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西方的思维模式相对偏理性而东方偏感性,原因也许在这里

公元前624年,哲学家泰勒斯于古希腊米利都出生;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四年,科举制度正式确立。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年份,却为日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分源奠定了一种必然的基调。

为何西方的思维模式相对偏理性而东方偏感性,原因也许在这里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

为何西方的思维模式相对偏理性而东方偏感性,原因也许在这里

唐高祖李渊(566年4月7日-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陇西成纪人,唐朝开国皇帝及奠基者,618年6月18日-626

首先我们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古希腊,古希腊七贤之首的泰勒斯也被称为西方的“科学与哲学之祖”,泰勒斯的家庭是当时的贵族阶级,因此他从小便接受良好教育,成年后,泰勒斯成为了一名商人。优越的经济基础使他游历过很多东方国家,他在古巴比伦学习天文学和海洋测量,在古埃及学习先进的几何学,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学习代数和天文历法。所有的这些学习经历让泰勒斯顺理成章的提出了理性主义精神学说,他强调唯物主义传统,理性至上和普遍性原则的思想,同时他也反对倚赖炫异来解释超自然现象,为日后西方崇尚科学与理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也可以认为,西方在思想源头即被打上了理性的烙印。


有人会质疑说,为何科学与理性的思想能在西方一直延续到现在,古代中国的天文历法算数几何也是相当发达,为何就没有一脉相承呢?这就要在绕回到泰勒斯最初到达古埃及,古巴比伦和米索不达米亚平原学习相关知识,以及为何这几个地区会诞生出早期科学的萌芽。以上三地的科学发展都是因为客观需求,即地缘决定论的观点。

为何西方的思维模式相对偏理性而东方偏感性,原因也许在这里

古巴比伦时期已经出现了现代微积分的雏形

古巴比伦的天文学家们相信,世间发生的一切,诸如天气、粮食以及河流的水位等等都与行星和恒星的运动息息相关。在这些作用于世间的力量中,巴比伦的守护神马杜克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而他又与木星相关。

如今解码的文献,记录了木星在一整年里黄道平面位移的计算方法。根据文献里所记录的,我们可以得知古巴比伦人所用的方法是

构建木星的时间-速度方程,并计算出时间-速度方程曲线所包络的面积。很明显,这运用了微积分的思想,而这一思想被认为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欧洲。这足以证明古巴比伦文明的发达,或许微积分的思想起源要提前1000多年了!


为何西方的思维模式相对偏理性而东方偏感性,原因也许在这里

首先,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每年的洪水泛滥客观上需要严谨而精确的数学计算和天文学知识来预测洪水和之后的土地丈量,更别说法老们还要大肆修建金字塔。反观中国,每次长江黄河流域的洪水都是巨大的灾难,而古埃及的洪水则是良性而具有农业促进作用的,因此两者在灾害性质和影响上就存在天壤之别。其次,古巴比伦文明和米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其他文明当时的社会架构中存在极其重要的祭祀这一阶层,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合理解释甚至能够影响到政权的稳定,尤其是月神(sin),在其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苏美尔文明和中华文明当时在天文学上的巨大差距,当我们的祖先还用“天狗吃月”来解释月食现实时,苏美尔人已经根据月的圆缺,将一年划分出十二个月,其中6个月各有30天,另六个月有29天,全年共计354天,这样每年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少11天多时间,于是他们又创立了设置闰年的办法,这就是苏美尔人的太阳历。在三千年前,对时间的判断能够达到如此的精度以及对月食做出相对合理的解释,这都是我们所不及的。而泰勒斯学以致用,又将他所学习的知识延伸到航海的领域,并将理性和科学的方法论推演至大大小小四百余学科,这一部分原因源于地缘决定论的观点,因为古希腊地处地中海,属于海洋文明,客观的环境和生存需求迫使古希腊人不能不精于测量和计算,而中华文明属于农耕文明,这就使得我们不需要绝对严谨和精确的科学方法作为生存的保障。泰勒斯之后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更是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出了系统的逻辑学,而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摇篮,偏重理性的思维方式也自然陆续传播到欧陆各国,当然前提条件仍是,欧洲大陆隶属于海洋文明,地缘决定了他们思维方式的走势与基调。

为何西方的思维模式相对偏理性而东方偏感性,原因也许在这里

古埃及的天文历法在同时期已达到最先进的水平

为何西方的思维模式相对偏理性而东方偏感性,原因也许在这里

拉美西斯六世坟墓中发现的“星钟”

为何西方的思维模式相对偏理性而东方偏感性,原因也许在这里

古埃及丹德拉的天文天花板

除地缘决定论之外,我认为造成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另一主要原因便在于中国独特的而又延续长达近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这一根深蒂固的制度使得思维差异的距离愈加明显。首先科举制度自然也有着它好的一面,这种开放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对权力的垄断,部分社会中下阶层有能力的人也有机会进入社会上层,甚至是接近权力顶层。这也是中国从唐朝之清中期都在世界上国力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保障,即人才的流通。但科举制度最大的弊端也在于,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得理性与科学愈加远离我们的思想轨道。从科举的内容上来看,从隋朝始,虽然陆续经历过考试科目的变化更改,但总体来说,考试内容都为文科,无非大多是考察诗赋经义之类的测试,从根本上就不将科学一项作为人才能力的衡量标准,但说到底,这仍旧是地缘决定论所致。农耕文明的国家本身最为需要的是一套适合国家性质的管理制度,礼俗制度以及生产制度等。因此儒家文化才会在中国如此有“市场”。那有人又会质疑了,可你刚才说的古埃及,古巴比伦以及米索不达米亚平原不都是早期的农耕文明吗,为何只有中国没有将科学与理性发扬下去呢?其实并非中国,上述两大文明加上印度文明,它们都莫不如此。只不过还是由于地缘学说,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离欧洲大陆更近,西方也最便于从那里得到关于科学方面的知识。

为何西方的思维模式相对偏理性而东方偏感性,原因也许在这里

科举考试流程

为何西方的思维模式相对偏理性而东方偏感性,原因也许在这里

会试的基本流程

最后说一点题外话,东西方思维上的差异其实在一些方面也并没有很显著的分化,比如在哲学层面,从魏晋玄学之后的中国哲学史,也是讲求逻辑推演和理性思辨的,只不过西哲与东方哲学相比,相对更意识形态化,而东方哲学与其说是哲学倒不如说更接近政治哲学的范畴。


因此,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是有其源头的,其中既有地缘因素的影响,也有上千年文化与社会的制约。任何一个民族和文明,若希望繁荣进步,就需要平衡好思维中理性与感性的天秤,方可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