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牛李党争对朝廷的影响有多大?为何让后来的皇帝谈之色变?

封建王朝中,经常发生党争事件,比如宋朝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之争,清朝康熙年间以索额图为首的大臣和以明珠为首的大臣之间的争斗,但是为何唐朝的牛李党争最让皇帝谈之色变?

唐朝的牛李党争,是指以牛僧孺为首的一批官员和李德裕为首的一批官员之间长达几十年的斗争。

可以说,唐朝的牛李党争是封建王朝最严重的党争事件之一,直接影响了中晚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牵涉的人员广泛,我们熟悉的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李商隐,都曾遭受牛李党争的迫害。

唐朝的牛李党争对朝廷的影响有多大?为何让后来的皇帝谈之色变?


牛李党争的起源。

一说起党争,第一印象可能是奸臣当道、祸国殃民,但牛李党争不是这样,牛李双方阵营中大多数人都是国家的精英,阴险狡诈的只是少数。

牛李两党的领袖牛僧孺和李德裕,都是唐朝中后期著名的宰相,他们品行端正、能力卓著、文采斐然,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牛李双方结怨于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当权之时,公元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参加科举考试的牛僧孺毫无顾忌地批评时政,得罪了时任宰相的李吉甫,遭到打压不被重用,多年不被提拔。

直到李吉甫死后,牛僧孺才得到重用,而此时李吉甫的儿子靠父亲的荫补为官,在朝中担任要职,父债子还,牛李党争开始愈演愈烈,谁也没有想到,这一争,直接争了几十年。

唐朝的牛李党争对朝廷的影响有多大?为何让后来的皇帝谈之色变?


牛李党争对官员和政策的影响。

牛李党争争的是什么?除了争夺权力,更要命的是争夺政策,甚至不分青红皂白的争夺。

在人员上,不管是哪一党派上台,另一党派不管政见如何、能力如何、品行如何,只要不是自己的这一党,一概从中央贬到地方。而对于自己的一党,不管能力高低、品行良莠,一律得到重用。

这种仅以党派论任用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唐朝官员的整体素质,影响了朝廷的正常运转。

在政策上,同样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全部推翻,不管对错,都要停止,一切重新再来。如果两党都有人在朝中任职,就会经常吵架,毫不避让,直接影响了朝廷政策的正常推行。

自从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成为唐朝最大的威胁,而河北地区的藩镇割据更严重。但是唐文宗却叹息道:“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可见,当时的党争是多么的严重,党争的危害丝毫不亚于藩镇割据的威胁。

唐朝的牛李党争对朝廷的影响有多大?为何让后来的皇帝谈之色变?


牛李党争和藩镇割据、宦官乱权共同导致了唐王朝的衰亡。

牛李党争愈演愈烈,双方为了战胜对方,都需要外援,于是,党争双方又争先恐后的和皇帝身边的宦官以及割据各地的藩镇相勾结,这直接导致了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权的加剧。

唐朝中后期,宦官乱政几乎是常有的事,宦官甚至可以直接发动政变、控制皇帝的废立,唐文宗时期的“甘露之变”就是宦官乱权下的政变,宦官把唐文宗监视起来,五年后唐文宗得病而终。

直到唐宣宗继位(公元846年)后,把唐武宗时期的大臣一概排斥,并撤了李党之首李德裕的宰相职务,又把他贬谪到崖州(今海南),这场长达几十年的朋党之争才宣告收场,但是此时的唐王朝已经闹得更加不好收拾了。

唐朝的牛李党争对朝廷的影响有多大?为何让后来的皇帝谈之色变?

唐朝经过牛李党争、宦官乱权和藩镇割据,朝政变得越来越混乱,唐宣宗之后的唐懿宗、唐僖宗,一味寻欢作乐,最终导致黄巢起义的爆发。黄巢起义失败后,朱温篡权,唐朝灭亡。

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牛李党争造成唐朝中央朝政混乱,无疑是导致唐朝后期回天乏术、并最终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牛李党争对朝廷严重的影响,也使后世君王谈之色变。

本文由@津城沐雨原创,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喜欢的朋友随手关注,更多有趣有用的历史知识,敬请期待!

国事如家事,历史也是现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