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当时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唐朝好像也没事

日记

杜甫当时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唐朝好像也没事

最近有个关于写日记的事情,吵的是天翻地覆,有的人认为一定追究,有的人认为这事情无所谓。不知道大家对这个事情有啥看法、有啥意见。

我们先不急着对日记说什么,也不发表什么立场的表态。我一直认为,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哪一天我们不知道怎么办了、迷茫了、郁闷了或者发生了矛盾。我们不妨翻开厚重的历史书去寻找答案,也许就会豁然开朗的。

杜甫当时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唐朝好像也没事

唐朝大诗人杜甫,大家应该都是知道的。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在我国历史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杜甫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所以他大部分的诗作都是描写现实的。其中有两句代表性的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两句就不用解释了,主要就是讲贫富差距的问题、以及社会不公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杜甫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唐朝。他当时写这样的诗,好像也没有什么后果,当时的朝廷也没有对他采取什么措施呀?为什么会这样,我试着分析一下:

杜甫当时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唐朝好像也没事

唐朝是包容和开放的

唐朝作为古代最伟大的朝代之一,他的开放、开明、包容是人所共知的。唐朝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现在的日本就是唐朝忠实的粉丝,海外的很多华人也自称是"唐人”

唐朝的时候,不光杜甫写这种诗句。我们知道的白居易《卖炭翁》里也有:“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这样的诗句。唐朝的强大不是没有道理的,万国来贺也是有原因的

杜甫当时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唐朝好像也没事

文字狱的高峰在明、清时期

明朝的文字狱是比较出名的,对文化的监督和控制也是很严厉的。文字狱的高峰在朱元璋、朱棣时期,很多的人、官员因为一首诗、一句话而丢了性命。例如:翰林编修高启作诗:“小犬隔墙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最后被腰斩,这首诗只是因为里面有小犬二字,朱元璋认为有影射他的意思。

杜甫当时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唐朝好像也没事

明朝的文字狱高峰在朱元璋、朱棣时期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朱元璋是白手起家,骨子里透着深深的自卑情绪,生怕别人说他。朱棣是“靖难”得到的皇位,内心深处也是存在害怕、自卑的情绪。二是,当时处于王朝初期,社会因素复杂采取文字狱,也是为了巩固其统治。

清朝的文字狱是历史最高峰,乾隆时期达到顶峰,许多人掉了脑袋。清朝是外来民族得了大位,他们的自卑尤其严重,害怕之情更甚,所以发动文字狱也是理所当然。

杜甫当时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唐朝好像也没事

杜甫的诗句本身其实没什么大不了

唐朝在当时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是很高的,文化、艺术、科技水平都领先于世界。一个社会不可能处处都是繁荣、处处都是强大,不好的地方终归是有的。杜甫的诗句描写的场景,在当时一定会出现的,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每次朝代的更替、天灾、起义的时候,尸横遍野的事情太多,大家看过历史的应该都知道。

至于有人会说,当时信息传播不发达、杜甫当时不太出名,我想这也是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后来的明清时期,很多人往往就是在家里说了一句话,就被举报从而遭受灭顶之灾。

杜甫当时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唐朝好像也没事

最后我想说,一句话、一首诗,不要去那么的较真、揪住不放。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终究是需要靠每个人的努力、每个人的参与的,自信一点也无所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