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伯的选择

许多过来人都知道,我们平时说话不能太满,做事不能过绝。因为人生真的无法预知,你原来认为不可能的事,日后事实会活生生摆在你的面前。

比如我小时候不喜欢吃芹菜,后来觉得它特别香;对数字不敏感的我,天天与数字打起了交道;上学时不那么爱历史的我,后来喜欢上古迹,最近写起了历史小说。

今日不知明日事,更何况是几年或几十年后的事呢?就象《史记》里记载的项伯,他一定想不到自己会不自觉地,成为项氏家族的背叛者。

对,他就是个看似不可思议,实际又饱含真情与无奈的人。

项伯的选择

01 为救好友,他舍弃亲情

我们先了解一下项伯是谁?《史记·项羽本纪》写着:“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他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项梁的弟弟,项羽的叔叔。他与项羽是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直系亲属。

如果说项羽失败是因为他太自负,不善待宋义、范增、陈平、韩信等这样有才华的人,让他们从自己身边一个个“溜走”,也跟他的亲叔叔项伯给他挖坑使绊有很大关系。

对项氏家族来说,项伯以吃里扒外,挖坑背叛的身份存在。但对于刘邦的大谋士张良来说,他是一位肝胆相照,有情有义的患难兄弟。

早在项伯杀人逃亡,张良博浪沙刺秦时,项伯就与张良在去下邳的途中相识,后来成为了好朋友。期间张良曾救过项伯与项梁的命。项伯一直没有忘记张良的救命之恩和知遇之谊。

为了救好朋友,他泄露项羽的军事机密。他听到项羽和范增商量带兵攻打刘邦时,想起刘邦军营里的老朋友,便翻山越岭,深夜来到刘邦军营,劝说张良跟他离开。

张良也是个讲情义的人,不肯在危难时刻离开刘邦。他拉着项伯去见了刘邦。刘邦是个政治能手,情商和智商都不低。他极快地拉拢项伯成了自己的亲家,还恳请他去项羽那儿当说客,让项羽不要攻打他,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这才有了后来的鸿门宴。

为了救张良的朋友,也就是未来的亲家,项伯公开对抗项羽的亚父范增。

被项伯劝说得耳根子发软的项羽,在宴会上见到刘邦那诚恳的认错态度,基本放弃了杀刘邦的意图。当范增让项庄以舞剑为名,刺杀刘邦时,项伯不顾自身的安危,也跟着上去舞剑,用身体保护刘邦。项庄不敢伤及小叔的性命,没有得手。

项伯的选择

02 他有不服气的道理

鸿门宴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把刘邦分封到道路险阻,土地贫瘠的巴蜀,称为汉王。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以遏制刘邦东进。

张良把刘邦送给自己的全部珠宝,转送给了项伯。项伯帮刘邦在项羽那儿争取到汉中地区,才使刘邦站稳了脚跟。

项伯在英布被刘邦派人游说叛变后,不是积极帮项羽想办法如何重新召回英布,而是急于杀了英布的妻儿,促使英布铁了心,跟着刘邦干。

俗话说得好,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项伯不知不觉地与项氏家族背道而驰,而且越走越远。直到改用了刘邦赐予的“刘”姓,成为射阳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项伯这么做当然有他的道理。《史记》里虽然没有记载,但每当想到项伯当时所处的环境,我也稍微能理解他的所作所为,虽不一定能被大家接受

项伯的二哥项梁战死后,项伯作为家中长辈,他认为理应得到楚王权,受到万人注目的尊重。可他的侄子项羽擅自斩杀了宋义夺得楚军兵权,大败秦军。项羽在楚军威望慢慢提高了,成了楚霸王,掌管军中大权。

项羽是个自大的年轻人。他轻易不听别人的劝告,包括项伯在内。在项伯看来,范增虽是项羽的亚父,也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外人,成了指手划脚的决策者。

项伯感到憋屈。他不甘,不服。

碰巧张良这个智商高他几十倍的谋士,愿意当他是朋友,事事想着他。刘邦也当他是救命恩人,尊重他,有事和他商量。项伯在这里找到了存在感,感觉自己有了人生的价值。因此他选择了对自己好的人,选择了相处起来轻松愉快刘邦。

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再怎么说,项伯也是将门之后,有寻机报复的心理。他一直想借刘邦势力打压项羽和范增,以泄心中之愤。只是后来的局势超出了他的预料。韩信的强大和威力,让项羽和项伯始料未及。

项羽在乌江的自刎,代表了项氏集团的破灭。

项伯的选择

03 项伯有自己的选择

在亲情和道义,忠贞与仁义之间,项伯作出了最后的选择。或许他和张良一样,看出了项羽有领兵打仗的才华,没有刘邦政治上的手腕。或许他们知道无论项羽有多少兵力,天下终将归于善用人的刘邦?

或许就是这样的。

无论如何,在“仁义”与“忠君”之中,项伯选择了仁义。选择了一条能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道路。这条路不那么光彩,但他已踏出了这一步。

踏出就是无法回头。所幸张良没有辜负他,刘邦待他也不薄。

我常想,如果可以重来,项伯还会这样选择吗?我相信他不会,你最好也能相信。

项伯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