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10800字深度長文,需要點耐心呦】

【導語】

在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特殊時期,有這麼3座出身高貴、壽近千年的“姊妹塔”,於公元1049-1056年間先後“銜珠含玉”而生,雖彼此遠隔,卻各自經歷了千年來的風霜雨雪,見證了中華大地的歷史變革,如今又都魅力不減,均以“國寶”的身份各自“吸粉”無數,在“旅遊圈”和“古建圈”中都有不少擁躉。

說到這裡,您是不是非常好奇?

不賣關子,先揭秘這3座“姊妹塔”的身份:

老大——寧夏銀川的“西塔”;

老二——山西朔州的“應縣木塔”;

老么——河南開封的“鐵塔”。

這是按照塔建成時間排的“座次”,請勿爭執。

接下來,請允許我分別站在公元1056年、2019年

這兩個歷史長河中的節點上,為您講述這3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一、今生

首先讓我們立足當下,也就是2019年,看一看這3座“姊妹塔”的容顏吧。

1、銀川“西塔”(承天寺塔)

【名片】名字:承天寺塔(俗稱“西塔”)

建塔時間:西夏天祐垂聖元年(公元1050年)始建,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原址殘基重修

位置:寧夏自治區銀川市進寧南街76號,銀川古城西南隅

標籤:第六批國寶單位、佛頂骨舍利塔、寧夏現存最高磚塔、寧夏唯一有文獻確切記載始建年份的古塔、可登塔

塔因西夏國皇家寺廟“承天寺”得名,當地人俗稱“西塔”,是寧夏現存的一百多座古塔中最高的一座磚塔,也是寧夏唯一有“出生記錄”的古塔。

寺院坐西朝東。2019年8月30日下午5點20分,我緊趕慢趕,終於在當天停止售票前10分鐘買票入園(門票10元,登塔票20元)。工作人員善意提醒說下午6點要關門。

寺院不大,共兩進院落,正常速度步行的話,估計七八分鐘就可以繞園一週。寺門、五佛殿、承天寺塔、韋馱殿、臥佛殿等同在中軸線上。

寺院雖隱於鬧市,卻古木參天,很是幽靜。前院中三兩人才能合抱的銀白楊,正掛著“大樹AGK吊針液”補充營養。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銀川西塔

五佛殿外觀略新。塔後的韋馱殿和臥佛殿均門窗緊閉,朱漆已斑駁脫落,顯得有些年代感。但今天的主角不是它們,也無暇細看。

在不同的角度觀塔、賞塔並拍照。塔身高聳,線條筆直,僅每層之間短挑簷下的三層稜牙磚做裝飾,樸實無華,明快爽朗。駐足塔下,舉頭仰望,因塔身各層收分較大,視覺效果有如“金字塔”般直刺蒼穹,氣勢不凡。據說,在1980年代,西塔還是銀川市的最高建築哩。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在塔底舉頭仰望,三層稜牙磚的裝飾樸實無華

西塔(承天寺塔)為一座八角十一層樓閣式磚塔,高64.5米。塔體建在高2.6米、邊長26米的方形臺基上。塔身一至二層各面設券門窗式壁龕,三、五、七、九層設南北券門式明窗。各層簷角石榴狀的鐵柄上掛有鐵鈴,微風吹過,丁當作響。塔身十一層以上挑出五層稜角牙磚,上建八面攢尖頂剎座,其上立桃形綠色琉璃塔剎。四、六、八、十層設東西向多門式明窗,十一層設四明四暗圓窗。整座塔造型挺拔,呈角錐形風格,古樸簡潔。

在工作人員的催促中,我從塔東側的券形門進入,手腳並用,在逼仄的塔室內,沿著七轉八回的木質樓梯攀爬而上。樓梯近乎直立,可用“陡峭”一詞形容。塔內有燈,但燈光昏暗,可能也是出於保護文物的需要吧。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西塔內部的木樓梯

爬樓梯是需要些體力的,爬西塔更是如此。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手機拍的西塔頂層全景圖,還差一個窗子哩

在氣喘吁吁中登頂。塔的第十一層,有東西南北4個券形門洞,石板鋪地,每洞各有2扇長方形木窗。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光線透窗而入

光線透窗而入,斑駁的光影照亮了壁間“XX到此一遊”之類的隨意刻畫。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東側塔窗外的市景

打開東側塔窗的半扇木格窗,將視線投射出去,藍天白雲下是銀川的高樓和街市。

此刻,我很好奇。不知960多年前的塔外,是些什麼景緻?

因為提前做了功課,我知道我現在登臨的承天寺塔,並非西夏國皇太后沒藏氏敕建而成的那一座,而是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開始在殘塔基礎上重建的新塔,當時每年只修一層,歷時13年,直到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方得以竣工。這一切,只是源於清朝乾隆三年(1739年)發生在銀川的一場八級大地震。那次地震太過劇烈,寺、塔並毀。好在,重修後的西塔基本保持了西夏初建時的形制和造型風格。

可是,此刻的我還不知,幾天後我會將遙遠的豫東和晉北的另外兩座塔,同我登臨的這座西塔並稱為“姊妹塔”。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西塔內部陡峭的樓梯

上塔容易下塔難。當逐階挪蹭到底部的時候,我的雙腿差點累到抽筋。

令人欣慰的是,木板樓梯堅實穩固,自始至終沒有發出任何“吱呀”的聲響,看來該塔的維護保養工作做的不錯。

隨口問了管理人員,得知木梯共195級臺階。

2、開封“鐵塔”

【名片】名字:開寶寺塔(別稱佑國寺塔,俗稱“鐵塔”)

建塔時間:宋仁宗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始建,確切建成時間待考。

位置:河南省開封市北門大街210號鐵塔公園內,開封古城東北隅

標籤:首批國寶單位、佛舍利塔、“天下第一塔”、中國最高琉璃塔、可登塔

如果沒有看過“鐵塔”,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去過開封。這就是“鐵塔”在開封的地位。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開封“鐵塔”(網絡圖片)

河南開封,著名的“八朝古都”,北宋時是都城汴京,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軸線從未變動的都城,城摞城遺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

我共兩次登臨“鐵塔”,最近一次也已是19年前的事了。之所以一直把“鐵塔”二字打引號,一來表明這是俗稱,二來是怕您真把她當成是鐵鑄的。塔因北宋皇家寺廟“開寶寺”得名,後該寺於明英宗天順年間奉詔改為“佑國寺”,故塔又名“佑國寺塔”。然,因塔身通體用深褐色琉璃貼麵包裹,色似鐵色,猶如鐵鑄,宋元時期民間就已喚作“鐵塔”之名並沿襲至今。

不管是“開寶寺塔”,還是“佑國寺塔”,都沒有“鐵塔”之名形象,既接地氣,又親切。

“鐵塔”平面呈等邊八角形,共十三層,現高55.88米,但如果加上被黃沙淤埋了的基座及八稜方池,原高應有59米。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鐵塔”外的琉璃磚(網絡圖片)

“鐵塔”塔身可不像銀川西塔那樣樸素,而是貼滿了各種圖案的模製琉璃雕磚。要知道,“遍身羅琦者,不是養蠶人”,遍身琉璃,在宋代也是隻有皇家工程才可能有的待遇呀!

塔身遍砌花紋磚,上有飛天、五僧、菩薩、樂伎、麒麟、降龍、獅子、寶相花等花紋圖案50餘種;各層出簷以重抄計心五鋪作斗拱承託;底層東、西、南、北各闢一閨形門;塔身的窗子設計也很別緻,有明窗和盲窗兩種,二層以上每層開明窗,一層在北,二層在南,三層在西,四層在東,依次類推,直至最高層,可登臨眺望,所謂“盲窗”,其實是打不開的窗模;塔頂嵌著一隻葫蘆式的銅質大寶珠,遠遠看去,就像出家人戴著莊嚴的僧帽。

外貼琉璃,不僅在於追求建材的昂貴與外觀的豪華,還可能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緣故。

原來,宋太祖趙匡胤非常重視佛教,他於開寶三年(公元970年)下詔,用自家年號“開寶”賜名,並從國庫撥出款項“重建起繚廊朵殿,凡二百八十區”,“開寶寺”的規模一時宏大起來,還將開寶寺升格為皇家寺院。

為供奉阿育王佛舍利,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在開寶寺福勝院敕建福勝塔,也就是開封“鐵塔”的母體。福勝塔是座木塔,由當時的著名木工、有三卷《木經》傳世的預浩主持建造,呈八角十三層,高約129米,塔身稍向西北傾斜,歷經七年建成。歐陽修曾在《歸田錄》一文中贊曰:“開寶寺塔,在京師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可是該塔不幸於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遭雷電焚燬,僅存世55年。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開封“鐵塔”(網絡圖片)

於是,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時,按原木塔式樣,改建磚塔,並用不導電、不怕火的鐵色琉璃瓦貼覆,以求萬年永固。果然,此後千年間的各種天災人禍,雖使寺廟一再損毀,而“鐵塔”卻始終屹立至今,即便遭到日本鬼子1938年6月5日的炮擊,在塔身中彈七、八十發而遍體鱗傷,第八、九層被打穿外壁形成2個2米大深洞的情況下,“鐵塔”依然錚錚鐵骨,凜然屹立。

1957年,國家本著“修舊如舊”的理念,耗時4個月對該塔進行了修葺,增添了避雷設施,每層門洞新設了鐵欄杆,塔內第1層增置了照明設備和扶手。

目前,從塔的北門可以逐級盤旋登頂,觀賞公園和古城的風光(鐵塔景區門票40元,登塔票30元)。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鐵塔”夜景(網絡圖片)

“鐵塔”遠近觀賞皆宜。遠觀,上下收分比例協調自然,線條筆直,勻稱美觀,挺拔有力,氣勢宏偉,有詩讚曰:“擎天一柱礙雲低,破暗功同日月齊”;近賞,遍身裝飾都是琉璃浮雕藝術品,每塊琉璃磚都做工精細、栩栩如生。近來,開封還推出了夜遊項目,璀璨燈光下的“鐵塔”又添了些許嫵媚。

記載明代後期開封城市狀況的筆記體方誌性著作《如夢錄》中記載說:“向南一門匾書:‘天下第一塔’。”此匾額惜已不存。

“鐵塔”生在這個水災兵災頻仍的多災多難的古“汴梁城”,卻見證了這座城市一次次的涅槃重生,而自身能夠無所撼動、巋然獨立,著實了不起!

3、“應縣木塔”

【名片】名字:佛宮寺釋迦塔(簡稱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

建塔時間: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始建。

位置: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

標籤:首批國寶單位、佛牙舍利塔、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世界現存最高木塔、中國古建築斗拱博物館、不可登塔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應縣木塔(網絡圖片)

應縣木塔,我關注她已經20多年了,那時候還允許登塔,然而陰差陽錯至今也未能親臨一見,甚至有兩次都是同她擦肩而過、失之交臂。

應縣木塔總高67.31米,結構嚴謹,造型雄偉,氣宇軒昂。塔通體木構,柱樑斗拱,縱橫參差,不著一釘,因而俗稱為“應縣木塔”,是我國現存唯一的純木構大塔。全塔共應用54種斗拱,又被譽為“中國古建築斗拱博物館”。

木塔修建在一個石砌高臺上。臺高4米餘,上層臺基和月臺角石上雕有伏獅,風格古樸,是遼代遺物。臺基上建木構塔身,外觀五層,內部一到四層,每層有暗層,實為九層。塔的底層平面呈八角形,直徑30.27米,為古塔中直徑最大的。底層重簷,並有附階,塔的第一層南面闢門,迎面有一高約10米的釋迦像,頂部有精美華麗的藻井。內槽牆壁上有6幅如來佛像。門洞兩壁繪有金剛、天王等壁畫,門額壁板上所繪的三幅女供養人像尤為精美。在第一層的西南面有木製樓梯。自第二層以上,八面凌空,豁然開朗,門戶洞開,塔內外景色通連。每層塔外,均有寬廣的平座和欄杆。

木構建築的優勢,優越的抗震性能乃其一。一般而言,木塔的建造高度由塔心木柱的長度所決定,但足夠高大筆直堪為中柱的木材極難尋覓,因而木塔的高度就受到了限制。但是應縣木塔卻沒有中柱,而是“由各層塔身周圍的兩圈木柱將塔的荷載層層向下傳遞,這種獨特的力學設計比中柱式結構更合理”,是造塔技術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使得應縣木塔經受了多次強烈地震的考驗,歷經千年而屹立不倒。

木構建築的劣勢,怕火怕蟲難維護乃其一。躲過萬千劫難的應縣木塔,能夠成為現存最古老的木塔,可以說是“福大命大造化大”,有相當的僥倖成分。

然而,就像人年老後各個組織器官會逐漸衰竭或病變一樣,已處暮年的應縣木塔也是重病纏身、脆弱不堪,“構架體系破壞、多種病害纏身、險情不斷髮展、潛伏塌陷可能的危險狀態”。為此,多少人為她提心吊膽,牽腸掛肚!在經歷了反覆論證和爭論後,政府終於在2014年底開始“搶險加固維修”。但對於這次維修,在技術層面至今仍存較大爭議。

真的希望應縣木塔能夠在新時代、新技術下煥發活力,青春永駐!

二、前

接下來,我想帶著您往回穿越963年,回到公元1056年,去看一下這三座“姊妹塔”那時候的模樣。

1、為什麼是公元1056年

公元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滅後晉,改國號“契丹”為“遼”;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我們今天稱之為的“北宋”建立;與此同時,党項族在西部崛起,在同遼、宋的征戰中不斷壯大,李元昊1038年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三足鼎立示意圖(網絡圖片)

公元1004年,宋與遼在多次戰爭互有勝負後簽署停戰和議,約定宋遼為兄弟之邦 ;西夏建國後,先是屢敗宋軍,繼而又重創遼師。宋、遼、西夏之間基本形成了事實上的“誰也吃不了誰”的“三足鼎立”局面。當然,傳統史觀好像並不認同我的這種“三足鼎立”的說法。

傳統史觀認為,北宋的建立標誌著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局面的結束和大一統封建國家的重建,認為北宋在這一歷史時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和領頭作用,先進的中華文明對於契丹、党項等民族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同化作用,且與北宋對峙的遼和西夏都對宋所代表的先進的政治制度、社會經濟和思想文化,自覺不自覺地表示出認同、追隨和效仿,因而不認為是“三足鼎立”。

在宋、遼、西夏三國中,遼最先建國(公元916年建立“契丹”),又最先亡國(公元1125年滅於金),享國209年。可以說,在這209年中,宋、遼、西夏這三國間幾乎處於經年累月的彼此征伐中,戰事打打停停,幾無寧日。然而,其間也會有短暫的和平時期。

1004年,宋和遼訂立“澶淵之盟”,宋先“贈”後“納”歲幣給遼,彼此互不侵犯;1044年,宋每年給西夏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稱“歲賜”,雙方訂立和約,史稱“慶曆和議”,大宋的西北邊境因此平靜了20年;1049年10月,遼和西夏議和。自此,三國間彼此互無爭鬥,直到1064年7月西夏再度攻宋為止。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三足鼎立時局圖(網絡圖片)

也就是說,公元1050-1063年,這13年間,宋、遼、西夏三國間處於相對的和平時期,沒有大的戰事,各自休養生息,社會相對穩定,國力不斷恢復。在這種情況下,佛教活動更加活躍,開封“鐵塔”、銀川西塔、應縣木塔相繼開工建設或建成

公元1056年,恰處於這短暫和平時期的中段,應縣木塔也在這一年落成。同時,這一年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年份。既如此,我們就穿越到這一年去看看吧。

2、銀川西塔藏佛骨

銀川西塔,即承天寺塔,是西夏國第二任皇帝李諒祚(又名拓跋諒祚,廟號毅宗)的生母沒藏氏於1050年敕建的。然而,就在1056年的臘月,這位“垂簾聽政”近9年的皇太后卻死於非命。

(1)沒藏氏何許人。

1056年,在西夏,是福聖承道四年,毅宗李諒祚在位但未親政,由其母沒藏皇太后攝政。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沒藏皇太后(熒屏截圖)

《資治通鑑》記載說:公元1056年,“十二月甲子,夏國主諒祚遣使來告其母密藏氏卒。初,密藏氏通於李守貴,又通吃多已。守貴憤怒,於是殺吃多已及密藏氏。諒祚母族鄂特彭乃族殺守貴,保養諒祚,以其女妻焉,時諒祚生九歲矣”。

文中的“密藏氏”,指的是沒藏黑雲(現在的資料多用“沒藏氏”指稱),她既是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皇后,又是第二任皇帝拓跋諒祚的生母皇太后,其“成長史”,以及淫亂和攝政的行為頗有點武則天遺風。

沒藏氏的丈夫原本是開國皇帝李元昊的大臣野利遇乞,在丈夫被李元昊賜死後,沒藏氏在戒壇寺出家為尼,但經常與李元昊在寺中幽會,後被李元昊偷偷接入宮中,為李元昊生下幼子李諒祚,逐漸晉封皇后。1048年正月,李元昊被刺身亡,在沒藏氏的哥哥沒藏訛龐的幫助下,不滿一歲的李諒祚即位,此時已是皇太后的沒藏氏總攬朝政,以沒藏訛龐掌兵權和國事。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沒藏皇太后(網絡圖片)

1056年臘月,沒藏氏和她的姘夫寶保吃多已(李元昊的侍從),被其另一個姘夫李守貴(其先夫野利遇乞的出納官)吃醋所殺。(寫到這裡,怎麼忽然想到了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那個在冰窖裡讓小和尚虛竹大破色戒的“夢姑”李清露?)

(2)沒藏氏敕建承天寺塔。

沒藏氏是個佛教信徒,喜詠經誦佛,好大辦佛事。

天佑垂聖元年(1050年)春天,在政權穩定後,為保“幼登宸極”的小皇帝李諒祚“聖壽以無疆,俾宗祧而延永”,皇太后沒藏氏下詔徵調數萬軍民,歷時五年修建了承天寺和承天寺塔,耗資巨大。

塔先建成。沒藏氏命將西域僧人進獻的佛頂骨舍利,以金棺銀槨貯埋於塔基下。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銀川西塔局部

寺院的建成要晚於承天寺塔將近5年時間。1055年10月,承天寺建成時,沒藏氏賜匾額“承天寺”,又將宋朝所賜的《大藏經》置於寺內。塔、寺落成後,沒藏氏特意請來回鶻高僧登座講經宏法,一時“蠡吼法筵聞梵唄,鈴鳴古塔振天風”。

《夏國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瘞佛頂骨舍利碑》雲:“天祐紀曆,歲在攝提,季春廿五日壬子”。明代《弘治寧夏新志》記載:“承天寺塔在承天寺內,偽夏(西夏)所建,一十三級,有殘碑可考。”《嘉靖寧夏新志·寺觀》載:“承天寺,在光化門內東北。夏諒祚所建。”清人吳廣成在《西夏書事》中記載,夏福聖承道三年(1055年),“冬十月,起承天寺”,“沒藏氏好佛,因中國(北宋)賜大藏經,役兵民數萬,相興慶府西偏南起大寺,貯經其中,賜額承天。”

(3)塔在人去願成空。

1056年(福聖承道四年),年已9歲的李諒祚,常跟隨皇太后沒藏氏到新建成的承天寺中禮佛聽經。承天寺也因此香火鼎盛,遊客不絕,成為當時的事佛勝地。

世事無常。就在塔、寺皆成的第二年寒冬,也就是1056年臘月,皇太后沒藏氏竟死於姘夫之手,真是丟人現眼。而被《遼史》贊為“智勇過人”的李諒祚也是英年早逝,1067年12月去世時年僅21歲。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銀川西塔


“層樓縹緲靈光護,寶塔崢嶸覆氣浮”。沒藏氏耗巨資和人力建塔建寺,到頭來卻事與願違,誰也沒有保住,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毅宗李諒祚14歲時挫敗其舅舅沒藏訛龐的篡位陰謀,之後親政,“尊用漢禮以改蕃俗,求賜儒經以慕華化”,打仗敢於親征並臨陣,外交方面也較擅長,只是“好色不倫”,為人詬病。

3、應縣木塔供佛牙

應縣木塔(即釋迦塔)的始建時間史無記載,但建成年份是確切的,即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關於其建設背景,網絡資料非常匱乏,僅說由“遼興宗的蕭皇后倡建,田和尚奉敕募建”,“以作家廟,彰顯家威,並有禮佛觀光和登高料敵之用”。

其實,蕭皇后不僅倡建了應縣木塔,還倡建了佛宮寺,因為寺與塔是一個整體,且是同年建成的。佛宮寺原名寶宮寺,元仁宗時才改稱為佛宮寺。

(1)蕭皇后何許人。

遼代的皇后多姓“蕭”,容易搞混。遼興宗的蕭皇后,名叫“蕭撻裡”,一點也不出名,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是第一次在我這篇文章裡看到這個名字。

如果我說下面這兩件事情是她做的,可能對您認識她會有所幫助:一是她倡建了應縣木塔,這個功勞可是大大的;二是她生下了遼道宗耶律洪基。耶律洪基?您是不是覺得這個名字有些眼熟?對了,就是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那個性格豪爽,同蕭峰結拜並任命蕭峰為南院大王的那位。

史書裡說,蕭撻裡溫順寬厚,仁愛慈善,賢良謹慎,姿容美麗。先後為遼興宗生下三子二女,長子就是剛才提到的耶律洪基。

(2)蕭皇后倡建釋迦塔。

史載,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八月,遼興宗去世,遼道宗繼位,改元“清寧”,尊蕭撻裡為皇太后。而蕭撻裡倡建的佛宮寺和寺內的應縣木塔建成於清寧二年(1056年)。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應縣木塔(網絡圖片)

蕭皇后何時提出的倡議,我們無從知曉,但根據寺和塔的建設規模和難度,估計一年建成的可能性不大。理論上說,從蕭撻裡被冊封為皇后的1035年,到塔建成的1056年,這其中的任何一年,都有可能是應縣木塔的始建年份。

那麼,蕭皇后是否會在1055年8月丈夫遼興宗駕崩後,像西夏的沒藏氏那樣,為祈福而倡建佛光寺和應縣木塔呢?哎,這我可真說不好。

蕭皇后之所以倡建寺和塔,除了她自己崇佛外,估計還同她的丈夫遼興宗耶律宗真有關。

遼興宗也是個特別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多次興兵攻伐宋和西夏,使得遼國日益衰落,因此影響了他的口碑。然而,他卻也熱衷於佛、道,當他聽到皇后蕭撻裡關於建寺和塔的建議時,估計是會拍手稱快的。

說遼興宗特別,主要還是因為他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工詩詞,善丹青,是遼國享有名望的山水、花鳥畫家,“嘗以所畫鵝、鷹”送給宋仁宗,儼然有中原帝王之風,而趙禎也會作飛白書以答之,他們二人互贈書畫的故事一時傳為美談。這恐怕除了外交的需要,更多的是彼此的互相欣賞和惺惺相惜吧。

(3)木塔落成普天同慶

公元1056年,對於已成為皇太后的蕭撻裡,和剛繼位不久的遼道宗耶律洪基來說,是個普天同慶的安穩年份。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願後世生中國”的耶律洪基(網絡圖片)

耶律洪基是遵照父皇遺詔繼位的,政權交接很是平穩,執政初期的他頗想有所作為,這從1056年他按部就班的所作所為能夠看出。

《資治通鑑》載:三月,遼主赦百里內囚,南京(今北京西南的廣安門一帶)獄空,進留守以下官;五月謁慶陵;六月命宰相舉才能之士,命有司籍軍補邊戍;九月如中京,祭聖宗、興宗於會安殿;十一月,遼群臣上遼主尊號曰天佑皇帝,後曰懿德皇后,大赦,遼主以皇太叔重元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徙封趙國王扎拉為魏國王,吳王尼嚕古進封楚國王,百官進遷有差;十二月,遼上太后尊號曰慈懿仁和文惠孝敬廣愛宗天皇太后。

先是各種名目大赦天下,行謁陵之禮儀,上尊號,更人事,百官晉級。

《資治通鑑》載:四月,遼主詔曰:“方夏長養鳥獸孳育之時,不得縱火於郊”;八月,遼主如秋山,後從行,至殺虎林,命後賦詩,後應聲而成;遼主大喜,出示群臣。次日,行獵,有虎突出,遼主一發殪之,謂群臣曰:“力能伏虎,不愧皇后詩矣。”

再是下詔保護野生動物和環境,同皇后和群臣郊獵賦詩。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應縣木塔(網絡圖片)

還有就是為新落成的應縣木塔親筆題名‘釋迦’二字,該塔由此得名“釋迦塔”。

在眾臣的簇擁下登臨塔頂遠眺四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好河山,想必能夠激發這位崇奉佛教的新任皇帝耶律洪基的勃勃雄心和風發意氣吧。

親眼看著親生兒子為自己倡建的佛宮寺和釋迦塔舉行盛大的開光大典,並將珍貴的兩顆佛牙舍利供奉塔內,皇太后蕭撻裡此刻應該也是志得意滿的。

順帶說一下,遼國也是奇葩皇帝輩出。史書記載,道宗耶律洪基“為人忠奸莫辨,迷於酒色,朝政廢弛”,但他堅持對宋通好,臨終前仍不忘囑咐子孫“切勿生事”。耶律洪基還繼承了他父親的藝術細胞,精通音律,善於書畫,愛好詩賦,特別是其詩“氣象磅礴、意境深遠”,反映了契丹貴族崇尚漢文學,主動學習吸收漢文化的傾向。耶律洪基更曾以白銀數十兩,鑄成一個佛像,並在佛像後背刻下一行文字:“願後世生中國”。

大詩人陸游對遼道宗所作的《題李儼《黃菊賦》》一詩稱賞有佳。“昨日得卿黃菊賦,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猶覺有餘香,冷落西風吹不去。”作為遼詩中的名詩,該詩對後人影響較大。

4、開封“鐵塔”磨洋工

開封“鐵塔”(開寶寺塔)是宋仁宗趙禎於7年前(1049年)特意下詔要求原址重建的,是為了替代開寶寺原來的那座氣勢逼人卻遭雷擊燒為灰燼的木塔“福勝塔”。

(1)趙禎何許人。

公元1056年,正是宋仁宗趙禎在位的時候。對這位時年46歲的以“仁厚”廣受好評的中年人來說,這一年是令他刻骨銘心的年份,誰讓他是皇帝呢。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宋仁宗趙禎畫像(網絡圖片)

這個趙禎,作為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42年),雖說“文治武功”的業績談不上有多好,但總體上還算是個比較稱職的皇帝,考核結果最起碼能給個“合格”。

他打仗打不過遼和西夏,但有戰略眼光,會算大賬,善於拿錢買和平,換來的是經濟繁榮、社會穩定;他敢於用人,善於納諫,是蘇轍、蘇洵、蘇軾、“包青天”包拯等眾多“明星大腕”的伯樂;他銳意進取,大膽改革,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推行“慶曆新政”,為後來的“王安石變法”起到了投石問路的作用;他還有藝術天賦,書法有相當造詣,有音樂細胞,會寫詩。趙禎在位特別是他親政後治理國家的時期,被史家概括為“仁宗盛治”,應該說是對他工作的總體評價和肯定。

然而,寬厚和善的他,卻多女無子,在“忠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年月,這可是個大“BUG”,甚至於為民間文學和綜藝提供了“狸貓換太子”等的各種演繹素材。

(2)禳災祈福開寶寺。

1056年正月,這時候的大宋年號還是至和三年。宋仁宗趙禎在月初上朝時“暴感風眩,冠冕欹側,左右或以指抉帝口出涎”,此後病情竟然日益加重,以至於不能視事,政事完全交由宰相文彥博、富弼等人全權處理,一個月後才逐漸康復。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開寶寺接引殿(網絡圖片)

為禳災祛病、祈福聖體,文彥博、富弼等人“遣近臣禱於在京寺觀”。文獻中雖未言明都有哪些“在京寺觀”,但想來,身為皇家寺院之一且就在汴京城內的開寶寺,當然應在其中。

只是此時的開寶寺,新塔還是個半拉子工程,處於蓋蓋停停的建設當中。

(3)堵心的事兒接二連三。

先是立儲事煩心。宋仁宗重病不理朝政,使得立儲之事一時成為輿論熱點和百官熱議的話題,自5月開始,範鎮、司馬光、歐陽修等人紛紛上書勸諫,要求趙禎從宗室子孫中選立太子。膝下無子的皇帝,這會兒估計想不堵心都難。再是洪水事揪心。東京汴梁“自五月大雨不止,水冒安上門,門關折,壞官私廬舍數萬區,城中系伐渡人”,不僅首都被洪水淹沒,其他地方“亦奏江河決溢,河北尤甚,民多流亡”。三是司天監鬧心。老天發洪水湊湊熱鬧也就罷了,可是司天監三月報“客星晨出東方,守天關,至是沒”,七月報“彗出紫微垣,歷七星,其色白,長丈餘”,八又報“庚戌朔,日有食之”。一會兒超新星爆發,一會兒掃帚星臨門,一會兒又天狗吃太陽,在古代,這些災異現象可都預示著政治有失!於是乎,“九月,改元嘉祐”,逼得老趙不得不改年號了。

這麼一來,仁宗趙禎可是顧不上過問這座開寶寺在建的新塔了。而且,新塔因發洪水肯定得歇工,就連“八方稜池”的塔基和剛蓋好的幾層也因為經月的水泡,恐怕也得推倒重來了。

因缺乏文獻記載,鐵塔確切的落成時間還是個謎。據河南大學教授魏千志考證,開寶寺塔從建造到竣工,前後大概經過近30年的時間,很可能在1073-1077年間才落成。他還在塔身的第三層磚上發現了治平四年(1067年)的年號。

在1056年底的朔風中,我們能看到的開寶寺新塔,也就是後人所說的開封“鐵塔”,建成部分最多不會超過兩層,還遠不成個樣子哩,那顆佛舍利也只好暫時“宿置”他處。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包拯畫像(網絡圖片)

還有,我們熟知的“包黑子”,有可能在這個冬天巡視過在建新塔工地。因為就在這年的12月,包拯已到開封府任職,他是從江寧知府轉任“右司郎中、權知開封府”的。甫一到任,他就開府衙正門接訟,力搗橫跨惠民河上的勢族園榭,“立朝剛嚴,聞者皆憚之,至於童稚婦女亦知其名,貴戚、宦官為之斂手。”

三、三座“姊妹塔”的共性

河南開封的“鐵塔”(開寶寺塔)、寧夏銀川的“西塔”(承天寺塔)、山西朔州的應縣木塔(釋迦塔),這三座塔共性太多啦。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自制表格

怎麼樣,把這三座塔成為“姊妹塔”不過分吧?

【宋塔的特點】最常見的宋塔,是帶有平座,八邊形平面、樓閣式形制的,約佔宋塔的80%;宋塔的顯著特點是都能登臨。宋代的樓閣式磚塔或石塔,塔身上都模仿木結構樣式,有分間、柱額、梁枋、斗拱、平座、挑簷、門窗等。南方宋塔的門楣、窗楣尚存古制,呈圭角形或三卷瓣形;北方宋塔的門窗洞口則呈券形。宋塔各層都有門窗,多數塔將門窗在各層錯開,上下不在一條線上,塔身比較堅固。宋塔中木塔很少,均已不存;磚塔數量最多,至今大部分完整保存;石塔只在福建、四川等省有些實例,如泉州開元寺雙塔、邛崍高興寺石塔;琉璃塔中大型的如河南開封鐵塔,塔身貼滿琉璃。

四、小結

讓我們先看一下這張圖。

讓我們穿越千年,一覽銀川、朔州和開封三座“姊妹塔”的前世今生

百度地圖截屏

開封“鐵塔”、銀川西塔和應縣木塔,其位置連線近乎一個等腰三角形,構成一種穩定的狀態。這種狀態保持了近千年,如果不出意外,還將繼續保持下去。

這三座塔的建設時間,也恰處於宋、遼、西夏三國相對“安生”平靜的時期。但這種和平穩定的局面是短暫的,隨時會被貪婪的人性和政治外交需要所打破。

公元1056年,在千年的歷史維度中,不過是毫不起眼的一個瞬間。

公元1056年,對於宋、遼、西夏三國,卻有著各自難忘的一本故事集。

公元1056年的三座“姊妹塔”,本就是濃縮了所在國度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3個“萬花筒”。

繁華落盡,紅顏成腐土;世事輪迴,滄海變桑田。

我們欣喜地看到,在千年後的當今盛世,三座“姊妹塔”均得到了政府的重點保護和萬眾的一致矚目。

撫今追昔,只餘感慨。

【說明】文中用阿拉伯數字標示的古代公元紀年的月份,並未按照公曆月份進行轉換,實為我國古代文獻中的農曆月份,特此說明。

文中圖片,除標示為“網絡圖片”者外,均為作者所攝,未經許可,謝絕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