡人之结交,诚宜盛不忘衰,达不弃穷,不疑惑于谗构,不信受于流言,经长历远,久而逾固。而人多初隆而后薄,始密而终疏,斯何故也?皆由交情不发于神气,道数乖而不同,权以一时之术,取仓卒之利。有贪其财而交,有慕其势而交,有爱其色而交。三者既衰,疏薄由生。”


其次,跟许多其他的庶子一样,他敏感而多疑,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特别强烈地渴求被接纳、被尊重、被认同,特别强烈地追求出人头地,而出人头地之后又特别张扬外露。

三国钟会如果没有谋反后半生会怎样?同样难得善终

他仰慕夏侯玄、嵇康,渴望接近这些名士,却屡遭冷遇,由爱生恨,也格外强烈。甚至因为嵇康不愿应征而将其杀掉。

许多史学家对于聪明一世的钟会为何会被姜维策反感到莫名其妙、莫衷一是,其实这种“反常”行为正是他的性格使然。钟会对姜维一见心折,自己感觉遇到寻觅已久的名士知己,而这位名士又对他赞美之词溢于言表。情感上渴望已久的巨大认同感,导致戒心和判断力大打折扣,加之他心里潜在的自负和野心,自然而然地导致了铤而走险、火中取栗的决定。细想下来也并不意外。

弱冠入仕,历任要职:才华横溢,持才自负;性情中人,情高于理。这种性格的钟会,即使幸免于平蜀之战,日后也会卷入其他生死风波之中的。很难想象他会像他大书法家的父亲一样长寿而善终。

替钟会仔细想了想,等到他走到入成都,擒邓艾的这一刻,若不选择谋反,那么后半生不但会不得善终,更可能干脆就早早结束。

以灭汉之功回到魏廷的晋王司马昭麾下,钟会的命运大致是这五个模板:

杜预——虽建灭国之功,但安守本分,不多讨要,注意忙里忙外作好占领区管理工作的同时,还不断自污,以贪污所得讨好朝中贵戚,不求生前荣禄,只求死后安心。

王濬——高调建功,高调受赏,谁敢阴我,当场就怼。最后落得一个虚名大将军,令皇帝权贵全都嫌弃憎恶,晚年打击不断。

石苞——老老实实在地方带兵做事,虽遭陷害,险些被逼反。依旧不能喊冤,还乖乖地交了兵权,回京当寓公,生死由天。

诸葛诞——不是自己有多厉害,只是因为皇帝及权贵太没用而显得你厉害,为了保命而不得不勾结吴国造反,内忧外患,成亦死,不成亦死。

王凌——拼一把勾结司马氏王爷一同造反,因为准备不充分而被闪击干掉。

都挺刺激,但都不舒适吧?

不单不舒适,就算钟会想照办,也是不成的。

因为景耀六年时,诸般实际情况都不允许他这么操作。

首先,司马昭尽管年纪不很老,身体却差,钟会身为近臣,应该猜得出司马昭寿命不长了。这也是为何冒险攻打汉国的原因之一。

而司马炎才能威望都不及父、伯,司马氏也少有能稳稳支撑司马炎的同宗人物。一旦司马昭死去,钟会这般才干权威心计之人,很难想象司马炎能驾驭得了。

颍川钟氏门第远高于河内司马氏,威望也是自汉末累积至今,司马昭死后的钟会,其实跟曹叡死后的司马懿很接近了。

三国钟会如果没有谋反后半生会怎样?同样难得善终

钟会虽有儿子放在国内当人质,但那又不是亲儿子,甩起来其实没心理包袱。

加上司马氏的名声也没比曹家好到哪里,这时更没完成受禅称帝的手续,钟会行动起来又少一层顾忌。

所以说,造反才是钟会的上佳选择。

也许有人会说,司马家也不是一味刻薄,有更爽的贾充套餐和王浑套餐,又贪又暴还受皇权包庇,开心得不得了……对不起,条件不一样,贾充、王浑能吃这豪华套餐,钟会却吃不着。

那么,让钟会好好地洗心革面,低调做人,学着跟司马炎处好关系呢?

别说钟会心高气傲做不到,便是他真想做,论演技能跟司马懿比吗?

更不要提,见识到益州天府之国,将士忠实可用,还遇到了姜维这般的盖世英雄了。

为什么不赌一把?

毕竟,造司马家的反,那叫清君侧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