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旗人的來歷及新舊滿城變遷

文/唐志軍

1644年,清朝統一全國。為了鞏固封建制度,維護統治秩序,八旗官兵的生計問題成了滿清政府的頭等大事。

於是,滿清政府先後調遣大批八旗官兵和隨軍家屬駐防全國各軍事重鎮、交通要道和邊防要塞。寧夏地處西部邊塞要地,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清康熙十五(1677)年,滿清政府首次派往寧夏駐防的八旗官兵有3472人。

八旗官兵進駐寧夏銀川,在北門原滿春鄉處圈地建造官房。

銀川旗人的來歷及新舊滿城變遷

清康熙三十六(1698)年,清聖祖玄燁親率大軍征討噶爾丹叛亂,駐守寧夏銀川滿城時,親自檢閱了八旗前鋒黑龍江官兵,諭旨“將寧夏所圈民房9000餘間悉數還給老百姓”,使原房主遷回故居,深得民心。清雍正年間,清政府又派一員大將蘇丹再次駐防寧夏。

當時駐防的八旗官兵每三年換防一次,清乾隆初年,全國各地八旗駐防官兵改為永久性駐防,滿人隨著清政府的軍事駐防制度的改變便長期居住寧夏。

這一舉措,解決了八旗子弟和隨軍家屬、居民穩定的生產、生活及人丁繁衍等問題。

據手抄史料《事宜》記載:“寧夏滿營自雍正三年由京移駐在漢城(原銀川滿春鄉處)東北二里有餘”。

這就是最早建於寧夏銀川的滿城,後被人稱為舊滿城。

據研究清朝的專家考證,舊滿城的建成時間有幾種說法。

《乾隆寧夏府志》卷五記載:“滿城舊的府城外東北,雍正元年築。”

《朔方道志》卷四記載:“清雍正元年,旗兵駐防寧夏,於寧夏郡城外東北五里築城曰滿城。”依據志書記載滿城為雍正元年始建,而《事宜》卻記載著“八旗官兵是由京移駐寧夏銀川”而建立舊滿城。

這幾種記載舊滿城建立時間版本不同,有待後人深入研究。

銀川旗人的來歷及新舊滿城變遷

關於舊滿城成為廢墟一事,《事宜》一書詳細地記載了這次地震的時間為“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戌時”並介紹了舊滿城遭受地震災害後的情況。

當時寧夏駐防八旗官兵將領阿魯,在給乾隆皇帝的奏摺中,將地震情況陳述地十分具體:“二十四日戌時地震,官兵房屋盡皆塌坍。壓死人丁,不能悉記,所存男婦,沿街奔走。”

這次地震,使建成僅有13年的舊滿城毀為廢墟。後經阿魯將軍奏請,清政府命令兵部侍郎班第到寧救災。

據《事宜》記載,班第到寧後,上奏“移建滿城……另擇高燥地基,再建新滿城,以圖久遠。”清政府撥款,批准修築新滿城。

新滿城建在今銀川新城,四方形,為兵營建築,住房按八旗牛錄分佈:正白、鑲白旗住東門兩側;正藍、鑲藍旗住南門兩側;正紅、鑲紅旗住西門兩側;正黃、鑲黃旗住北門兩側。

銀川旗人的來歷及新舊滿城變遷

《事宜》記載,當時滿城的八旗男丁每三年編審一次,在編審各旗分到男丁時,各佐領將其中已成丁者,分別編入男丁冊內;而老弱病殘、幼丁是否編入丁冊內,在清朝各個歷史時期的具體標準都不相同。有以年滿十五為丁者,有以年滿十六為丁者,又有以身高五尺為丁者。雖然劃分男丁的標準不同,但在編審之年,凡編入八旗男丁冊者,均算作成年男丁,相當於現在18歲者為成年人。

《事宜》還記載:“新滿城設將軍一位,副都統一位,協領五員,佐領十九員,世襲騎都尉三員,防禦二十四員,出營防禦二員;驍騎校二十四員,世襲恩騎尉二員;八品筆帖式一員,八品筆帖式文官二員;領催秀署前鋒校,領催、前鋒共計328員。

另有馬甲1872名,炮手16名,弓箭鐵匠頭目6名,匠役60名,步甲584名,養育兵600名。”詳細記載了滿城八旗官兵共有3550人。

從手抄史料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窺見,滿城八旗人的生活來源,完全是依靠朝廷安排的。他們的住房,大到將軍,小到炮手、六甲兵丁,均可分配到,只不過是按照森嚴的八旗制度,依官職不同所得多寡不同。

八旗官佐,從將軍到筆帖式,其所享受的俸祿有“俸銀”“俸米”“家口米”“馬匹及馬料”四種,其中又因職權、品級不同,在俸實錄目上有所增減,在數量上也有很大差別。

如將軍每年共支銀2598兩、俸米90石,而位至八品的筆帖式每年支銀僅21兩1錢1分4釐。

將軍的銀兩項目有“養廉銀”“俸銀”“衙役工食銀”“門炮火藥銀”“心紅、紙張銀”“俸米”“家品米”七項開支。

而一個筆帖式文官僅有“俸銀”“俸米”“家口米”“馬匹草料”四項,且後兩項的折銀數目也是很少的。

“馬甲每名月支餉銀二兩”“炮手每名月支餉銀二兩”“弓箭鐵匠頭目每月支餉銀一兩,加上家口米一斗八升七合五勺,折銀三錢七分五釐,以上一歲共支銀一十六兩五錢。”由此可見,八旗制度下的分配製是很不平等的。

銀川旗人的來歷及新舊滿城變遷

滿城八旗人,官靠俸銀,兵靠糧餉,雖然不平等,但在當時的條件下,一個馬甲的糧餉能養五口之家,養育兵也能養一人。對老弱幼婦、告退甲兵、進京會試也另有補貼。這就是清政府解決滿城居民生計的一種恩養政策。

這種政策雖然在短期內解決了居民的生計問題,但卻使一些八旗子弟長期處於養尊處優的生活環境,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剽悍勇猛、勇冠三軍的兇猛,一個個變成了紈絝子弟。

由於滿城八旗子弟的生活環境大多僅限於新滿城之中,他們遠離東北家鄉和生活優越的北京,又不從事農業耕作,一旦糧餉不足,生計就會出現問題。

所以,清政府恩養旗人的政策就不能根本徹底地解決滿城居民的生計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