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樂教育:不做虎媽和鼠媽,12個字道盡家庭教育的真諦

昂樂教育:不做虎媽和鼠媽,12個字道盡家庭教育的真諦

為什麼你越為孩子好,孩子卻不領情?孩子成績不錯,可為什麼總悶悶不樂?為什麼你費盡心力,卻換不來孩子的理解和成長。看完這篇文章,很多家長就能找到答案!

作為一名以教育為職業的母親,我不能允許自己成為刁悍的“虎媽”,也不能允許自己成為孱懦的“鼠媽”。我要求自己給孩子的愛和關照要具備如下特點——勞而不矜,盈而不溢,嬌而有度。


1

以平常心看孩子

不俯視,不仰視

很早,我就意識到,作為母親我們太容易成為“兒女崇拜症”患者,抑制不住地高看、高估自家的孩子。


跟媽媽們聊天,你會驚歎於她們的記憶力——我家孩子九個月就會叫媽媽了!我家孩子一歲就會背唐詩了!我家孩子兩歲就上臺表演了……真的,我們捨不得說自家孩子的短處。


平常的,是別人家的孩子;自家的孩子,總是感覺有點不同尋常!


你也許會想,不對呀!我分明看到好多媽媽在誇“別人家的孩子”,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XX,比你考得好多了!


這麼說,其實背後還是反映了媽媽“仰視自己孩子”的心理。


在母親的心裡,自家的孩子理應是考得最好的,因為他與眾不同,因為他卓爾不群,因為他註定高飛;但不幸的是,這次考試卻被那些平常的孩子搶了風頭!所以,她有責任為孩子點破這種反常事實,告誡他必須警醒,必須奪回本該屬於自己的榮耀。說到底,母親的不滿,還是源於對自家孩子的高看與高估。


對兒女“仰視”,直接後果是,它影響了母親的分析判斷力:因為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同尋常,母親往往“殘忍”地剝奪了孩子做“平常人”的權利。


作為一個自詡“與理性同行”的母親,我努力不讓自己感染上“兒女崇拜”的毛病。我反反覆覆告訴自己:我的孩子,很平常。


2

做一個“大寫的人”

父母是怎樣的人,比父母做了什麼更重要

我曾到一個名為“父母皆禍害”的網絡小組潛水。對那些自稱“白菜”的孩子發問:“喂,我,新手一枚,不明白大家為啥都自稱‘白菜’,求告!”


於是有人熱情地告訴我:“這都不明白!跟著我唱:小白菜呀,地裡黃呀,兩三歲上,沒了娘呀……”我越發糊塗了,問:“‘白菜’都是失去了媽咪的童鞋嗎?”對方答:“差不多吧,雙親活著,但跟死了沒啥區別。”


我明白了,他們就是所謂的“精神孤兒”呀!他們管父親叫“我家男禍害”,管母親叫“我家女禍害” ……


怎麼會這樣?這些孩子真的和父母有這樣的“深仇大恨”麼?然而,靜心想一想,那些被蔑視、被鄙視、被仇視的父母是不是也應該認真、徹底地反省一下自己呢?


《為何家會傷人》這是一本書的名字。在這個書名面前,為人父母者都應該深思。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說:“父母是怎樣的人,比父母做了什麼更加重要。”


那麼,父母應該是怎樣的人呢?


我心目中的好父母應該是一個大寫的人,即使居陋巷、守柴門,也懂得不斷跟自己的“貪、嗔、痴、慢、疑”作戰,不任由自己活成一個自己都不喜歡的人。


不管外在條件怎樣,他懂得跟自己做朋友,活得自尊而有格調;


他捨得拿出時間陪孩子去放風箏,捨得拿出心智陪孩子渡過青春的“多惱河”,捨得放下身段由衷地跟孩子說“讓我們兩代人共同成長”


這樣的父母,孩子怎會不尊重、不仰視?


3

試試這樣和孩子相處

勞而不矜,盈而不溢,嬌而有度

昂樂教育:不做虎媽和鼠媽,12個字道盡家庭教育的真諦

一個閨蜜曾對我說:“你真是一個不省心的母親。”


是啊。自打這個孩子出生,我就一直在盼著“省心”日子的到來——


孩子不會走的時候,我就想:待他會走了我就省心了,待他真的會走了,卻感覺更不省心了;


孩子沒上小學的時候,我就想:待他上了小學我就省心了,待他真的上了小學,卻感覺更不省心了。


一直到後來他讀中學、讀大學、讀碩士、讀博士、進入職場,我都有類似的體會——總以為下一站就叫“省心站”,結果,“省心站”至今都沒有迎來。


如今,兒子長大了,甚至已經走到我前面去了。然而,我操心的慣性竟依然無法停歇。


因為獲得了“媽媽”這個最重要的“職稱”,我變得不再是我。那個嬌氣任性、喜怒無常、畏葸怯懦的女人瞬間蒸發,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希望做好媽媽、做好自己的女人,這一做,就做了30多年。回首來路,惟有感恩。


感謝那個與我有著“生死之交”的孩子

他讓我做了,

不願做的事——懷孕之醜

不敢做的事——生子之痛

不甘做的事——帶娃之煩

不能做的事——垂範之累

當他成了他之後

我,也成了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