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誰知盤中餐”到“朱門酒肉臭”,這個唐朝著名詩人何以蛻變?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憫農》詩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即便不識字的人,也肯定會有耳聞,它被列入兒童通俗讀物裡,也被列入小學語文課本,尤其在各種食堂最為常見。但是這首詩的作者李紳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因為他寫的詩並不多,流傳的就更少了,知道他的人也是因為《憫農》詩才瞭解的他。上學時,老師對他介紹的不多,僅僅知道他是一名唐朝官吏。他還有一首《憫農》也非常出名:“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讀來朗朗上口,把漢語數字的精華運用地惟妙惟肖,把農民的悲慘命運展現地淋漓盡致。

從“誰知盤中餐”到“朱門酒肉臭”,這個唐朝著名詩人何以蛻變?

如果單單從這兩首詩的內容看,都寫的非常生動和感人,體現了作者李紳對農民田間勞作細緻入微的觀察和對農民辛勞生活的深切同情。我們也堅信,能寫出這樣的詩,李紳一定是一個憂國憂民的好清官,是一個悲天憫人的大善人。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從“誰知盤中餐”到“朱門酒肉臭”,這個唐朝著名詩人何以蛻變?

李紳出生於公元772年,也就是唐代宗大曆七年。這時的唐朝已經經歷了安史之亂,開始由盛轉衰走下坡路了。李紳在當時是非常幸運了,生在一個官宦之家,無兵燹之患,無衣食之憂。他的曾祖父李敬玄,在唐高宗時期官至中書令,通俗說就是首席宰相;被封為趙國公,趙國公的名號在古代中國可是非同凡響的,有史可查者僅75人,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獨孤信、李世民、長孫無忌等,李紳後來也榮膺這一封號。李紳的祖父李守一和父親李晤混的可就不怎麼樣了,官職最高也就是個縣令,但好歹是一縣大員,到李紳這一代,又可謂是出人頭地、飛黃騰達了。

從“誰知盤中餐”到“朱門酒肉臭”,這個唐朝著名詩人何以蛻變?

一、蛻變前的李紳

李紳6歲時,父親去世,在母親的教育下,他知書達理,比同齡人顯得成熟很多。李紳自小就顯示出出眾的文采,後來通過詩文創作與中唐名人元稹、白居易、劉禹錫等成為了朋友。但文壇上的小有聲譽,並沒有換來官場上的一帆風順。李紳考進士先後考了三次才考中,當時已經35歲了,但好歹是正式踏進官場了。

後來,李紳不滿意國子監助教的職位,來到了金陵,受浙西觀察使李琦的賞識,被任命為幕府掌書記,即首席文書。但李琦也不是個省油的燈,他張揚跋扈,不服從朝廷指令,並舉兵反派。反叛前還令李紳給他起草檄文,李紳知道謀逆是殺頭的死罪,寧死不從,被關進了監獄。結果是李琦失敗被殺,李紳無罪釋放。

從“誰知盤中餐”到“朱門酒肉臭”,這個唐朝著名詩人何以蛻變?

朝廷為嘉獎李紳,把他召到京都,給了個校書郎的官職,李紳因禍得福,也算是在首都上班的公務員了。起初幾年,李紳與元稹、白居易等文人官宦切磋詩文,是新樂府運動(唐朝的詩歌革新運動)的發起人之一,物質生活雖不充裕,但精神生活倒也富足。

從“誰知盤中餐”到“朱門酒肉臭”,這個唐朝著名詩人何以蛻變?

二、蛻變中的李紳

唐穆宗李恆上臺後,李紳可謂是平步青雲、如魚得水,很快被任命為翰林學士,進入了唐朝的中央決策機構。但官場如戰場,身在其中,又怎能獨善其身呢,不就李紳就捲入到了朝廷的黨爭之中(即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派系首腦的“朋黨之爭”)。最終,李紳站隊的李德裕一派失勢,李紳也被貶官。也許是嚐到了從權利巔峰跌入低谷的世態炎涼,李紳的人生觀、價值觀也逐漸發生了變化,他的作品中再也見不到反映民間疾苦的詩句了,更多的的是感嘆命運不公和追憶自己輝煌往事的作品了。

據唐代範攄《云溪友議》描寫,李紳考中進士前,曾寄宿在同宗李元將家中,每次見到李元將都自降身份,稱其為“叔叔”。後來李紳考中了進士,李元將反而跑來巴結李紳,稱自己為“弟”、為“侄”,李紳非常不滿意,直到李元將自稱為“孫子”,李紳才顯示出滿意之色。

李紳還有一個姓崔的故舊,當年一起考過進士,但混的遠不如李紳,老來還在驛館做巡官。後來,這位崔姓巡官專程到揚州拜訪李紳,以敘同年之誼。但發生了一個意外插曲,在拜見李紳之前,崔姓巡官的僕人與一個市民發生了爭鬥。李紳在得知是崔巡官的僕人後,竟將那個僕人和市民都處以極刑,並下令將崔巡官捉來,還說:“我們曾經相識,你既然來到這裡,為何不來見我?”崔巡官連忙叩頭謝罪,說道:“我來時天色已晚,故不敢貿然來驚動相公的威嚴,還請放過本人和家僕。”可李紳還是把他綁起來,杖打20,並流放外地。可憐崔巡官嚇得面如死灰、欲哭無淚。

從“誰知盤中餐”到“朱門酒肉臭”,這個唐朝著名詩人何以蛻變?

三、蛻變後的李紳

自古道:風水輪流轉,一朝天子一朝臣。唐文宗李昂上臺後,牛黨失勢,李德裕再次上臺。短短十年間,李紳就像開了掛一樣從壽州刺史一路升到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宰相),敕封趙國公,終於得到了和他曾祖父一樣的爵位,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李紳真的是為人刻薄,不講人情嗎?那到未必,主要是看對什麼人了。宋代王讜《唐語林》記載,李紳性格暴躁,不禮遇士人。在鎮守汴州時,有個士人在路上碰到了李紳,但沒有迴避,李紳勃然大怒,令人抓起來審問。結果一審才知道,對方是個宗室子弟,並在供詞上寫道:“勤政樓前,尚容緩步;開封橋上,不許徐行。汴州豈大於帝都,尚書未尊於天子。”李紳看完,大驚失色,知道對方身份非常人可比,就乖乖地把人放了。

從“誰知盤中餐”到“朱門酒肉臭”,這個唐朝著名詩人何以蛻變?

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在任蘇州刺史時,應邀參加揚州節度使李紳安排的宴會,他看到李紳家中私妓成群,其中一名歌妓色藝雙絕。劉禹錫感慨頗多,寫下了《贈李司空妓》: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蘇州刺史腸。表現了劉禹錫對李紳奢華生活的不滿與痛惜。

從“誰知盤中餐”到“朱門酒肉臭”,這個唐朝著名詩人何以蛻變?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已經74歲高齡的李紳出任淮南節度使。北宋錢易撰的《南部新書》記載:揚州江都縣尉吳湘被人舉報貪汙公款、強娶民女。李紳接報後立即將吳湘逮捕入獄,並判以極刑。此案報到朝廷後,有些諫官懷疑其中有冤情,朝廷便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揚州複查。崔御史調查後發現,吳湘雖然貪汙,但贓款不多,至於強娶民女之事則純屬誣告,所以罪不至死。但李紳卻置若罔聞,強行將吳湘處以死刑。究其根源,則是李紳為了討好李德裕而實施的一次報復行動。吳湘的叔父吳武陵當年得罪過李德裕的父親李吉甫(擔任過宰相,被封為趙國公),兩家是世仇,李紳又是李德裕的門徒,所以為討好李德裕,李紳羅織罪名,將吳湘處死。這一事件在《新唐書》《南部新書》和《冊府元龜》中都有記載,內容雖略有差異,但評價都大同小異。李紳身為朝廷命官、地方大員,卻公然公報私仇、草菅人命,這還是當初那個悲天憫人的李紳嗎?

當然,“吳湘案”最終得到平反,只不過李紳已死,被朝廷處以“追奪三任官誥,子孫不得仕”的處罰。《新唐書》對李紳的最後評價是:始,紳以文藝節操見用,而屢為怨仇所拫卻,卒能自伸其才,以名位終。所至務為威烈,或陷暴刻,故雖沒而坐湘冤雲。

李紳到後來與寫《憫農》時判若兩人,並被定性為酷吏。

而跟他同一時代的白居易、韓愈、賈島、劉禹錫、李賀等卻因為詩作被我們熟知,流芳千古。假若他泉下有知,不知道是否還會選擇這條道路。

從“誰知盤中餐”到“朱門酒肉臭”,這個唐朝著名詩人何以蛻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