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年深圳最强房产新政,效力几何?

解读20年深圳最强方案,效力几何?

6月5日,深圳正式对外发布《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此后18年一直到2035年,深圳将通过多种举措,总体供应170万套住房,其中百分之六十将用于人才安居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其中约20%为公共租赁住房,另外百分之四十将用于普通商品住房。

让人禁不住联想的是,就跟当年的土地拍卖和期房楼花一样,这一政策又参照了香港模式,通过政府政策提供一定的,增加市场上的定向房源,保证亟需的人才或者基础公共服务提供者能享受一定的居住权。

然而,香港的模式已经被证明并不是理想的,依然导致了高端房产阶级和笼屋阶级的隔绝,一方面,香港的豪宅屡破价格天花板,当然期间也有内地新型富豪的推波助澜,典型的如近期被曝光的周姓女首富。另一方面,依然有大批的城市底层人员住在笼屋、隔断棺材房,注意这些人也是城市基础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然而遗憾的是,香港政府最想保护的大批城市中产,却面临着公屋轮候不上,商品房又难以上车的尴尬,一方面不断飞涨的商品房价格和楼市波动新闻让他们心慌,另一方面一不留心就沦入棺材房的可能性又让他们恐惧,于是他们仍然生活在焦灼和焦虑中。

需要注意的是,香港的公屋供应貌似已经达到了40%,而且香港的公屋对应的就是国内的公共租赁住房。

香港的住房模式和政府政策,毫不客气的讲,是错误的,是过分资本主义的代表,是政府心存侥幸、心怀鬼胎的恶果。

那为什么内地的政策还频频若隐若现香港的影子?因为土地财政已经深度绑架了部分政府,那么现在各地试行的各种安居房、公共租赁住房,可以说也是原来土地财政的一种延续和代表。因为根本的原则没有变,理论没有调整,所以时间再长、政策再多,也难以消除香港话的忧虑。

可以说并且很值得欣慰的是,深圳的这一轮房改政策,是国内首次尝试制定房产改革长效机制,跨度接近20年,决心很大。深圳也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试验田,只要不是惨败,就极有可能未来国内其他城市改革的方向。

然而,40%商品房豪宅化引领,人才房安居房依然炒作和寻租空间极大,公共租赁供应量还小的政策,依然压抑不了焦虑,更需要实质性的措施打补丁,尽量安抚下深圳人。

这两天媒体上的本科生6折买房,笑笑就好,就像现在各地的限购限售政策下,新房摇号的情况一样,要么千人抢一套房,要么被权利寻租,连给你牌号的机会都没有。

德国、新加坡等地的现成的经验和政策不去取经和时间,又是从香港找灵感,希望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虽然精华不多。

深圳的发展从来都是小政府,大市场。靠的全国各地来此打拼的深圳人,在某些公共政策上,说实话,深圳的经验有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