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自由意志决定喜爱的商品,很可能中了商家的“陷阱”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理性动物,当事情足够重要时,我们可以做出理性的选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大量研究表明,我们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受到某些偏见的影响。

通常商家在卖东西时,会运用各种各样的小技巧,让顾客决策“失误”。即使电商网站上的物品排序也是经过严密思考的刻意安排,我见过一些顾客在电商网站上花费1个小时进行价格比对、阅读产品特性等等,这个过程看似理性,其实他们只是自以为的理性思考,最后还是落入“圈套”。

那么,我们会受到哪些偏见影响呢?


参照效应

美国经济学家丹·艾瑞里曾给他的学生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你以为你自由意志决定喜爱的商品,很可能中了商家的“陷阱”

丹·艾瑞里将他的学生平均分成两组,然后告诉他们不得不订阅《经济学人》杂志,并给了他们选择方案。这两组学生的选项略有不同,如下。

第一组学生

选项A:订阅网络版,59美元。

选项B:订阅纸质版和网络版,125美元。

第二组学生

选项A:订阅网络版59美元

选项B:订阅纸质版和网络版,125美元。

选项C:只订阅纸质版,125美元。

根据学生做的选择,统计发现:第一组学生中68%的人选择了选项A,32%的人选择了选项B;第二组学生中16%的人选择了选项A,84%的人选择了选项B,没有人选择选项C。

这个结果出乎很多人意料,第二组学生的选项只是增加了个愚蠢的、没有任何人会选择的选项C,就完全改变了选项A和B之间的比例。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经济学家提出“参照效应”对这个现象做出了解释:

我们不擅长在两个不太具有可比性的选项中做出选择,对于第一组学生中的选项A和选项B,很难说哪个更加物有所值,稍多一些的人选择了选项A,是因为他们觉得网络版和纸质版内容一样,选择更加便宜的那个似乎是个好的选择。

当加入一个极具可比性的选项C,就会突然让选择变得简单。因为选项C和选项B价格一样,但是多赠送了网络版,这瞬间让B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很多人质疑丹·艾瑞里的学生太过愚蠢,轻易的就会被人操控。其实,他的学生在美国最著名的MBA班之一,都是商业领袖中的精英。

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在一直上演。

比如,你看上了两个手机,一个是价格低一些的低配,一个是价格更高一些的高配,当你在这两者之中犹豫不决时,商家会给你第三个选择,拿出一款价格比这两款都高的手机,并向你介绍道:“这款手机和那两款中高配的那个配置一模一样,但是价格更高一些,可以说那款更具性价比。”通过商家这么一对比,再加上销售话术,我们极易被他们的思维影响,做出“不理智”的选择。


损失规避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做了很多彪炳史册的实验,其中有这么一个。

你以为你自由意志决定喜爱的商品,很可能中了商家的“陷阱”

卡尼曼将随机选择的一群人平均分成两部分,然后给其中一组人每人一个马克杯,另一组人则没有。卡尼曼问分到马克杯的那组人,愿意多少钱出售这个杯子;问没有分到马克杯的那组人,愿意花多少钱从另一组人那里买这个杯子。

结果显示,分到马克杯的人平均愿意花5.75美元来出售这个杯子;没有分到马克杯的人平均愿意花2.25美元购买这个杯子。

经济学家把这个现象命名为“损失规避”:我们总是把一个物品赋予它更多价值。当我们有马克杯时,失去他意味着破财;当我们没有这个马克杯时,那没有它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生活中也时常发生这种情况。比如你抢到了一个著名歌手的门票,100元。当有人提出愿意花300元购买你这张门票时,你甚至会选择拒绝。因为你觉得这张门票的价值远高于300元,你不愿挣200元却失去一场音乐盛会。但是,显而易见,当你没有这张门票时,你又不愿去花300元进行购买。


沉没成本

沉迷成本,是指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支出。我们决策过程中,总是会考虑沉迷成本而变得不理性。

你以为你自由意志决定喜爱的商品,很可能中了商家的“陷阱”

即使那些聪明人,那些聪明的组织,也有过这样的错误。协和超音速飞机的开发总共花了近20亿欧元,远远超过预期。其实在这个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合作者们就意识到再大量投入资金,将成为商业史上的败笔,但是他们依然选择投入资金完成这个项目,因为他们觉得现在撤资让原先的钱打水漂显得自己太过愚蠢。

生活中,这种现象也很常见。比如你花了5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但是在看电影的前20分钟,你已经断定这个电影是个烂片。这时,绝大多数人的选择是继续把电影看完,而不是直接选择离开。在他们看来,花了50元钱,就必须把这个票价用看电影的方式赚回来。实际上,这50元已经变成沉迷成本,与其继续观影,不如选择离开,避免在浪费50元的基础上再作出错误决定。


结语

我们人类总是被各式各样的偏见影响,却自以为很理性。维基百科中有近200个人类常犯的认知偏差,Buster Benson进一步对这些认知偏误做出了整理、分类,划分为由“信息过载”、“信息的意义不明确”、“大脑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对浩瀚的记忆做出取舍”组成的四大类,如果你想变得更加理性,不如就用芒格推崇的检查清单从这200个认知偏差开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