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清平樂》裡的宋仁宗趙禎與《宋史》書的趙禎

最近熱播的《清平樂》是由張開宙執導,王凱、江疏影、任敏、邊程等主演的大型歷史古裝劇。該劇改編自米蘭Lady的小說《孤城閉》,與原著小說不同的是,原著以宋仁宗長女福康公主趙徽柔與內侍梁懷吉之間的繾綣愛情故事為主線,後者則以宋仁宗的一生為線索,講述了宋仁宗從少年登基逐步掌握朝政大權殫精竭慮勵精圖治的故事,也有仁宗皇帝一生愛恨情仇。從而將宋仁宗趙禎的形象繪聲繪色的展現出來。

論《清平樂》裡的宋仁宗趙禎與《宋史》書的趙禎


宋仁宗 趙禎是真宗第六子,隨著仁宗五位兄長的早天,自然而然的落到了仁宗手裡,其為人寬和存孝,善於納諫,在位期間,宋朝經濟繁榮,文化,科技也取得了長足發展,有仁宗盛世的美譽,但在士大夫與皇帝共治的宋代,宋仁宗在治國與生活中常常遭到文官集團的阻撓,而做出妥協。

論《清平樂》裡的宋仁宗趙禎與《宋史》書的趙禎


電視劇《清平樂》中的仁宗皇帝趙禎

宋仁宗感情生活:宋仁宗趙禎的生活感情分三部分,一是對嫡母劉太后的複雜感情以及對親生母親李氏深感愧疚;二是對自己子女的問題,三是對宋仁宗一生最寵的三個女人

論《清平樂》裡的宋仁宗趙禎與《宋史》書的趙禎


首先是對嫡母劉太后的複雜感情以及對親生母親的愧疚:仁宗皇帝年幼即位,軍國大事全由劉太后做主,而自己出生就被劉娥撫養,以及在劉太后稱制的十一年中盡心盡力照顧起居飲食,對宋仁宗進行良好的教育,培養宋仁宗的執政能力。因而仁宗皇帝對劉太后的感情很複雜,一方面感激其無微不至的悉心照顧,另一方面又對其遲遲不肯還政和隱瞞自己生母感到憤恨。而仁宗得知自己的親生母親是劉太后身邊的侍女李蓮惠時,深感愧疚,為了報答母親,趙禎把自己的心愛女兒嫁給了李家子孫李瑋。

論《清平樂》裡的宋仁宗趙禎與《宋史》書的趙禎


其次是對於自己子女的態度:宋仁宗雖有16位子女,但真正存活下來的只有4個女兒,這在男權至上的封建時代有絕嗣的可能,《清平樂》中的福康公主正是仁宗皇帝的長女,劇中趙禎給了公主全部的父愛,同時因對母親的愧疚,報答李家,把心愛的女兒嫁給了李瑋,但對於與自己知趣不同,性格木納的李瑋萬般排斥,從而引起與婆家的矛盾,公主不顧一切的夜扣宮門,從而引發了朝臣議論,這與他一生遵循的倡導的直言納諫主張所違背,使得朝臣得他在愛女之情和維護治國理念之間掙扎得遍體鱗傷。最終,公主以半瘋狂的抗爭,始終未屈服於“成為李瑋真正妻子”的命運。

論《清平樂》裡的宋仁宗趙禎與《宋史》書的趙禎

最後是一生最寵的三個女人:《清平樂》中著重描寫仁宗與曹皇后,苗娘子,以及張貴妃的感情為線索。曹皇后與仁宗相遇源於自己少女時代一場猝不及防的偶遇,這場想遇註定了日後兩人剪不斷的感情,隨後劉太后去世,仁宗親政,趙禎便以郭皇后對皇帝大不敬之罪,廢除郭氏皇后之位,這或許是宋仁宗對劉太后垂簾聽政,壓抑多年的不滿的發洩,但對於另立皇后的人選,宋仁宗還是屈服於朝臣集體推薦,曹皇后得以順利入宮,因緣之際如願嫁給了自己年少一眼定情的人,然而只有一面之緣的兩人畢竟互不瞭解,但曹皇后發現自己始終無法走進宋仁宗心裡,便把自己的心聲藏於心裡,安心做個輔佐夫君治理國家的妻子,宋仁宗後來愛上了曹皇后,但後者取把愛早早的收了起來,二人就在互不做聲中走了完了一生。仁宗對於苗娘子而言,可能更多的是哥哥對妹妹的愛,二者又青梅竹馬,因而劇中趙禎曾言:“苗娘子是他的親人”,因而成親之後,也只留宿苗娘子哪裡,仁宗而立之年也只有苗娘子誕下福康公主和雍王趙昕。對於張貴妃而言,仁宗極盡寵愛,或許是張貴妃善於表露自己對宋仁宗的愛 ,不適皇后那般隱藏在心裡,因而在張貴妃英年早逝之際,曹皇后尚在,便追封其為溫成皇后,張家也因張貴妃而顯耀。

論《清平樂》裡的宋仁宗趙禎與《宋史》書的趙禎


宋仁宗治國理念:影視劇《清平樂》中以仁宗的感情線索為中心,同時穿插了仁宗一朝的治國理念,而早在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後,便確立了以文治國的國策,到仁宗時期,北宋立國六十餘年,勳貴集團和武將早已沒有實權,日益做大的文官集團也分成守舊派和改革派 ,朝堂之上,慶曆新政大臣和老派權臣之間的針鋒相對,鬥爭風起雲湧,趙禎治國如執秤,權衡各方勢力,因而在國事方面殫精竭慮。

論《清平樂》裡的宋仁宗趙禎與《宋史》書的趙禎


影視劇《清平樂》中的宋仁宗,給我們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有兒女情長的帝王,對於愛人和自己的子女是博愛,而對於朝臣一生也是寬厚以待。

據《宋史》,趙禎駕崩的消息傳出後,“京師(汴梁)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

之前”

因而他在位期間,天下太平,社會安定,百姓也得以修養生息,經濟繁榮,科技發展與文化取得了長足發展,形成了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靜,士農樂業、文武忠良”。史上有“慶曆、嘉祐之治”之稱,尤以“嘉祐之治”為多。

《宋史》上記載的宋仁宗趙禎

北宋給後世往往留下了的是一個經濟,文化繁榮的影響,但同時也是個發展不平衡的時代,北宋擁有龐大的軍隊,但對周邊契丹,西夏的戰爭常常勝少負多,因而出現入不敷出的現象,北宋在軍事上“積弱”,在經濟上“積貧”,被歷史學家視為“中國歷史上最軟弱的一個朝代”。因而被後世所忽略。那麼宋仁宗時期時期的宋代是怎樣的呢?

論《清平樂》裡的宋仁宗趙禎與《宋史》書的趙禎


年少即位,太后攝政:宋仁宗於公元1022年即位,由於年幼,軍政大權暫有太后劉氏執掌,隨著時間的推移,宋仁宗本以到了親政的年紀,但至死也不肯歸政於宋仁宗,朝廷重臣擔憂其“行武后代唐故事”,但在群臣的阻力下才壓制住自己的慾望。

論《清平樂》裡的宋仁宗趙禎與《宋史》書的趙禎


慶曆革新,善於納諫:北宋歷經太祖,太宗,真宗到仁宗已於一個甲子,社會,經濟,民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同時也如其他王朝一樣,農民起義和兵變不斷,土地兼併日益嚴重,以及軍隊“三冗”現象做出改革,歷史上稱為“慶曆變法”,宋仁宗相繼提拔仲淹為參知政事,後又擢拔歐陽修、餘靖、王素和蔡襄為諫官。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慶曆變法。變法如下:

刷新吏治,精簡科舉

1.明黜陟,改革先前的官員升遷制度,對官員實行嚴格的考核制度,以此判定官員優劣

2.抑僥倖,限制恩萌制,從而阻斷勳貴子弟的官位壟斷

3.精貢舉,改革科舉制,以策論和操行代替先前的賦、墨義取士舊制

4.擇長官,慎重考慮中央,地方的長官

5.均公田:平均分配給各級官員農田,抑制土地兼併

輕徭薄賦,復唐府兵制

1.厚農桑,減徭役,重視農業,主動幫助百姓興修水利,合併人口少的縣邑,減免生活困難百姓的徭役

2.修武備,主張以唐代府兵為主,輔之募兵制,改變北宋重內輕外之策

厲行法治,推行中央權威

重命令,推恩信:重視中央地方頒佈的法令,落實朝廷的各項恩惠。

這場改革由於觸及到吏治問題,而吏治自古都是封建王朝最大的問題,尤其對官吏和商人構成威脅,加上守舊派勢力不思進取,圖與苟安,遭到了他們的猛烈反撲,誣衊范仲淹、富弼、歐陽修等結交朋黨,宋仁宗在守舊派的說服下,動搖了變法的決心,從而導致這次變法的失敗。

論《清平樂》裡的宋仁宗趙禎與《宋史》書的趙禎


總結

慶曆變法的失敗是必然的 ,首先是北宋體質的原因,北宋立國之初,便實行文官治國之策,在對外問題上也是內緊外鬆,因而常常對外戰爭失利, 導致西北河西走廊,以及遼東,燕雲十六州被周邊國家佔領,這種政策久而久之中央形成了巨大的官僚集團,因而北宋是士大夫與皇帝共同治理國家,皇帝的決策因而常常受到限制,要改革必然會損害士大夫的利益和權力,在這種權力動盪之際,宋仁宗權衡利弊,還是因循守舊,繼續執行太祖立國曆來養士大政策,其次是宋仁宗性格的問題,他缺少漢武帝的雄才大略,專權獨斷的性格,他的廟號“仁”也決定了他不可能在治國方面有所突破,再加上夏竦等奸臣到處宣揚范仲淹等人的不是,導致仁宗失去對改革派大臣的信任,這位想勵精圖治的皇帝終於完全退縮,他下詔廢棄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參知政事的職務,將他貶至鄧州,富弼、歐陽修等革新派人士都相繼被逐出朝廷。這場變法以宋仁宗的退縮而想向了破產,這與宋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的失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基本都是守舊派的反擊與皇帝的退縮導致變法失敗,究其原因還是北宋王朝體質的先天不足決定。

參考資料 《宋史》 以及影視劇《清平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