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鍾會如果沒有謀反後半生會怎樣?同樣難得善終

263年,鍾會帶領大軍進攻蜀國,戰事初期非常順利,然而隨後歷史的走向則變得詭異起來。先是鍾會囚禁了諸葛緒,又要召回鄧艾;鄧艾在絕境中奇襲成都,迫降了劉禪;隨後鄧艾一改之前反對伐蜀的態度,上表要求伐吳,這讓司馬昭很不高興;再之後鍾會一路從劍閣關趕到成都,剛到成都就突然宣佈要造反;可是造反的種種安排又讓人覺得匪夷所思;最後不得人心,被亂兵殺死,而司馬昭居然寬待了他的家人;反而是什麼都沒有做的鄧艾被殺死,子孫也下場極慘。

三國鍾會如果沒有謀反後半生會怎樣?同樣難得善終

​​

從鍾會的性格來看,我感覺他不論謀反與否,都是很難善終的。

首先,鍾會是個性情中人,這種人愛起來或恨起來,都會比普通人更加強烈甚至偏執。他其實是一直渴望得到別人的真摯情感的,這種渴望在他精彩的《芻蕘論》中勾畫得淋漓盡致:


“凡人之結交,誠宜盛不忘衰,達不棄窮,不疑惑於讒構,不信受於流言,經長曆遠,久而逾固。而人多初隆而後薄,始密而終疏,斯何故也?皆由交情不發於神氣,道數乖而不同,權以一時之術,取倉卒之利。有貪其財而交,有慕其勢而交,有愛其色而交。三者既衰,疏薄由生。”


其次,跟許多其他的庶子一樣,他敏感而多疑,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度、特別強烈地渴求被接納、被尊重、被認同,特別強烈地追求出人頭地,而出人頭地之後又特別張揚外露。

三國鍾會如果沒有謀反後半生會怎樣?同樣難得善終

他仰慕夏侯玄、嵇康,渴望接近這些名士,卻屢遭冷遇,由愛生恨,也格外強烈。甚至因為嵇康不願應徵而將其殺掉。

許多史學家對於聰明一世的鐘會為何會被姜維策反感到莫名其妙、莫衷一是,其實這種“反常”行為正是他的性格使然。鍾會對姜維一見心折,自己感覺遇到尋覓已久的名士知己,而這位名士又對他讚美之詞溢於言表。情感上渴望已久的巨大認同感,導致戒心和判斷力大打折扣,加之他心裡潛在的自負和野心,自然而然地導致了鋌而走險、火中取栗的決定。細想下來也並不意外。

弱冠入仕,歷任要職:才華橫溢,持才自負;性情中人,情高於理。這種性格的鐘會,即使倖免於平蜀之戰,日後也會捲入其他生死風波之中的。很難想象他會像他大書法家的父親一樣長壽而善終。

替鍾會仔細想了想,等到他走到入成都,擒鄧艾的這一刻,若不選擇謀反,那麼後半生不但會不得善終,更可能乾脆就早早結束。

以滅漢之功回到魏廷的晉王司馬昭麾下,鍾會的命運大致是這五個模板:

杜預——雖建滅國之功,但安守本分,不多討要,注意忙裡忙外作好佔領區管理工作的同時,還不斷自汙,以貪汙所得討好朝中貴戚,不求生前榮祿,只求死後安心。

王濬——高調建功,高調受賞,誰敢陰我,當場就懟。最後落得一個虛名大將軍,令皇帝權貴全都嫌棄憎惡,晚年打擊不斷。

石苞——老老實實在地方帶兵做事,雖遭陷害,險些被逼反。依舊不能喊冤,還乖乖地交了兵權,回京當寓公,生死由天。

諸葛誕——不是自己有多厲害,只是因為皇帝及權貴太沒用而顯得你厲害,為了保命而不得不勾結吳國造反,內憂外患,成亦死,不成亦死。

王凌——拼一把勾結司馬氏王爺一同造反,因為準備不充分而被閃擊幹掉。

都挺刺激,但都不舒適吧?

不單不舒適,就算鍾會想照辦,也是不成的。

因為景耀六年時,諸般實際情況都不允許他這麼操作。

首先,司馬昭儘管年紀不很老,身體卻差,鍾會身為近臣,應該猜得出司馬昭壽命不長了。這也是為何冒險攻打漢國的原因之一。

而司馬炎才能威望都不及父、伯,司馬氏也少有能穩穩支撐司馬炎的同宗人物。一旦司馬昭死去,鍾會這般才幹權威心計之人,很難想象司馬炎能駕馭得了。

潁川鍾氏門第遠高於河內司馬氏,威望也是自漢末累積至今,司馬昭死後的鐘會,其實跟曹叡死後的司馬懿很接近了。

三國鍾會如果沒有謀反後半生會怎樣?同樣難得善終

鍾會雖有兒子放在國內當人質,但那又不是親兒子,甩起來其實沒心理包袱。

加上司馬氏的名聲也沒比曹家好到哪裡,這時更沒完成受禪稱帝的手續,鍾會行動起來又少一層顧忌。

所以說,造反才是鍾會的上佳選擇。

也許有人會說,司馬家也不是一味刻薄,有更爽的賈充套餐和王渾套餐,又貪又暴還受皇權包庇,開心得不得了……對不起,條件不一樣,賈充、王渾能吃這豪華套餐,鍾會卻吃不著。

那麼,讓鍾會好好地洗心革面,低調做人,學著跟司馬炎處好關係呢?

別說鍾會心高氣傲做不到,便是他真想做,論演技能跟司馬懿比嗎?

更不要提,見識到益州天府之國,將士忠實可用,還遇到了姜維這般的蓋世英雄了。

為什麼不賭一把?

畢竟,造司馬家的反,那叫清君側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