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理县薛城筹边楼是不是李德裕所建

理县薛城镇是明清时期的保县,雍正五年保县迁往今天的汶川县城,又称为旧保县和杂谷防。民国时期是理县县治。薛城镇位于杂谷脑河和孟屯河汇合处,位于南岸,被马鞍山和平头山所包围。而高高矗立在薛城镇中央的就是筹边楼了,它位于薛城小学内一平地突兀拔起的巨石顶上,楼为正方形二层重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通高18.5米,四角飞檐,青瓦红柱,雄伟壮观。

四川理县薛城筹边楼是不是李德裕所建

位于杂谷脑河南岸的薛城古镇和筹边楼

四川理县薛城筹边楼是不是李德裕所建

平头山下的筹边楼

四川理县薛城筹边楼是不是李德裕所建

薛城镇筹边楼的介绍

筹边楼的介绍中说到“筹边楼历千年风雨,几经修缮,保存至今,它不仅是唐朝与吐蕃在川西地区军事对峙的历史见证……”,说此筹边楼历经千年,有点夸大其词,说见证唐朝和吐蕃军事对峙就更没有根据了。下面就对筹边楼进行一点考证。

要了解筹边楼,就要看看史料是怎么记载的。最早提到李德裕建筹边楼的就是宋代新唐书中的李德裕传:“太和三年……逾年……德裕至,则完残奋怯,皆有条次。成都既南失姚、协,西亡维、松,由清溪下沫水而左,尽为蛮有。始,韦皋招来南诏,复巂州,倾内资结蛮好,示以战阵文法。乃建筹边楼,按南道山川险要与蛮相入者图之左,西道与吐蕃接者图之右。其部落众寡,馈餫远迩,曲折咸具。乃召习边事者与之指画商订,凡虏之情伪尽知之”。

李德裕出身官宦世家,是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也是《元和郡县图志》的作者)之子,入蜀前曾官至御史中丞,后因受政敌排挤,先是外放为浙西观察使,旋为义成节度使,文宗大和四年(公元830年)入成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他到成都后,认为“今瘢夷尚新,非痛矫革,不能刷一方耻”,遂建筹边楼。

“按南道山川险要与蛮相入者图之左,西道与吐蕃接者图之右。其部落众寡,馈辉远迩,曲折咸具。乃招习边事者与之指画商订,凡虏之情伪尽知之”。说明李德裕召集来熟悉边关的将士,在筹边楼上绘制两张地图,一左一右,右边绘制的是对付南蛮(今四川凉山、云南地区)的战图,左边绘制是对付吐蕃(约四川阿坝地区)的战图,在战图上详细标注了山川关卡和敌我情况。筹边楼显然是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作为展示边防布局,与将军、僚属商议边防大事的参谋部,相当于现在的战区指挥部,是唐军抗击吐蕃、南蛮的指挥中枢,兼顾南线和西线的作战。而薛城处于吐蕃西线,而且是战斗的最前线,紧靠被吐蕃占领的维州城(杂谷脑镇),如果把筹边楼建在薛城,不仅危险,西线和南线相距甚远,兼顾不到南线。因此,在薛城建筹边楼不合情理,也违背史料。

其次,明《蜀中广记》谈到筹边楼建成后,邀请女校书薛涛上筹边楼,薛涛作诗一首《筹边楼》:“平临云鸟入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此时的薛涛已约六十三岁高龄,而且写完此诗之后第二年薛涛就去世了,当时他住在成都碧鸡坊,这个年龄到成都周边走走倒还可以,要爬山涉水到四百里外,只为登楼写诗,这样做不仅不可思议,以她身体条件也是很难做到。薛涛能到达的地方,只能是成都及周边,那筹边楼也应当不远。

时间到了三百四十五年后的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由桂林调至成都,任四川制置使,举荐陆游为锦城参议。范成大统帅蜀州,陆游为参议官,二人以文会友,成莫逆之交。

陆游在其《筹边楼记》中写到,淳熙三年八月十六日,范成大邀请陆游登临在成都子城西南新修的筹边楼,饮酒作诗。由于李德裕建造的筹边楼废久,找不到知道其所处地点的人。范成大仿照李德裕的意图在城西建了新筹边楼,可以望见犍为、僰道、黔中、越嶲诸郡,也绘上李德裕旧图、边城地势、险要和蛮夷出入道路。这说明南宋时,他们知道唐代筹边楼就在成都,只是具体位置不详,就在附近新建了筹边楼。

成都处于剑南西川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大后方,恰恰处于西线和南线的衔接处,在成都建筹边楼就可以兼顾对南蛮和吐蕃作战,最为合理。

根据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的有关专家考证,李德裕的筹边楼当在西川节度使府署附近,而《成都城坊古迹考》说府署在今四川科技馆东一带。也就是说,筹边楼在在科技馆东一带。

那远在成都四百里以外的薛城的筹边楼是怎么回事呢?根据清乾隆《保县志》作者,当时的保县知事陈克绳写的很清楚:“筹边楼,在县治西北,唐节度使李德裕建,未详何地,后保人建于旧保地(薛城),康熙四十七年没于水,国朝乾隆七年知县陈克绳重建”。说明现在的大家所看到的的筹边楼是乾隆七年(1742)旧址重建,距今只有277年。而李德裕所建楼,他们并不知道确切地点。

四川理县薛城筹边楼是不是李德裕所建

薛城古街

其实,李德裕从太和四年入川到六年离川,只呆了短短两年时间,没有时间做出显著的成就。但后人出于仰慕先贤,崇尚文化的原因,把他们想象中的筹边楼建在了薛城,就像西南地区到处都有武侯祠一样,甚至诸葛亮没曾到过的地区都有。虽然不是历史事实,但也表达了人们对民族和睦的向往和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