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面对死亡,为何在日本人眼里,却是那么美?

在东方文化中,生与死,是相对的。

葬礼,其实还是一个相当禁忌话题,死亡更多地带有黑暗、消极、痛彻心扉的意味。

中国俗话话,人死为大。

死,对于中国人,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在古代,上至天子,下至平民,只要有条件,都会提前将身后事进行准备,无论是否风光大葬,最终,体面地入土为安,才是了了最后心愿。

放在现代,其实也有些相似,有能力的,早已购置好了墓地,哪怕是已推行火花葬的今天,装在小小的盒子里入土,也才算是为安。

但现实的情况是,在现代都市里,一小块墓地,甚至一个小格子都难求的时候,人们早已将越来越多的“体面”,进行了简化。

许多细节,甚至在乡下,也已渐渐消失。

有一部日本的电影,《入殓师》,作为一部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奖项的影片,缓慢、细腻地打动了无数人。

东方的葬礼,因其步骤的复杂和讲究,在西方人眼里,一直是谜一样存在。

因此,在国外获奖,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而对于国人来说,影片中葬礼的步骤,似乎熟悉却又似乎陌生。

为何日本人,对本是冰冷葬礼,却可以拍出“逝如秋叶之静美”的日式意境?

这大抵可以追溯到日本平安朝时,许多优秀诗歌与文章,会以死亡为创作题材,从中记录的关于死亡的风俗与制度有关。

日本的平安朝,是日本古代最后一个历史时代。

时间从794年桓武天皇将首都从奈良迁至平安京(现代的京都)开始,直到1192年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一揽大权为止。

对应着中国的历史朝代,大约是晚唐(618)-南宋(1279)期间。

平安朝时的文字,多为宫中女性所写,她们用其细腻的文字,用自己的视角,记录下了周边生活,也采用了多样化的人称叙事方式。

寥寥数词的描写,可能会被用于表达某种非常复杂的情况或意义,因为当时穿衣、用物、行事,无不有严格的规定,某事物在某场合出现有什么含义,对于平安朝代的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常识。

为了将日本平安朝时期文学中所记载的生活展示在现在读者眼前,也为了让普通的读者读懂《源氏物语》一类以平安朝为背景的日本文学作品,日本著名文学研究家,东京大学教授,池田龟鉴先生,编注了这本《平安朝的生活与文学》,以让普通读者更好地理解、欣赏平安文学,及文学中记录的生活。

同是面对死亡,为何在日本人眼里,却是那么美?

池田龟鉴先生,虽然只活了60岁,但其一生相当忙碌而高产。

日本第一部经过学术考证的《源氏物语》校本,为他所著,这一直是研究《源氏物语》不可或缺的一部著作。

这部著作最后一本出版于1956年12月,仅仅几天之后,池田龟鉴先生就病逝了。如果将他的随笔、小说等全部计算在内,一生著书,据说足足有800部。

在平安朝的文学中,死亡,逝如秋叶之美

对于人类来说,死亡是最为悲哀的事件,同时也是一个严肃的事实。

对于生死,自古以来,日本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死观。

什么是生,该如何活在这个世上?

日本人常把樱花比作人的一生。

众所周知,樱花的花期非常短暂。每年一到樱花季节,新闻都会报道樱花开放的时间。

从开出第一朵花,到满树繁花,只需四到五天左右的时间。开始一两天比较缓慢,然而从第三天开始,几乎一夜之间,就会开满枝头。当人们还在欣赏着满树绚烂的樱花时,几乎又是一夜之间,又凋谢殆尽,化作脚下春泥,只剩下繁花过后的枝头,惹人轻叹。

人的一生,如樱花花期般短暂,所以人活着,就不能浪费一分一秒,得拼尽全力去做一件事情。

什么是死,该如何对待死去的人?

生死如一,灵魂不灭。在平安朝时期起,日本人大多认为人有两种生命:身体的生命与灵魂的生命。一般的死亡只是身体的死亡,而灵魂只是离开了身体,它会继续存在。所以,身体的死亡,只是人生必经之路上的一道关卡,却不是终点,只是换了一种生命前行的方式。

死亡,只是如同季节更迭,换上另一个季节的风景。

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都希望自己能像樱花花落般美丽地死去,安静而体面地离开,死亡是另一种美,甚至,比生命更美。

所以,无论是在书本的记载中,还是电影《入殓师》中,几乎看不到有人号啕大哭,一场葬礼,安静而有序。

同是面对死亡,为何在日本人眼里,却是那么美?

图片来源于电影《入殓师》

死亡,只是一扇门,死去的人通过这扇门进入下一个旅程,而活着的人,有一天,也会进入这一扇门,可是,在门外的时候,要尽情地品尝美食,全心地去爱。

在平安朝的文学中,丧礼,静默以瞻

丧礼仪式,是人生乐章的最末一节。在这个章节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礼仪习俗,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自古以来都以祖先崇拜为中心的日本人而言,对丧礼仪式就更是格外重视。

祖先崇拜是鬼灵信仰和家族观念结合的产物,当灵魂离开人的肉体时,就会给人带来死亡。而祖先的灵魂会庇护自己的子孙后代,所以,每个日本人,都会尽力去维护祖先的灵位。

在平安时代,人去世之后,有时尸首会被暂停放一段时间,以备被误认为死亡的人苏醒过来。。在《源氏物语》中,葵之上被确定已经去世之后,

“只因曾多遭邪崇,为备万一苏醒,便头下之枕亦未挪动,如此伺探二三日,见容颜渐渐改变,方断此念,众人大恸”。

大限终至。平安朝时的葬礼,充满了神道教和佛教色彩。

死者换上白衣,头朝北放置,盖上近亲的衣服,屏风、几账等物还需要用特殊的方式摆放,枕边灯台烛火不灭,以便夜间瞻仰遗容,僧侣为死者念经,在场的人都保持严肃与安静。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为死者沐浴及入棺了。

这个过程,《入殓师》这部电影,可以让我们有更直观的了解。

同是面对死亡,为何在日本人眼里,却是那么美?

图片来源于电影《入殓师》

用微温的水浸湿毛巾擦拭全身,在鼻孔、耳、肛门等处用脱脂棉塞住。将死者的两只手摆放于胸前,然后使其眼睛和嘴巴闭上。

将死者的上眼脸往下拨,把枕头垫高,让嘴唇向下颚靠拢不至于张开。

接下来为死者换上印有经文的和服,或死者生前希望换上的衣服后,为死者整容,让死者面容平静,将容颜尽可能弄到最美。

同是面对死亡,为何在日本人眼里,却是那么美?

图片来源于电影《入殓师》

在平安朝,沐浴、更换新衣,这一系列的工作,由死者的近亲和僧侣进行,同时将各类用品、鲜花一并放入棺材。

入棺之后,要在正屋举行“殡”的仪式,直到送葬为止,都要在死者棺前朝夕供膳、读经、供养香火。讲究些的人家,还会表演歌舞。

出棺都在夜间进行。

同是面对死亡,为何在日本人眼里,却是那么美?

图片来自电影《入殓师》

到了这个时候,死者的近亲、家人会焚香与死者告别,子女、父兄、亲戚等全部身着丧服,手持白杖,徒步护送棺柩到阴阳师勘申过的墓地。

在平安朝的文学里,葬礼,可作云烟化

日本的丧葬类型随着社会发展,大体上有过土葬、火葬、风葬、和水葬这几种类型。其中,土葬是最初日本最为流行和普通的葬法。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中所提倡的火葬观念在平安时代的日本,得到了当时贵族阶层的接纳,火葬,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那时候的火葬,以头朝北的方向打开棺盖,让死者家属见上最后一面。

用薄桧皮建立火屋,在火屋前立起鸟居,筑起火炉,将棺柩放在火屋上,两侧置香炉,焚香后点燃柴堆,焚烧一夜,第二天早晨举行拾骨仪式。

……火葬期间,僧侣们侍立在侧,不断诵经。

……全部结束后,用酒浇灭火,将遗骨携拾入壶中,最后往壶口倒入少许砂土,将一卷梵语的真言书系在壶上,送至寺庙。

再由寺庙送至墓地,埋入土中,在墓上竖立石制卒塔婆。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国土面积有限的岛国,四面环海,土地资源极为有限。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土葬墓穴用地紧张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另外,随着土葬而来的,还有卫生问题,因各种疾病而死的人,直接埋葬在土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困扰了人们很长时间。

因此,除了日本统治阶层青睐火葬外,因各种疾病而死的贫民,或是无力土葬的百姓,也出于各种原因而开始接纳了火葬,使之成为了这一时代主流的葬礼。

当然,在平安时代,在特殊情况下,也会进行土葬。例如,那时候的皇后定子,在交待自己身后事时,写下歌曰:

不愿烟云化,飘摇长空孤。若君思见我,草叶露如珠。

逐布宫里,便置土葬事宜。

从前日本的佛教寺院都会附带墓地。从寺院购买一块土地,在这块土地上立下墓石,就成了死者家族墓地。

794-1192期间的日本,是《源氏物语》里的平安王朝,也是一个如梦的京都。

那个时代里,从贵族到平民,从男人的辛劳,到女人的苦楚,无一不存在于平安朝的文学里。时代久则久矣,在留下的文字里,当年人们所认为的常识,在今日看来,却是如此陌生。

所幸的是,当你读完这本池田龟鉴先生所著的,《平安朝的生活与文学》后,再次翻开《源氏物语》一类的日本文学书籍时,却已经可以对其中某种情节里的真意,会心一笑。

(完)

(我是冰娉,一个读书画里的故事,玩笔墨里的技巧的人文博主。欢迎你和我一起,走进书、画里的世界。)

参考资料:

《平安朝的生活与文学》,【日】池田龟鉴

《源氏物语》,【日】紫式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