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為什麼叫惠州?因為一場美麗的誤會……

公元1020年,宋天禧四年三月,東京城裡春光明媚,宋代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趙恆大筆一揮,同意將嶺南禎州改名“惠州”。至此,惠州一名沿襲千年。

為何要改名?原來,這座距離京城千里的禎州與太子趙禎撞名了,按照古人的規矩,必須“讓道”。而趙禎就是後來的宋仁宗,歷史上有名的“寶藏皇帝”。他勵精圖治,網羅人才,開創了一個文治盛世。在他治下,惠州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文氣興旺,宋代共培育出54位惠州籍進士,遠超歷朝歷代。

揆諸歷史,正是這位“寶藏皇帝”,拉開了惠州得名千年進化史,開啟了惠州的千年榮光。

惠州為什麼叫惠州?因為一場美麗的誤會……

惠州合江樓。

改名

或有一場美麗誤會

5000年文明史、2200多年建制史、1400多年建城史和1000年得名史,這是惠州厚重的歷史家底。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惠州的“乳名”是鵝城,傳說有仙人乘木鵝船至此而眷戀不去,遂得“鵝城”一名。

惠州的“曾用名”也很多,有梁化郡、循州、海豐郡、博羅郡、禎州等,勾勒出惠州悠久的歷史。

恩格斯曾說:“有了人,我們就開始有了歷史。”根據考古發現,在四五千年前,惠州地區就有人類活動。這些土著初民為東江河畔帶來了人類文明的曙光,特別是傳說中的縛婁古國,為惠州先秦時期的文明增添了一道亮色。兩晉以來,惠州更是人文氣息濃厚綿延、文化教育長盛不衰,葛洪在羅浮山行醫煉丹、建庵著述,開一邦風化。

公元590年,隋開皇十年,隋文帝派東萊郡公王景持節巡撫嶺南,百越皆服,於是在惠州梌山(今惠城區中山公園一帶)設立循州總管府,這是惠州建城之始。當時整個廣東僅設廣州、循州兩個總管府,循州總管府成為粵東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循州建置歷經300多年後,至五代南漢乾亨元年(公元917年),改循州為禎州。

宋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北宋名相陳堯佐任潮州通判權知惠州,建野吏亭並對惠州的湖光山色多有題詠,禎州一名已小有名氣。

20年後,即1020年,宋天禧四年,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父親在賀蘭山以東新建興州城,為李元昊立國備就了都城。而宋真宗獲悉嶺南禎州與太子撞名,按照避諱慣例,將禎州改稱惠州,惠州一名從此出現在中國版圖。

為什麼要用“惠”來代替“禎”呢?這可能源於一場美麗的誤會。

“古時州縣大多以當地山川命名,當時以循江(今東江)命名的循州已給龍川,故禎州更名時只好用淮水(今西枝江)命名。”在惠州市嶺東文史研究所副所長何志成看來,西枝江古稱“懷水”,後又諧稱“淮水”,當時的禎州知州是個外地人,“淮水”發音成了“惠水”,就用“惠州”上報戶部,最後入了宋真宗趙恆的法眼。

惠州為什麼叫惠州?因為一場美麗的誤會……

惠州明代城牆。

標名

與寶藏皇帝的故事

很多惠州人還不知道,宋仁宗與惠州關係非常,僅文教方面就給惠州帶來了無窮裨益。這位寶藏皇帝與惠州之間有著不得不說的故事。

給惠州改名的宋真宗趙恆,曾寫有著名的《勵學篇》詩歌,勸誡兒子趙禎和廣大臣民好好讀書。“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佳句成為古代讀書人的心靈雞湯。

趙禎接過大宋江山後,知道自己寫詩寫不過父親,於是大力改革科舉制,具體做法有並多科為一科,使考試科目簡單化;確定科舉考試每三年一次;考試分州試、省試、殿試三級,特別是殿試,把省試合格的考生變為“天子門生”,為朝廷儲備人才。

趙禎即位第二年,出現了“千年最厲害科舉榜”。榜單上有“唐宋八大家”中的蘇軾、蘇轍和曾鞏,還有“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的理學創始人張載,以及宋代理學奠基者程顥,還有王安石變法的核心人物呂惠卿、章惇等。

這串閃亮的名單中,惠州人最熟悉、與惠州關係最大的,是蘇軾。宋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寓居惠州兩年零七個月。

在惠州的東坡先生,不僅在惠州西湖把酒高歌留下千古佳話,更留下為民造福的諸多善舉。他寫下詩文無數,題詠惠州風物,惠州由此聲名遠揚,飲譽四海。

此後,楊萬里、劉克莊、文天祥等一批名宦重臣、文人學者相繼踏足惠州,為惠州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構成了惠州文化的獨特內涵。

翻閱清代《惠州府志》可以發現,唐代惠州地區出了3名進士,宋代進士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共出了54名進士,是惠州歷史上中進士最多的朝代,比明朝44人還多10人。

這說明,千年前惠州得名這個時間節點和宋仁宗趙禎改革科舉制度以來,惠州大力發展教育,興建書院,為惠州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起了重要作用。

惠州為什麼叫惠州?因為一場美麗的誤會……

惠州水東街。

盛名

嶺東雄郡開新境

明代,惠州府衙門前建有石牌坊,兩邊分別書有“嶺東雄郡、梁化舊邦”八個大字,堪稱惠州歷史地位的“八字真言”。

明清時期,惠州軍事重鎮的城市功能日益凸。1370年,明洪武三年,惠州知府萬迪率軍民在北宋惠州府城的基礎上擴築城牆。15年後,為抵禦外侵,明太祖派花都司到惠州平海建造城池,後設立守禦千戶所,隸屬惠州衛,平海成為海防軍事重鎮。

清代,惠州的版圖空前,地位再提升。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惠州府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龍川、興寧、長樂、和平、永安、長寧10縣及連平州。1662年(清康熙元年),廣東提督府移駐惠州,拱衛省城。

至近現代,惠州軍事地位更顯重要,因其易守難攻,而有“南中國第一天險”之稱。辛亥革命前,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將惠州視作革命活動的重要基地之一。在他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中,三洲田起義和七女湖起義發生在惠州,其中的三洲田起義,史稱惠州起義、庚子首義,是孫中山領導和打響的反清革命第一槍,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向前發展。

937年全民族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由惠州大亞灣登陸入侵華南,佔領惠州、廣州、香港。期間,日軍四進惠州城,大肆屠殺惠州人民。惠州人民不畏強暴,奮起還擊,曾生、王作堯領導名震中外的東江縱隊,開創了華南抗日根據地。

新中國成立後,惠州行政區劃及其隸屬多次調整。1970年10月改稱惠陽地區,下轄縣級惠州市和惠陽、東莞、寶安、博羅、惠東、海豐、河源、紫金、龍川、連平、和平、龍門、增城13個縣。1979年,深圳從惠陽地區行政區域分割出來,惠州為深圳特區的設立做出了特殊貢獻。1988年,伴隨改革開放的澎湃春潮,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惠陽地區,改為地級市惠州市。從此,惠州的社會經濟等方面建設協同並進,走出了一條跨越式發展之路。

穿越千年歲月,仙人木鵝的傳說伴著縛婁古國飄來的雲煙,還有蘇東坡在西湖留下的故事,依舊在這個古城飄蕩。東江邊的古碼頭早已改變模樣,當年的木船已然不見蹤影,一艘艘油輪在南海之濱、大亞灣之畔揚帆遠行。

從宋代的“遠惡軍州”到明代的“嶺東雄郡”,從清代的“華南鎖鑰”到民國的“革命名城”,再到如今朝著國內一流城市的目標奮力前行,一千年的歷史演進,讓惠州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邊陲之地,演變成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的現代化城市,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中的一員。

嶺東雄郡競一流, 灣區時代看惠州!經歷千年演進後,惠州繼續傳承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脈,擦亮“嶺東雄郡”城市品牌,緊抓“雙區驅動”重大歷史機遇,朝著國內一流城市的目標繼續奮力前行,再鑄輝煌。

惠州為什麼叫惠州?因為一場美麗的誤會……

歷史鏈接

1、嶺東雄郡

惠州地處五嶺之東,故有“嶺東”之稱。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稱惠州“東接長汀,北連贛嶺,控潮梅之襟要,壯廣南之輔扆,大海橫陳,群山擁後”,把惠州“粵東門戶”的戰略地位闡述得極為精闢透徹。

明清時期的惠州稱“嶺東雄郡”,惠州一旦失守,廣州立馬無險可守,必定失陷。明弘治年間嶺東兵備道陶魯視察惠州城時,認為惠州“郡城三面濱江,一面臨湖以為險”,意識到惠州西湖是拱衛省城的關鍵,說“向使此壤不湖,萬兵可屯,為受敵之地”。

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朝叛將李定國在廣東攻城略地,鄭成功又以臺灣為“東都”出兵廣東沿海,廣東軍務日益緊張。為有效控制戰局,清廷“命廣東提督駐紮惠州府”,加強和協調廣州東部地區軍事海防力量,節制全省水陸軍事。

歷史證明,清廷讓惠州成為廣東提督駐地是明智之舉。清初時期清軍與鄭成功勢力的反覆拉鋸,基本上都發生在惠州轄境,直至康熙十六年(公元1678年)才由清軍平定戰局。

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清廷將原屬廣東提督的水師析出,添設廣東水師提督一員,駐紮虎門。此後廣東提督更名“廣東陸路提督”,節制全省陸路各鎮軍事。道光年間惠州知府江國霖贊曰:“國家定製,以陸路軍門駐紮郡城,自嶺以東鎖鑰寄焉。”

2、鵝城傳說

惠州市區,南湖西面,有一座高70多米的小山坡,鬱鬱蔥蔥,山脈翔翥,形似飛鵝張翅,因而得名“飛鵝嶺”。這座奇特的山嶺,還與一個上千年傳說密切相關,連接著惠州這座城市開埠的歷史。相傳當年謝靈運來到廣州,“夢遊”羅浮,乘坐木鵝船逆龍江(即東江)而上,抵達惠州這塊“仙源福地”,環視四周,江湖相連,水天茫茫,謝靈運只得在小船裡過夜。第二天,木鵝船化成一座小山頭,謝靈運就在山頭上羽化昇天(實則在廣州被誅,後人諱言其事)。這座小山就是惠州城南的飛鵝嶺,惠州城也因此而得名鵝城。

鵝城傳說的故事正式出現在文字記載中是在北宋紹聖三年,在這一年的秋冬之交,貶謫惠州的蘇軾寫就一篇《白鶴新居上梁文》:“鵝城萬室,錯居二水之間;鶴觀一峰,獨立千巖之上。海山浮動而出沒,仙聖飛騰而來往。”從此,惠州的古稱“鵝城”才正式出現在文字記載中。

3、惠陽八景

入宋之後,“鵝城萬室,錯居二水之間”,惠州城人口日益稠密,人們築堤截水,“湖溉田數百頃,葦藕蒲魚之利”。

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陳偁出任惠州太守, 陳偁經劃豐湖、整治湖山之舉,不僅修築了平湖堤、拱北橋這水利工程,還在西湖修築孤嶼亭、湖光亭、芳芷亭等,著意營造西湖的景點,增加西湖的人文內涵,西湖的水利和遊覽設施雛形初現。

陳偁這位鍾情於惠州西湖的太守,最早提出了“惠陽八景”,分別為“鶴峰晴照、雁塔斜暉、桃園日暖、荔浦風清、豐湖漁唱、半徑樵歸、山寺嵐煙、水簾飛瀑”,這也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批城市八景之一。

陳偁的這一行動極富有開創意義,“惠陽八景”被惠州文史界認為是惠州西湖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比起惠州西湖的實體建設,在人文層面對惠州產生的影響更為深遠。從此,惠州西湖不單純是一項水利工程,而是凝聚了惠州人的靈性和智慧、涵載著惠州人文歷史的風景名勝區,是一個與鵝城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

宋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曠世文豪蘇軾貶謫惠州,寓惠兩年七個月,以生花妙筆題詠惠州風物和西湖,使得惠州一名揚名華夏,惠州西湖足並杭州西湖,正在開啟了惠州的文化盛況。

到了南宋,王象之在《輿地紀勝》記述惠州西湖景觀時稱,“臺榭二十餘所,亭館為廣東之勝。”惠州人文風景之盛,可窺一斑。

網友說

“世間”:梁化郡、循州、海豐郡、博羅郡、禎州等,都是好名字,但惠州一名更好,惠風和暢、秀外惠中、惠民之州……正是千年等一回。

“羊羊”:宋仁宗趙禎改革科舉,網絡人才,與惠州關係最大的蘇軾,曾經參加殿試中進士,名列“千年最厲害科舉榜”。蘇軾在鳳翔履職的第三年,宋仁宗就駕崩了。蘇軾對這位於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仁宗皇帝評價很高。後來,蘇軾貶謫惠州,此地因宋仁宗之名由禎州改惠州,歷史有太多的巧合和偶然。

來源:惠州日報

總策劃:蔣勤國

總統籌:王昆發 張錦坤 於澤 李朝榮

協調:李建國 謝超平 盤科 龍生財

採寫:記者侯縣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