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学习,到底学的是什么?(一)——科学还是哲学?

引言

俗话说得好:

“活到老,学到老。”

我想许多人经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并用以自我标榜,就仿佛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所谓学习,到底学的是什么?(一)——科学还是哲学?

事实上,我们之中绝大多数人从小就开始或主动、或被动地学习着各门学科的知识。

但遗憾的是,大概很少有人真正明白,我们学习的这些知识之间有什么深层的关联,它们又意味着什么。

所以,通常情况下,当我们无法找到各门学科之间潜在的联系时,我们学到的其实就只是一些“信息碎片”。

如果不把这些信息碎片内化为一体,我们就很难看到学习这些知识真正的目的。

换而言之,这世上绝大多数人虽然活到了老,但是他们却完全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方向是不同的(向内还是向外)

所谓学习,到底学的是什么?(一)——科学还是哲学?

如果人的生老病死不可避免——

所谓学习,又到底学的是什么

我们将对这个问题展开相对详细的探讨,从逻辑到非逻辑,从现象到本质,从形而下回归形而上,从论述到写意。本文会跨越多个领域,根据内容实时转换行文风格,讲述我们作为一个人真实的状态以及当下所处的境遇。

由于需要论述的内容相对于自媒体平台而言过于冗长和枯燥,在尽量精简的前提下,仍需分成多个部分完成,本文为第一部分。

1.科学还是哲学?

在一般人的认知当中,科学似乎在解释现实层面上的问题时比哲学更为直观,甚至还有人偏激地认为,哲学家就是一群吃饱了撑得没事做的人。

当然,在这里我需要郑重地纠正这种完全颠倒的偏见——

事实上,在解释现实层面的问题上,哲学要比科学直观得多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我这种说法未免哗众取宠,但是我们将会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看到事实或许并非如你所想。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将我们理解中的“事实”分为两种,一种是经验事实,一种为概念性事实。

经验事实,指的是我们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官能够直接观察并归纳出来的事实。

譬如,在地心说中,太阳和月球以及其它星体都是以地球为中心转动,而地球处于静止状态。

请暂时抛下我们对现代所谓“天文学”的认知,直接用眼睛看向窗外,你会发现——

地球处于静止状态是一个非常符合你五感观测的经验性事实

概念性事实,指的是我们需要对不可直接观测的一些假设进行反复推演,最终得出的一些需要依托于理论和概念才能成立的事实。

譬如,现代化学基础告诉你,一个氧分子是两个氧原子构成,而学过化学基础的人通常对此深信不疑。

请注意,如果我们不考虑这是权威科学教材告诉我们的“事实”,我们大概不能通过自己的五感观察到“氧气的内部结构”这样一个“常识”

所谓学习,到底学的是什么?(一)——科学还是哲学?

中学化学试题中只会问你“氧气是由什么原子构成”这样的问题,而大概不会问你“氧气的本质属于亚里士多德体系土、气、水、火中的哪一种”。

从这里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当我们抛开一切外界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官对这个问题进行衡量时,我们就会发现——

“氧气的本质是一种气”这样的结论远比“氧气的本质是一些氧原子”要直观得多

换而言之,你根本不可能直观地得到第二种结论,除非周围的人都这样告诉你。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严谨性,我并没有说过“包括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在内的全部哲学派系包含的都是直观的经验性事实”这样的话,也并没有给出“包含化学在内的全部科学学科都是概念性事实”这种结论。

事实上,我在举例的时候,只是为了说明,通常情况下,哲学会更加侧重于在复杂的现实问题中寻找共性,并得出相对简单直观的结论,而科学却倾向于在简单的现象中划分出孤立的系统进行观察,并得出一个不太直观却符合“多次实验结果”的结论。

哲学更多考虑的是一些关乎本质的问题,而科学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解释现象

然而奇怪的是,当我们无限讨论本质问题的时候,其实我们很难将“本质”或者说“真理”准确描述,进而我们为了准确描述会将问题无限复杂化,直到这种复杂超过了一般人通过五感能够直接“经验”到的程度。

此时我们会发现,我们需要借助更多的观测和反复实践来确认一些“分支问题”——

哲学正在向着科学演变

所谓学习,到底学的是什么?(一)——科学还是哲学?

换而言之,科学和哲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互相关联的,只是最初的倾向性不同。

为什么会出现如上演化的状态,其中将涉及到更为多样化的学科之间的关联,我们将在下一节中进行探讨。

(文章为原创,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