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德為先,待人誠為先,做事勤為先

人活一世,無非四字:


“做人”“做事”。


做事要先做人,做人要先立德。


事業是人的面子,品行是人的裡子。


但丁說:“道德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


古今凡成大業者,必為德立身,誠待人,勤做事。


做人德為先,待人誠為先,做事勤為先

做人德為先


《菜根譚》中寫道:“德者事業之基。”


成大業者皆離不開高尚的品德。


《禮記》有言:“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德不修,則身不正;身不正,則業不成。


無德之人如無足,寸步難行。


春秋時,智宣子想立自己兒子智伯為繼承人。族人聽後紛紛勸說若立智伯不如立智宵。


智宣子聽後大為不解。族人說:智伯所作所為皆有目共睹,在晚輩裡的確出類拔萃,他武藝超群,才高八斗。雖如此,但不能立他。


智宣子聽後越發疑惑。


族人繼續說道:智伯雖本領出眾,但有一惡,不得立智伯。智伯惡在無德。若他統智氏,則智氏必亡。


智宣子不聽,在智宣子甕後,智伯繼位。


智伯繼位後每日飲酒作樂,不拜國君,辱罵族人。


智氏領地內,饑民成災,民不聊生,智伯卻依舊我行我素,只顧享樂。


某日,智伯和韓康子、魏恆子共同飲酒。席間,智伯戲弄韓康子,韓康子不悅,智伯見此,反而更加羞辱韓康子。


數年後,韓氏與趙氏,魏氏三家共擊智氏,智伯率族人與之對戰,族人卻紛紛離去,智伯逃入民居,卻被民眾給轟趕而出。


智伯無處藏身,於街頭被亂箭射殺,智氏也隨之湮滅。


做人德為先,待人誠為先,做事勤為先


戴聖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捨本逐末,為利棄德是極愚之舉。


做人德為先,修德需謹記“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不傲,不貪,不嗔,不痴,不慢,不疑,德方成,身方正。


道德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正如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所言:“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正心誠意,修身養德,方能明志致遠。


做人德為先,待人誠為先,做事勤為先

待人誠為先


孔子有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人無誠信,何事可成?以誠待人,方信與天下。


言誠行正者,人亦喜之,反之亦然。


孟子有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春秋時,晉獻公薨,國內大亂。


流亡的公子許諾秦國,助自己成晉國國君,便將五座城池讓與秦國。


夷吾成國君後便是晉惠公,卻沒讓城與秦。


晉公繼位不久,晉國便出現大饑荒,持續數年。


晉公再次向秦求助,秦國國君思慮再三還是打贏了。


次年,秦國亦現饑荒。


秦公派人向晉求助,晉公卻聯合梁國一起攻打秦國。


秦國便舉全國之力抗晉,晉國節節敗退。


晉向周邊列國求助,卻無一施以援手,晉公也成了秦國階下囚。


做人德為先,待人誠為先,做事勤為先


失信於人,便失信於天下。


晁說之有言:“不信不立,不誠不行。”


沒有信用的人在世上難以立足,沒有信用的商家難以遠行。


待人誠信,人必投桃報李。


德立身,誠待人,自古真理也。


做人德為先,待人誠為先,做事勤為先

做事勤為先


韓愈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惰。”


凡成業者,皆不離勤。


勤則業興事成,惰則業亡事荒。


王羲之被譽為“書聖”,其作品《蘭亭序》被稱為“天下行書第一”。


其此番成就,全得與其之勤。


幼時,王羲之痴迷書道,常邊走邊在衣衫上劃。


正因如此,其衣衫多次被劃破。


某日,王羲之在書房中練字,飯時未至。


家人將飯食送入書房,王羲之竟沾墨而食。


后王羲之臨池苦練書道。


練罷便於池中洗筆。


日積月累,池中水竟成墨色。


成大業者,並非天才,比他人勤而已。


《禮記》有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一次做不到那就百次,百次做不到那就千次。


勤以行事,事必成。


勤能補拙從來都不是空話。


做人德為先,待人誠為先,做事勤為先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世界並不完美,甚至很殘酷。


若想在世上有所成就,必先從自身做起。


修身方能齊家,齊家方能治國,治國方能平天下。


對自己嚴格點,拿高標準來要求自己,立德為本;


對他人寬容點,拿萬分誠意對待他人,以誠為身;


對事業勤快點,拿努力和汗水來做事,以勤為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