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亦何歡死亦何懼?田橫之死為何影響中國兩千年

楚漢相爭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有一個人和他的追隨者群體,像流星一樣悲壯,以他們殉道般的史詩般的行為,在歷史的浩渺夜空裡劃出了短暫微弱卻動人心魄的光芒,這個人和他的追隨者們就是田橫和他的五百壯士。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田橫之死為何影響中國兩千年

田橫是齊國的後裔,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時,田儋、田榮、田橫三兄弟也聚眾反秦。戰亂時,田儋被秦將章邯所殺,田榮被項羽擊敗死於亂軍之中。田橫收集齊國散兵與項羽決戰,此時,項羽背後受到劉邦襲擊,被迫棄戰。田橫乘機收復失地,立兄田榮之子田廣為齊王,自為相。

三年後,漢王劉邦為統一天下,派使者酈生聯合田橫。田橫被說服,放鬆了對漢軍的防禦。隨即劉邦大將韓信領兵襲擊田橫的歷下防軍,攻佔了臨淄。而此時田橫正宴請特使酈生,一聽到此消息,怒髮衝冠,大罵酈生欺騙他,將其處死,並分兵退卻。齊王田廣退至高密,急派使者向項羽求援。項羽派大將龍且,領兵30萬,漢、楚雙方在濰河兩岸對峙。此時,韓信使計引濰河水擊敗楚、齊軍隊,龍且被殺,齊王田廣俘後被殺。田橫得此消息,異常悲憤,自立為王,率軍於贏城與漢將灌嬰激戰。田橫寡不敵眾,帶領殘部投靠梁王彭越,以圖東山再起。

後來劉邦消滅了項羽,即位稱漢高帝。漢高帝即位後封彭越為梁王,田橫見勢就帶領五百餘名部屬逃到即墨田橫島上。漢高帝劉邦對田橫放心不下,因田橫深得人心,擔心日後作亂。於是派使者赦田橫無罪,並招他去洛陽朝拜。田橫告訴秦使:"感謝漢王,可我處死了漢王大將酈商的哥哥酈生,因此不能前去,請允許我在海島做一個普通百姓就行了。"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田橫之死為何影響中國兩千年

即墨田橫島

秦使回報劉邦後,劉邦立即正告酈商:"齊王田橫來了,你敢隨便亂動,誅滅九族!"於是,劉邦再派使者宣詔田橫,並說"田橫來朝,可封侯、封王;若拒詔不來,舉兵圍剿殲滅!"田橫沉思良久就答應了帶著兩個隨從啟程奔赴洛陽。

田橫到了河南偃師,離洛陽只有30里路了,對兩個隨從說:"起初,我與劉邦各在一方稱王,現在來朝拜他夠恥辱的了;再加上我處死酈生,現在卻要和他的弟弟酈商在漢王手下稱臣共事,難道我就感到心安嗎?漢王要我去朝見他,只不過想看看我是什麼樣子罷了。由此到洛陽不過30裡,砍下我的頭送去,面貌不會有什麼大改變,你倆照我的命令去辦吧!"說罷,拔劍自刎。田橫的兩個隨從按照吩咐帶著田橫的頭到洛陽獻給漢高帝劉邦,劉邦看後感嘆不已,為之流淚。隨即派遣2000人去偃師,按王者的大禮安葬了田橫,並封田橫的兩個隨從為都尉。兩個隨從默默地站在田橫墓前,不說話不流淚,也揮劍自殺了。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田橫之死為何影響中國兩千年

劉邦得知消息,既吃驚又欽佩,也隆重地收葬了這兩個隨從,並將其安葬在田橫墓旁。劉邦知道海上還有田橫的五百餘名部下,就派使者去招撫他們。使者到了海島,帶來了田橫等自殺的消息,五百餘名部下聽後久久地沉默不語,紛紛拔劍自剄。

一個田橫死了,卻推動了一次集體效仿!田橫的剛烈與門客們的血性,從此就黏稠一體,編織出了一份人神共泣的悲壯!當然,也從此引爆歷代文人騷客和英雄豪傑的吟贊與感嘆,由此逐漸成為一種歷史文化——田橫文化。

西漢司馬遷在記述田橫自刎原因時,傾注了豐富的個人感情,以田橫自述的口吻說:"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漢王為天子,而橫乃為亡虜而北面事之,其恥固已甚矣。"往日我田橫與劉邦一樣南面稱孤,如今卻要俯首稱臣,士可殺不可辱,"恥"的心態最終導致殺身成仁。劉邦對於田橫很是欽佩,曰:"嗟乎,有以也夫!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豈不賢乎哉",併為之流涕,派出兩千人,以王者的禮儀規格埋葬了田橫;得知田橫手下的五百壯士也全部自殺,劉邦感嘆"於是乃知田橫兄弟能得士也"。司馬遷最後慨嘆道:"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聖!"

東漢蔡邕作《述行賦》對田橫的英勇精神大加推崇:"率陵阿以登降兮,赴偃師而釋勤。壯田橫之奉首兮,義二士之俠墳。"漢桓帝統治的延熹二年(159年)秋,中常侍徐璜等擅權,知蔡邕善鼓琴,遂強挾其進京。蔡邕被迫登程,到偃師時稱疾而歸。他對朝政廢弛深感不滿,就以此次被迫赴京所經歷的地點為線索,聯繫前代善惡興亡之事,抒發內心情感。蔡邕懷著崇敬的心情,熱情謳歌在偃師伏劍自刎的田橫及其部下,景仰其浩然正氣,推許其彪炳千秋。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田橫之死為何影響中國兩千年

程昱和曹操

西晉陳壽《三國志》的記載中,一些謀臣策士在申明自己的政治觀點時,對田橫多有提及。如魏國謀士程昱,在進諫曹操時說:"田橫,齊一壯士耳,猶羞為高祖臣。"勸告曹操不要屈居臣服於袁紹之下,否則,"以為將軍之志,不如田橫",自己也深以為恥。諸葛亮也評價田橫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以此來證明劉備作為王室之貴胄,絕不會苟活於曹操手下,表白與孫權一起抗擊曹軍的意志和決心,也激起孫權的抗曹氣勢。

唐高宗李治在回顧大唐王朝建立的功業時,提出新朝大局業已安定,各種爭奪勢力應和睦相處:"義貞白水,信縟丹書。赦其縲櫬之辜,宥其挻埴之命。情安共主,忘鯁氣于田橫;怨切周天,忍終兇於魏豹。於時沴卷東浸,鏡萬里而河清;妖斂西氛,陣千重而云散。"可見,對國君而言,他們希望人臣忠誠於自己的王朝,不可隨便降服或歸依他者政權,體現出威武不屈的精神;他們也願意把高節才能之人招撫至本朝效力,與新政權和睦相處。田橫身上所具有的"鯁氣",即剛直不阿的精神氣度,應該忘記或拋卻。或許正是基於這樣一種矛盾的心理,最高統治者很少對田橫給予評判。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田橫之死為何影響中國兩千年

唐代為詩文盛世,吟詠田橫及其五百士者令人目不暇接。唐代詩人李白曾與好友南陵常贊府寫詩抒發敬仰田橫的情懷:"海上五百人,同日死田橫。當時不好賢,豈傳千古名。願君同心人,於我少留情。"詩人李端也曾作《千里思》一首:"涼州風月美,遙望居延路。泛泛下天雲,青青緣塞樹。燕山蘇武上,海島田橫住。更是草生時,行人出門去。"把田橫的高風亮節與漢代堅持氣節的蘇武相提並論。杜甫有"永系五湖舟,悲甚田橫客"。韓愈在祭奠田橫墓時,作有千古美文《吊田橫墓》,切實表達了對田橫的讚頌之情,高評曰:"餘既博觀乎天下,歇有庶幾乎夫子之所為……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跪陳詞而薦酒,魂彷彿其來享",表達了深切的尊重與悼念之情。

宋代蘇洵《六國論》,言春秋戰國直至秦漢之養士為賓客,"皆天下俊傑",即以"田橫亦有士五百人"為所舉大端之一,感喟"與其受韓信之誅,豈若死田橫之節也哉。"】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田橫之死為何影響中國兩千年

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鑑》不吝筆墨地讚揚,並對田橫事蹟賦詩《田橫墓》一首,曰:"昔時南面並稱孤,今日還為絳灌徒。忍死祗能添屈辱,偷生不足愛須臾。一朝從殉傾群客,千古生風激懦夫。直使強顏臣漢帝,韓彭未必免同誅。"司馬光贊同田橫不苟且偷生、屈尊見辱的做法,認為這樣的精神激勵世間懦夫頓生勇氣。若真是選擇了臣服於劉邦,估計與韓信、彭越"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沒有區別,自然更不會流芳百世了。

南宋學者洪邁則對田橫、呂布進行比較和評價,對田橫頌揚有加:"橫不顧王侯之爵,視死如歸,故漢祖流涕稱其賢,班固以為雄才。韓退之道出其墓下,為文以吊曰:'自古死者非一,夫子至今有耿光。'其英烈凜然,至今猶有生氣也。"

民族英雄鄭成功在1662年成功收復臺灣後,賦詩一首《復臺》曰:"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前兩句高度概括了收復臺灣的艱難歷程,深情地抒發了與將士們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血肉深情。後兩句化用田橫的典故,"三千"泛指多數,"客"則指將士,表明自己不願稱臣於清的心跡。

清朝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對田橫評價曰:"田橫能得士,高義陵千秋。橫來大者王,橫來小者侯。慷慨五百人,不與韓彭儔。富貴苟不樂,沈殞遂所求。至今滄海上,天風激清流。"

清初著名詩人王士禎,田橫的同鄉,也很看重田橫身上濃厚的"義"之氣節:"皖江便是田橫島,義士悲歌為涕洟。"

道光五年(1825年),晚清現實主義詩人龔自珍客居崑山,目睹東南地區"名流"們奴顏婢膝的卑劣行徑和清朝社會政治的黑暗,感觸之餘,寫下《詠史》這首諷刺現實的詩:"金粉東南十五州,萬重恩怨屬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團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詩作從現實感慨出發,以田橫五百壯士殺身取義為映襯,感嘆氣節喪盡、毫無廉恥的社會現狀,具有強烈的批判與諷刺效果。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田橫之死為何影響中國兩千年

1904年,梁啟超因戊戌變法失敗流亡日本。國家政治的衰朽,國民精神的懦弱,造成外國對中國的極度歧視,甚至日本都認為"中國之歷史,不武之歷史也,中國之民族,不武之民族也"。這嚴重刺激著梁啟超敏感的心緒,決定寫一部書弘揚中華民族的尚武精神,以先民武德作為後代模範,這便是《武士道精神》寫作的緣由。該書從15個方面闡述中國武士道精神的尚武思想,介紹了春秋戰國至漢初共計71位武士以武德聞名天下的事蹟,而田橫及其門客的史蹟歸屬"戰敗,寧死不為俘"一類。梁啟超濃筆厚彩地評價田橫,點明其可貴精神之所在:"太史公既傳田王,重為贊曰:無不善畫者,莫能圖何哉。其所以崇拜者至矣。求諸近代歷史,則臺灣鄭氏,殆庶幾焉。顧亡鄭氏者,鄭氏部將也。以視田王之客,何其遠矣。齊自太公以來,即世與萊徐夷競,故其軍國民主義,養之至深且厚,以五百人者結八百年之局,其亦不負太公、管子之教矣。孟子曰: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田王有焉。"

1928年,著名愛國畫家徐悲鴻痛感於此,利用整整兩年的時間,以富含"威武不屈"高節精神的田橫故事為題材,選取田橫與五百壯士訣別的場面,創作巨幅油畫《田橫五百士》,著重刻畫了眾人不屈的激情,歌頌中國人民自古以來所尊崇的"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質。值得一提的是,徐悲鴻還把自己的影像放置於送別的人群中,以展示自己堅定不屈的立場。徐悲鴻的這幅畫作,極大宣揚了中華民族處於外憂內患之危難之際,許多仁人志士表現出來的氣節,體現了時代對人類正義精神和高尚情操的呼喚。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田橫之死為何影響中國兩千年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田橫這一人物形象在歷史性的文化傳播中,留給世人多是"不屈"的"義"的精神內涵:他不願北面而事原本同等地位、後又位及至尊的新朝國君;他能禮賢下士,深得人心,使得門客誓死相隨。這些都是古代士大夫和文人所比較看重的個人品德和行徑。無論是戰亂時期的謀士,還是和平時期的文人,無論是汲汲於功名的政治家,還是淡泊名利的隱士,對田橫這一歷史形象,大多都是願意接受的,並從自身所處的立場和社會需求出發,重新演繹、宣揚,讓其發揮時代的精神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