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谁知盘中餐”到“朱门酒肉臭”,这个唐朝著名诗人何以蜕变?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悯农》诗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即便不识字的人,也肯定会有耳闻,它被列入儿童通俗读物里,也被列入小学语文课本,尤其在各种食堂最为常见。但是这首诗的作者李绅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因为他写的诗并不多,流传的就更少了,知道他的人也是因为《悯农》诗才了解的他。上学时,老师对他介绍的不多,仅仅知道他是一名唐朝官吏。他还有一首《悯农》也非常出名:“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读来朗朗上口,把汉语数字的精华运用地惟妙惟肖,把农民的悲惨命运展现地淋漓尽致。

从“谁知盘中餐”到“朱门酒肉臭”,这个唐朝著名诗人何以蜕变?

如果单单从这两首诗的内容看,都写的非常生动和感人,体现了作者李绅对农民田间劳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深切同情。我们也坚信,能写出这样的诗,李绅一定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好清官,是一个悲天悯人的大善人。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从“谁知盘中餐”到“朱门酒肉臭”,这个唐朝著名诗人何以蜕变?

李绅出生于公元772年,也就是唐代宗大历七年。这时的唐朝已经经历了安史之乱,开始由盛转衰走下坡路了。李绅在当时是非常幸运了,生在一个官宦之家,无兵燹之患,无衣食之忧。他的曾祖父李敬玄,在唐高宗时期官至中书令,通俗说就是首席宰相;被封为赵国公,赵国公的名号在古代中国可是非同凡响的,有史可查者仅75人,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独孤信、李世民、长孙无忌等,李绅后来也荣膺这一封号。李绅的祖父李守一和父亲李晤混的可就不怎么样了,官职最高也就是个县令,但好歹是一县大员,到李绅这一代,又可谓是出人头地、飞黄腾达了。

从“谁知盘中餐”到“朱门酒肉臭”,这个唐朝著名诗人何以蜕变?

一、蜕变前的李绅

李绅6岁时,父亲去世,在母亲的教育下,他知书达理,比同龄人显得成熟很多。李绅自小就显示出出众的文采,后来通过诗文创作与中唐名人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成为了朋友。但文坛上的小有声誉,并没有换来官场上的一帆风顺。李绅考进士先后考了三次才考中,当时已经35岁了,但好歹是正式踏进官场了。

后来,李绅不满意国子监助教的职位,来到了金陵,受浙西观察使李琦的赏识,被任命为幕府掌书记,即首席文书。但李琦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张扬跋扈,不服从朝廷指令,并举兵反派。反叛前还令李绅给他起草檄文,李绅知道谋逆是杀头的死罪,宁死不从,被关进了监狱。结果是李琦失败被杀,李绅无罪释放。

从“谁知盘中餐”到“朱门酒肉臭”,这个唐朝著名诗人何以蜕变?

朝廷为嘉奖李绅,把他召到京都,给了个校书郎的官职,李绅因祸得福,也算是在首都上班的公务员了。起初几年,李绅与元稹、白居易等文人官宦切磋诗文,是新乐府运动(唐朝的诗歌革新运动)的发起人之一,物质生活虽不充裕,但精神生活倒也富足。

从“谁知盘中餐”到“朱门酒肉臭”,这个唐朝著名诗人何以蜕变?

二、蜕变中的李绅

唐穆宗李恒上台后,李绅可谓是平步青云、如鱼得水,很快被任命为翰林学士,进入了唐朝的中央决策机构。但官场如战场,身在其中,又怎能独善其身呢,不就李绅就卷入到了朝廷的党争之中(即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派系首脑的“朋党之争”)。最终,李绅站队的李德裕一派失势,李绅也被贬官。也许是尝到了从权利巅峰跌入低谷的世态炎凉,李绅的人生观、价值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他的作品中再也见不到反映民间疾苦的诗句了,更多的的是感叹命运不公和追忆自己辉煌往事的作品了。

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描写,李绅考中进士前,曾寄宿在同宗李元将家中,每次见到李元将都自降身份,称其为“叔叔”。后来李绅考中了进士,李元将反而跑来巴结李绅,称自己为“弟”、为“侄”,李绅非常不满意,直到李元将自称为“孙子”,李绅才显示出满意之色。

李绅还有一个姓崔的故旧,当年一起考过进士,但混的远不如李绅,老来还在驿馆做巡官。后来,这位崔姓巡官专程到扬州拜访李绅,以叙同年之谊。但发生了一个意外插曲,在拜见李绅之前,崔姓巡官的仆人与一个市民发生了争斗。李绅在得知是崔巡官的仆人后,竟将那个仆人和市民都处以极刑,并下令将崔巡官捉来,还说:“我们曾经相识,你既然来到这里,为何不来见我?”崔巡官连忙叩头谢罪,说道:“我来时天色已晚,故不敢贸然来惊动相公的威严,还请放过本人和家仆。”可李绅还是把他绑起来,杖打20,并流放外地。可怜崔巡官吓得面如死灰、欲哭无泪。

从“谁知盘中餐”到“朱门酒肉臭”,这个唐朝著名诗人何以蜕变?

三、蜕变后的李绅

自古道:风水轮流转,一朝天子一朝臣。唐文宗李昂上台后,牛党失势,李德裕再次上台。短短十年间,李绅就像开了挂一样从寿州刺史一路升到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宰相),敕封赵国公,终于得到了和他曾祖父一样的爵位,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李绅真的是为人刻薄,不讲人情吗?那到未必,主要是看对什么人了。宋代王谠《唐语林》记载,李绅性格暴躁,不礼遇士人。在镇守汴州时,有个士人在路上碰到了李绅,但没有回避,李绅勃然大怒,令人抓起来审问。结果一审才知道,对方是个宗室子弟,并在供词上写道:“勤政楼前,尚容缓步;开封桥上,不许徐行。汴州岂大于帝都,尚书未尊于天子。”李绅看完,大惊失色,知道对方身份非常人可比,就乖乖地把人放了。

从“谁知盘中餐”到“朱门酒肉臭”,这个唐朝著名诗人何以蜕变?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任苏州刺史时,应邀参加扬州节度使李绅安排的宴会,他看到李绅家中私妓成群,其中一名歌妓色艺双绝。刘禹锡感慨颇多,写下了《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表现了刘禹锡对李绅奢华生活的不满与痛惜。

从“谁知盘中餐”到“朱门酒肉臭”,这个唐朝著名诗人何以蜕变?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已经74岁高龄的李绅出任淮南节度使。北宋钱易撰的《南部新书》记载:扬州江都县尉吴湘被人举报贪污公款、强娶民女。李绅接报后立即将吴湘逮捕入狱,并判以极刑。此案报到朝廷后,有些谏官怀疑其中有冤情,朝廷便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扬州复查。崔御史调查后发现,吴湘虽然贪污,但赃款不多,至于强娶民女之事则纯属诬告,所以罪不至死。但李绅却置若罔闻,强行将吴湘处以死刑。究其根源,则是李绅为了讨好李德裕而实施的一次报复行动。吴湘的叔父吴武陵当年得罪过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担任过宰相,被封为赵国公),两家是世仇,李绅又是李德裕的门徒,所以为讨好李德裕,李绅罗织罪名,将吴湘处死。这一事件在《新唐书》《南部新书》和《册府元龟》中都有记载,内容虽略有差异,但评价都大同小异。李绅身为朝廷命官、地方大员,却公然公报私仇、草菅人命,这还是当初那个悲天悯人的李绅吗?

当然,“吴湘案”最终得到平反,只不过李绅已死,被朝廷处以“追夺三任官诰,子孙不得仕”的处罚。《新唐书》对李绅的最后评价是:始,绅以文艺节操见用,而屡为怨仇所拫却,卒能自伸其才,以名位终。所至务为威烈,或陷暴刻,故虽没而坐湘冤云。

李绅到后来与写《悯农》时判若两人,并被定性为酷吏。

而跟他同一时代的白居易、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却因为诗作被我们熟知,流芳千古。假若他泉下有知,不知道是否还会选择这条道路。

从“谁知盘中餐”到“朱门酒肉臭”,这个唐朝著名诗人何以蜕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