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他自掏腰包募勇剿匪

故事:他自掏腰包募勇剿匪


王姓,一度曾是莱阳地区的骄傲。今天说的这个人名叫王塾,是莱阳历史上众多官僚之一。他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业绩,但其人生经历和为官处事的风格颇令人感叹。

王塾(1852~1902)是莱阳名人王兰升的儿子。1890年(光绪十六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他的官做到了广西桂林知府。

人们都以“老贡生”来笑话王塾

王塾兄弟4人,他是老大,老二王垿后来的名气比哥哥还大,他的另外两个弟弟早亡。

王塾最大的特点是学习勤奋、为人老成,读书从来不用父亲督促,20岁时就成了秀才,并选为优增生。而弟弟王垿却顽皮得狠,15岁前非常讨厌学习,为此,王兰升经常训导王垿,要他向哥哥学习,将来要学有所成。

王塾敦朴爽直,寡言少语,可他多年参加乡试都不中。1879年(光绪五年),他弟弟王垿后来居上,竟然先中了举人,所以人们都以“老贡生”来笑话王塾。

做了多年幕僚

王塾比王垿大8岁,他一向很疼爱弟弟。王兰升去世后,家庭渐贫困,王塾便橐笔外出,为人教书,挣钱养家。

后来王塾得到四川余姚学政朱肯夫(朱迪然,进士)赏识,带他到四川做了几年幕僚,旋即又得到广东按察使于所赏识,带他到广东,做的也是幕僚。在广东期间,王塾发挥出善于谋划的特长,为于所谋划的大小政事都很成功,于所很倚重他,把他视为左右手。后来于所升任湖北巡抚、河南巡抚后,还经常对别人提到王塾,称赞王塾是难得的贤能。

再后来,王塾又游幕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省,所到之处观览山川,拜谒宿儒,学识大有长进。

成就“一门三翰林”奇迹

1889年,36岁的王塾终算考上了举人,而同一年弟弟王垿年也成了进土,入了翰林。到了第二年,王塾终于不负众望,联捷成了进士,并入选了翰林院庶吉士。此时,王兰升已去世10年,也许正因父亲的英年早逝、大志未展,才促使王塾、王垿兄弟发奋苦读,成就了“一门三翰林”的奇迹,在当时可谓名噪京华。

且说王塾在翰林院散馆后,先是被授检讨衔,后又升任国史馆协修,继又升为武英殿纂修,担任镶白旗官学考校官,改镶红旗官学考校官,跟他父亲生前的官职类似。在翰林院履职6年的王塾,生活一直十分清苦。

任职广西,政绩颇佳

1897年,顺天府乡试,王塾是磨勘试卷官,大约类似今天出题或监考的官员吧,到了第二年,王塾的官运终于来了,在别人的保荐下,他即将去广西,任知府候选。

到任前,王塾曾多次乘船绕海南下广西。路上,他对随行的堂弟王墉感叹道:“吾少时群呼为老贡生,今出守,幸解嘲矣。然吾之迂,实犹老贡生耳!”言罢大笑。

到达广西后,上边的领导以为他只不过是个书生,不是太重视他。

后来,上级委派他做了许多事后,才知道,王塾这人很有干才。于是布政使便给他安排一份差事:分管南宁的釐税。南宁这个地方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加之广西平安,连年丰收,他每年收来的国税都有增加,上司对王塾更加赏识了。

1901年夏天,桂林知府空缺,王塾便走马上任,代署桂林知府。

自掏腰包募勇剿匪

广西古称百粤,桂林虽是首府,但峻岭荒江,地瘠民贫,少数民族杂处,语言隔阂,蛮荒难治。太平天国起义后,社会动乱,土匪猖獗,官员遇事多推诿姑息,百姓无奈。王塾署任桂林后,实心全力推行保甲法,严厉捕获匪盗之徒,维护百姓平安,大力清理积案,舒缓社会矛盾。为捕盜匪,他特邀请莱阳螳螂拳师李丹伯南下协助。

在桂林期间,王私的属下在他带动下,个个振奋勤恳,官场风气一新,百姓大受其益。为此,老百姓制作了牌匾献给王塾,称他是“贤太守”。

王塾在桂林代理知府仅仅9个月,就惩治了有名的盗匪100多人,遣散胁从者数千人,其中一个最大的匪首(刘连贵)潜逃到了800里以外的湖南清泉县,王塾在卸任桂林知府后,仍然悬重赏查寻这个盗匪的踪迹,还亲自招募勇士,最终将刘连贵缉拿归案。这件事令当地官民大为惊愕和叹服——因为抓捕期间,悬赏和招募的钱,是王塾自掏的腰包。可见他的其为人多么憨直勇决,以致布政使赞叹道: “观王君所为,知天下无难事,患无人实心任之耳!”

1902春,王塾因为在桂林府的政绩突出,获赏顶戴花翎的荣耀。

不幸染疫,英年早逝

此时,广西的百色直隶厅(大县升格为直隶厅)缺员,而百色毗邻的云南省正在闹起义,不是干练的人是不能胜任这个职务的,好多官员都畏惧,不愿接这个差事。巡抚和布政使权衡再三,认为只有王塾最堪此任,可问题又来了,按规定,知府用为同知是不合官例的。于是布政使亲自邀请王塾摄任百色,王塾不介意这个官职的性质,慨然应允,并对那些不愿接这个差事的懦弱官员大为谴责。

真是应了那句话:“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1902年五月,王塾到柳州办案,归来时不幸感染了疫病,治病时吃错了药,竟“一病而没”——不幸去世了,因此没能到百色任职,这一年,他才51岁。

(在唐宋时期,广东、广西一直是贬谪官员的地方,瘴疬流行。王塾虽然熟悉南方气候,却仍然未能幸免。)

王塾去世后,他家里只有不到20两银子,连归葬的路费都不够。况且,他的次子王昌瀛夫妻也病逝于广西,三口棺木需要一起归葬。幸亏同官们纷纷捐助,王塾的夫人和其堂弟王墉等一家10多口才艰难地“扶梓归莱”。

王塾一生,命运多堪舛

综观王塾的一生,算是命运多舛。幼年时,他的生母贺氏善良却懦弱,受婆母和小姑欺凌,得了痴癫病,有一次,她竟然倒提起王塾的小脚玩耍,差一点把他摔死;还有一次,他五岁那年,去城北贺家沟村外公家,独自上村东的七口山上玩耍,迷了路,走失了,家人到处寻找也没找到他。据说到了晚上,王塾见到一个白胡子山神为他披衣护持,这才没有被狐狼吃掉。为此,王塾在考上进士后,特地到此祭奠山神,并作《祭马牙口南山文》纪其事,此文曾刻成碑立于山上,成为莱阳人津津乐道的名人遗迹。

总的来说,王塾一生清廉憨直,能力卓越,颇有性格。他非常喜欢读书学习,“终生嗜读,常午夜不辍。”其书法出于家传,字如其人,圆润劲拔,现在他的墨迹也时有所见。

(文:赵松枝 唐风新月 赵磊/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